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洪武朝的官,狗都不做!
解缙愕然。
只道陆澜不信他有此能耐,赶忙说道:“贤弟,皇上对为兄极为看重,亲口言与为兄,道义上为君臣,恩情却如父子,还让为兄知无不言!”
陆澜闻言,心中无奈。
他于史书上曾见此事记载,那是解缙高中进士后,一次陪朱元璋前往光禄寺。
彼时,朱元璋心情大好,便随口说了这般言语。
可那不过是朱元璋的客套之辞罢了!
朱元璋精擅权术,君臣之间天差地别,又怎会如同父子?
陆澜不禁忆起,前世初入职场时,领导亲切拍着他的肩膀,说“有意见尽管提”。
那时,稚嫩的他,信以为真,结果落得头破血流。
如今,解缙亦是如此,奋笔疾书、洋洋万言,接连献策。
以为能得到皇上重用。
这般涉世未深、缺乏政治智慧,难怪三年后朱元璋便打发他回老家了。
陆澜神色一正,说道:“解兄,多谢好意,但我胸无大志,不愿为官!”
他心里嘀咕。
洪武朝的官,狗都不做!
纵观历朝历代,当官堪称金饭碗,引得读书人前赴后继,星夜赶赴科场。
然而,他熟知明史,深知洪武年间的官僚,犹如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自幼饱受贪官污吏迫害,对其痛恨至极,建立明朝后,大半精力,皆置于吏治之上。
他堪称历史上诛杀贪官最为狠辣的皇帝,没有之一。
在他统治期间,全国大半官员难以任满,大多中途便遭诛杀。
而且,朱元璋对官员颇为刻薄,俸禄极低。
史书记载,洪武年间,一名正七品知县的年俸禄,仅有九十石米。
当时,一石米约一百五十斤,九十石米便是一万三千五百斤。
按现代社会折算,一斤大米三元,知县的年薪约四万元。
那时的知县,俸禄既要养活家人,还要豢养一批手下。
就这点钱,怎够开销?
不贪污又怎能活下去?
此外,朱元璋颁布的《大诰》规定,百姓可绑缚贪官进京治罪。
如此一来,当官的哪还有安全感?
一不留神,便会涌来一群百姓,将其绑了,押解进京。
故而,陆澜早已决意,在洪武朝,绝不当官!
毕竟来自现代社会,凡事都会权衡风险与收益。
这般危险又无利可图的差事,谁爱做谁做去。
自己凭借现代知识,搞点商业,当个豪强地主,岂不美哉?
若不是穿越到陆家,面临灭族之危,被迫自救,他才懒得与权贵往来,卷入这趟浑水。
解缙惊愕望着陆澜,一脸狐疑。
竟有人不愿为官?
在他的观念里,读书人便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吗?
陆澜瞥了他一眼,笑道:“解兄,小弟是定远侯嫡孙,又是韩国公的孙女婿,还用得着操心出仕之事吗?”
解缙一想,确是如此,心中不禁腹诽,自己苦苦追寻的出路,别人一出生便已拥有。
但他仍不死心。
他清了清嗓子,道:“贤弟,你不出仕,岂不辜负了这身才能?为自己、为陆家、为社稷,你自当为官!”
陆澜微微一笑:“解兄应当知晓,小弟自小便胡作非为,是个纨绔子弟,实在不适合当官。”
见解缙一副怒其不争的神情,陆澜故作神秘,说道:“解兄,你可知道小弟为何逃婚?”
解缙精神一振。
这个他还真不清楚。
若能知晓陆澜逃婚的缘由,那他留在京师的意图,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小弟若成了韩国公的孙女婿,陆家及李家都会逼小弟去当官。小弟正是不愿当官,才逃婚的。”
解缙一怔,逃婚竟是为了逃官?
实在难以置信!
他心中惋惜不已,如此胸有才学,竟不愿为皇上效力,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他眼珠一转。
以当官拉拢陆澜的法子,已然行不通,唯有另寻他途。
尽管他瞧不上商人,对货殖之道也不甚了解,但为了完成皇上交代的任务,他决意从货殖之道入手。
投其所好。
找到共同话题,方能渐渐深交。
日后与陆澜成为好友,必能打探到他的秘密。
他笑道:“贤弟进京一年有余,货殖之道发展得如何?不妨讲讲,让为兄开开眼界?”
陆澜心中疑惑,以解缙的清高,理应极为鄙视商人才是,怎会突然对商业感兴趣了?
必有所图。
他想起那晚来自兑甲号雅间的杀意。
将计就计,通过解缙了解另外两名客官,以解心中之忧。
“解兄,货殖之道,一言难尽,况且眼见为实。解兄明日下午来陆家货铺,小弟带你参观,如何?”
解缙欣然应允。
......
次日,陆家货铺。
人满为患。
陆澜领着解缙,在人流中穿梭。
解缙满眼新奇,不停地问这问那,陆澜一一细细解答。
偌大的货铺,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售卖食物、衣物、照明用品和农业用品。
食物主要为粮食、油、盐、糖等,还有各地的农产品。
衣物主要是布匹和常用服饰。
照明用品主要是植物油、蜡烛及各式灯具。
农业用品主要是各式农具和肥料。
陆澜利用陆家的漕运优势,将各地物品运至凤阳府或京师,并凭借现代知识,采用“家庭作坊联产”的方式,制造成新产品出售。
他深知洪武年间,朝廷对军用物资管控极严,对人员聚集也极为敏感,因而从不涉足军工产品,也未建立工厂规模化生产。
食物的加工,尤其是食盐、糖的提纯方法,他写下具体生产流程,让人带回濠州给爷爷陆亨,组织人力,在老家定远县生产。
衣物制作亦是如此。
农业用品方面,重点在于农具的改良及化肥的生产,同样在凤阳府进行。
他在京师,主要负责照明用品的制作和销售。
那时尚无电力,民众的主要照明工具是植物油灯和蜡烛。
他对照明用具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植物油精炼技术,提升油脂纯度。
其二,动物脂改良,混合蜂蜡、牛脂和樟脑粉,制成无烟蜡烛。
其三,改良灯芯,以苎麻纤维代替灯芯草,使灯芯燃烧更为稳定。
他将产品生产流程,设计成一道道工序,分给众多家庭作坊制作。
最后,这些半成品汇集到京师郊外的一个小作坊,组装为成品。
解缙细听着陆澜的讲述,满脸惊讶,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他自幼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竟不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物件,竟是这般制作而来。
他环顾四周。
尽是熙熙攘攘的顾客,在一排排货架前流连驻足。
这种开放式销售模式,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与以往所见的货铺截然不同。
陆澜见状,面露微笑。
这是他将后世超市的模式搬到了大明,自是新颖。
忽然。
解缙大声道:“贤弟,带为兄去作坊一观!”
陆澜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