正阳收藏局:从救下徐慧真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画案前的凝视

煤炉上的铜壶咕嘟作响,牛爷的旱烟袋在枣木桌沿敲出三长两短的节奏。苏浩然夹起一筷酱牛肉,辣油在粗瓷碗里溅起细响——这碗是徐慧真用三张粮票从废品站换的,碗沿磕掉一块,却被她用铜锔子补成了竹节形状。

“苏老师这新衬衫笔挺的,”牛爷喷出一口浓烟,目光落在苏浩然袖口的湖蓝的确良上,“陈老板的工业券怕是攒了半年吧?咱胡同里也就您能把‘资产阶级布料’穿出教书先生的气派。”他故意把“资产阶级”三个字咬得含混,旱烟笸箩里的烟叶混着火柴梗,散发着陈年的辛辣。

苏浩然耳尖发烫,正要反驳,木门“吱呀”推开,带着雪粒的寒气涌进小酒馆。来者穿对襟黑棉袄,左襟别着枚褪色的五角星徽章——那是 1949年开国大典游行时发的,洗得发白的红头绳在鬓角晃出细碎的光,正是正阳门街道办主任李大娘。

徐慧真慌忙放下酒坛迎上去,银镯在腕间撞出清响:“李大娘您怎么亲自来了?这雪片子打得人脸生疼。”她搀住老人冻红的胳膊,触到棉袄下补丁摞补丁的内衬——那是去年街道办“旧衣改造”活动的成果,针脚细密如小酒馆的账本。

牛爷的旱烟杆顿在半空,盯着李大娘手中的牛皮纸袋:“带着文物局的介绍信呢吧?”他瞥见封口处露出的红章,“张主任又要搞什么‘保护传统文化动员会’?”

李大娘接过徐慧真递来的热酒,却没喝,径直走到苏浩然跟前。纸袋里的宣纸残片蹭过他的的确良袖口,青竹枝干上的虫洞像串起时光的密码:“苏老师,可让我好找!”她抖开介绍信,“BJ市文物局”的红章在煤炉火光下泛着暗红,“城里头那幅文徵明《竹石图》遭了虫蛀,故宫的老学究们对着虫洞直叹气,张主任拍着桌子说,‘正阳门有个能把板桥体讲成鸡兔同笼的神人!’”

小酒馆里的划拳声低了下去,片爷凑过来,放大镜滑到鼻尖:“明代吴门画派的笔法,石皴用的是‘披麻皴’——”他忽然指着残片边缘,“瞧这胶痕,怕是清末修的,用的都是浆糊兑明矾,把画底子都伤了。”

苏浩然认出宣纸上的虫洞,系统界面悄然亮起,「检测到可修复文物:文徵明《竹石图》(破损度 60%),修复后可解锁「正阳门老药铺秘辛」」。他摸了摸帆布包,里面装着用旧报纸裹着的修复工具:祖父留下的“善琏湖笔”笔杆刻着“耕读传家”,浆糊瓶装在空盘尼西林药瓶里,瓶盖还印着英文标签。

“李大娘别折煞我,”苏浩然推了推眼镜,指尖抚过虫洞边缘,“我也就是跟着祖父学过些裱画手艺——”他没说系统灌输的“水墨丹青”技能,能让他“看”见层层墨迹下的创作顺序,“不过修画前,得请文物局答应个条件。”

李大娘眼睛一亮,小本本已经握在手里:“说!张主任就盼着有人提条件呢,那帮老学究就服懂行的年轻人。”

“让正阳门的孩子们去博物馆参观。”苏浩然想起班上学生们盯着历史课本插图的模样,“每周六下午,我带他们去看修复过程,就当是‘文物启蒙课’。”

牛爷的旱烟杆敲得桌沿山响:“好!让小崽子们瞧瞧,咱胡同里的先生比故宫的红墙还高!”他忽然凑近苏浩然,往他碗底塞了张泛黄的拓片,“早年在琉璃厂拓的文徵明题跋,瞧瞧这‘石如君子’的笔法——和你藏宝室地图的边角,像不像出自同个笔锋?”

李大娘连连点头,钢笔在小本本上沙沙作响:“这就去跟张主任说,就说苏老师要搞‘人民文物教育’。”她压低声音,棉袄上的五角星徽章蹭过苏浩然的修画笔,“实不相瞒,画是同仁堂老掌柜临终前捐的,说‘文物要归人民’。可画里石缝藏着半片避瘟方,当年救活过整条胡同的人呢!”

徐慧真忽然想起什么,从围裙口袋里摸出片杭绣残片,默默缝在苏浩然的帆布包带里——那是陈雪茹送的边角料,绣着半枝竹,正好补上包带的破口。“修画时戴个袖套,”她低声说,“别把新衬衫弄脏了,雪茹姐知道得心疼。”

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从结着冰花的窗玻璃斜照进来,在苏浩然胸前投下竹影。他忽然想起在藏宝室练习修复时,系统模拟的明代裱画师手法,每道浆糊都要按“七分水三分胶”的古方调制。而此刻李大娘手中的介绍信,抬头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烫金大字,让他手中的羊毫笔突然有了分量。

“我试试。”苏浩然收下宣纸,系统界面的修复进度条跳到 30%,破损处的虫洞仿佛在他眼中自动拼接,“不过得先去趟同仁堂,查查当年的药方——”他望向牛爷,后者正用旱烟杆敲着拓片上的“石如君子”,“说不定能救活胡同里的老药铺呢。”

小酒馆里爆发出掌声,老周拍着大腿嚷嚷:“苏老师要是修好了,咱正阳门也能上《人民日报》!”片爷摸着山羊胡点头:“当年严嵩府里的字画藏账本,咱这画里藏药方,都是给老百姓留的活路。”

李大娘挎起帆布包,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范金有那小子最近在粮店帮忙称杂合面,见着我就躲——”她笑得眯起眼,“他说那天在典当行,您袖口的的确良比他的工作证还刺眼。”

苏浩然忍不住笑了,想起陈雪茹送布料时说的“别给文化人丢脸”。他背着帆布包走向门口,鞋底碾过的雪粒发出细碎的响,远处传来收废品的吆喝:“旧报纸——换火柴嘞!”与小酒馆的划拳声、煤炉的咕嘟声,织成冬日的市井交响乐。

当他推开木门,雪后初晴的阳光扑面而来,照见陈雪茹的丝绸店门楣——新挂的“公私合营示范户”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系统界面悄然更新,「解锁特殊任务:古画修复师(初级),奖励:故宫修复室准入资格」,而在更深处,关于正阳门老窑的线索,正随着宣纸上的虫洞修复,渐渐显形。

牛爷的旱烟袋在身后响起,老人的声音混着烟雾飘来:“后生,修画如修心,可别让系统的金光迷了眼——”苏浩然回头,看见牛爷冲他眨眨眼,旱烟笸箩里的火柴梗摆成了“窑”字形状。

雪地上,他的脚印与李大娘的、徐慧真的、甚至陈雪茹的高跟鞋印交叠在一起,通往文物局的方向。手中的宣纸残片在风中轻颤,那是时光递来的碎片,而他手中的修复笔,即将在 1955年的寒冬,为一幅古画、一条胡同,重新勾勒出被岁月虫蛀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