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析口腔黏膜病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第1单元 口腔单纯疱疹

病案1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幼儿)

图1-1-1 病案1患儿的口腔黏膜病损

A. 上颌牙牙龈黏膜广泛红肿

图1-1-1(续) B. 下颌牙牙龈广泛红肿,牙龈、舌背前份和下唇内侧黏膜见成簇糜烂,有黄白色假膜覆盖

患儿,男性,1岁11月龄。

主诉

发热7天,口腔长疱3天。

病史

7天前开始“发热”,最高体温40℃,于当地医院输液(具体药物不详)后体温降低,尚未完全退热。3天前口腔开始起疱,牙龈红肿,口腔疼痛,拒食。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检查

全口牙龈黏膜红肿,上下颌牙唇颊侧及腭舌侧牙龈、上下唇内侧黏膜、舌背前份黏膜均见成簇糜烂,有黄白色假膜覆盖(图1-1-1)。体温38.1℃。

诊断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诊断依据

1.发热史。

2.牙龈红肿糜烂,口腔黏膜糜烂具有成簇的特点。

疾病管理

1.药物治疗

口炎颗粒3g × 10包Sig. 1.5g t.i.d. p.o.

维生素C 0.1g × 100片Sig. 0.05g t.i.d. p.o.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00mL × 1支Sig. 1∶1稀释后局部清洗t.i.d.

口腔炎喷雾剂20mL × 1支Sig.局部挤喷t.i.d.

2.嘱多饮水,注意休息。

病案2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成人)

图1-1-2 病案2患者口腔黏膜病损

A. 上颌牙牙龈黏膜广泛红肿 B. 上颌牙腭侧牙龈广泛红肿,牙龈和硬腭黏膜见成簇水疱和糜烂,糜烂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

患者,男性,22岁。

主诉

口腔疼痛4天。

病史

4天前开始牙龈红肿溃烂、疼痛,之前有“感冒史”并口服“头孢”治疗。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检查

全口牙龈红肿,腭侧牙龈及硬腭黏膜见成簇分布的水疱和糜烂,糜烂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图1-1-2)。

诊断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诊断依据

1.感冒样症状史。

2.牙龈红肿,牙龈和硬腭黏膜的水疱、糜烂病损均具有成簇的特点。

疾病管理

1.雾化治疗 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注射用水各1支行雾化治疗,1~2次/d,连续3天。

2.药物治疗

口炎颗粒3g × 10包Sig. 6g t.i.d. p.o.

维生素C 0.1g × 100片Sig. 0.2g t.i.d. p.o.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00mL × 1支Sig.含漱t.i.d.

地塞米松针剂1mL × 5支Sig. 1∶50稀释后含漱t.i.d.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20g × 1支Sig.局部涂敷q.d.

3.嘱多饮水、注意休息。

病案3 复发性单纯疱疹(复发性唇疱疹)

图1-1-3 病案3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下唇左份近口角处唇红黏膜及其邻近皮肤见成簇小水疱,邻近水疱可见糜烂,有黄痂覆盖

患者,女性,29岁。

主诉

下唇起疱1天。

病史

2天前“感冒”,后觉下唇左侧烧灼感及紧张感,1天前该处起疱。近6年间,“感冒”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易出现唇周反复起疱,1周左右会自行好转。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检查

下唇左份近口角处唇红及邻近皮肤见成簇小水疱,邻近水疱可见糜烂,有黄痂覆盖,周围皮肤黏膜发红(图1-1-3)。

诊断

复发性单纯疱疹(复发性唇疱疹)。

诊断依据

1.唇部黏膜或口周皮肤反复起疱史。

2.水疱分布具有成簇的特点。

疾病管理

1.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滴眼液8mL × 1支Sig.局部涂敷t.i.d.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25mg × 1支Sig.局部涂敷t.i.d.(勿涂于口周皮肤)

2.嘱少食辛辣、注意保暖以减少复发。

病案4 复发性单纯疱疹(硬腭)

图1-1-4 病案4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硬腭右份黏膜见成簇点状糜烂

患者,女性,53岁

主诉

唇部反复起疱2年,口内起疱2天。

病史

2年来唇部或口角反复起疱,疱破溃后可自行愈合,每4~5个月发作1次,每次一般持续1周。2天前无明显诱因口内出现起疱、破溃和疼痛。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检查

硬腭右份黏膜见成簇分布点状糜烂,部分糜烂有黄色假膜覆盖,伴充血(图1-1-4)。

诊断

复发性单纯疱疹。

诊断依据

1.唇部或口周反复起疱史。

2.病损部位为硬腭黏膜。

3.糜烂分布具有成簇的特点。

疾病管理

1.药物治疗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300mL × 1支Sig.含漱t.i.d.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25mg × 1支Sig.局部涂敷t.i.d.

2.注意排查复发诱因,并加以避免。

【述评】口腔单纯疱疹

口腔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1型单纯疱疹病毒(type 1 herpes simplex virus,HSV-1)感染所致。HSV是有包膜的DNA病毒,根据血清型的不同,分为HSV1和HSV2两型。HSV1主要引起腰部以上皮肤黏膜,包括口腔黏膜、口周和面部皮肤的感染。HSV2主要引起腰部以下皮肤黏膜及生殖器的感染[1]。近年来,HSV2引起的口面部感染逐渐增多,两型的部位特异性逐渐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所引起[2-4]

该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为传染源,主要经飞沫、唾液或疱液直接接触传播,在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封闭场所易传播,且不同性别和季节间的感染率无差别[5]。流行病学资料表明,50岁以下人群中有90%的人血清中有抗HSV1抗体,说明曾发生或正在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6]。HSV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原发感染的前驱期,免疫功能不全或经口腔手术者更易感染。

HSV1感染黏膜表面并进入细胞,经复制产生病毒颗粒,引起核仁肿胀破碎,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造成原发感染症状[1]。随后,HSV1进入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逆行至神经元。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抑制感染,限制病毒播散,病毒在免疫豁免部位(immunoprivileged site)维持复制周期,但不破坏神经元,进入潜伏期,潜伏的部位在口面部多为三叉神经节。复发性单纯疱疹一般发生在30%~40%的血清HSV1阳性者,诱发因素包括日晒、压力、劳累、感冒、进食辛辣食物、经期和颌面部创伤等[2]。复发时,病毒颗粒从感染神经元顺轴突前行到皮肤黏膜,并释放到唾液中,一般仅引起轻微皮肤黏膜病损。

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称为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primary 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又称为急性疱疹性龈口炎,通常以6月龄~3岁的儿童较多见,尤以9~28月龄儿童高发[7,8]。但在年轻成人也不少见。潜伏期一般2~12天(平均4天),期间可有感冒、发热或咳嗽等症状。1~3天后,皮肤黏膜水疱产生,常发生于舌、唇、牙龈、软硬腭和颊黏膜。口腔黏膜病损表现为直径1~2mm的水疱,多成簇分布,不久后破裂融合形成浅表而不规则的糜烂,上覆黄色假膜,周缘充血发红。10~14天逐渐愈合,不留瘢痕。全口大部分牙龈红肿也是其特征性损害之一,有时会被误诊为因菌斑和牙石所致的牙龈炎。口周皮肤病损见于2/3的感染儿童。一般会伴随发热,大部分会持续4天体温高于38℃,唾液分泌增多、脱水、颈淋巴结肿大、舌苔厚腻、口臭、皮疹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宿主免疫反应相关[1]。仅有极少数会出现病毒在体内广泛播散或继发细菌感染[7]

复发性单纯疱疹的累及部位多为唇红部、口角及口周,称为复发性唇疱疹(recurrent herpes labialis,RHL)[9]。复发性唇疱疹的前驱症状包括病损区烧灼感、麻刺感、张力增加[2]。约6小时内,唇周出现红斑,随即变为水疱,后破溃变为溃疡或形成脓疱。从前驱期到愈合约10天,病损愈合不留瘢痕[1,2]。复发性单纯疱疹若发生在口内,通常累及的部位是硬腭(如本单元病案4)和牙龈,表现为小面积成簇点状糜烂。

口腔单纯疱疹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7],实验室检查如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DNA检测等均属非常规诊断方法。本单元病案均为根据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作出的诊断。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

口服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口炎颗粒和维生素C。若就诊时病程已超过5天,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的用法为:患儿< 2岁,口服,每次100mg,5次/d,5天一个疗程;患儿≥2岁,口服,每次200mg,5次/d,5天一个疗程[10]。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且病程不长,若患儿病情轻微,不建议服用阿昔洛韦。成人剂量为口服,每次200mg,5次/d,服用5~7天。成人亦可口服伐昔洛韦,每次300mg,饭前空腹服用,服用7天。口炎颗粒的用法为:每次3~6g,3次/d,3~5天一个疗程,儿童患者根据体重和年龄酌减。

局部用药包括含漱(清洗)液、涂敷制剂和喷剂。含漱液可选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儿童1∶1稀释),3次/d。涂敷制剂可选用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1~2次/d;或糖皮质激素制剂如曲安奈德口腔软膏、0.1%地塞米松软膏、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1∶5稀释),涂敷患处,3次/d。喷剂可选用口腔炎喷雾剂,3次/d。唇疱疹还可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涂敷患处,3次/d。因糖皮质激素可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及骨质流失,6岁以下儿童慎用,即使是局部应用也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在应用于唇疱疹时,勿涂于口周皮肤上,以免引起面部皮肤色素沉着。

对于口腔病损严重者,可配合超声雾化治疗,药物可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注射用水各1支,1~2次/d,连续3天。

口腔单纯疱疹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ARDUINO P G,PORTER S R.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infection:overview on relevant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J Oral Pathol Med,2008,37(2):107-121.

[2]SIEGEL M 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herpes simplex infections. J Am Dent Assoc,2002,133(9):1245-1249.

[3]GILMOUR T K,MEYER P A,RYTINA E,et al. Antiepiligrin(laminin 5)cicatricial pemphigoid complicated and exacerbated by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infection. Australas J Dermatol,2001,42(4):271-274.

[4]ELKADA L,OUANOUNOU A. Management of Oral Manifestations of Herpes Simplex Virus,Varicella Zoster Virus,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Compend Contin Educ Dent,2024,45(4):192-198.

[5]KHALIFA C,SLIM A,MAROUA G,et al. Herpes simplex virus infection:Management of primary oral lesions in children.Clin Case Rep,2022;10(8):10.1002/ccr3.6127.

[6]WUTZLER P,DOERR H W,FÄRBER I,et al. Seroprevalence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and type 2 in selected German populations-relevance for the incidence of genital herpes. J Med Virol,2000,61(2):201-207.

[7]AMIR J. Clinical aspects and antiviral therapy in primary 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 Paediatr Drugs,2001,3(8):593-597.

[8]KIDERMAN A,FURST A L,MILLER T,et al. How successfully do general practitioners diagnose 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 clinically? Br J Gen Pract,2002,52(479):481-482.

[9]ARDUINO P G,PORTER S R. Oral and perioral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infection:review of its management.Oral Dis,2006,12(3):254-270.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odel Formulary for Children 2010.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47(3):23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