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颜面部审美
第一节 口腔正畸学角度的审美
一、颜面部审美的认知演变
颜面部美学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主题之一。美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感觉,是主观的。但是,美学标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美也是客观的。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判标准,受到民族、地域、文化、时代变化等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对美学标准的偏好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亦不同,因此美学标准一直在变化。西方审美文化偏重研究客观规律和设立客观标准。古希腊人对美的最初概念是对称、和谐。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体测量和黄金比例用于美学评估。到20世纪,逐步建立了现代人体面部测量比例的相关准则。
相较于西方审美,中国古代的审美观更多的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形成的一种对美的独特认知。我国传统审美标准中的“三停五眼”,描述的是面部整体美学比例。除此之外,审美还强调一些传统美学范畴,如“形神”“精气”“意象”等(图1-1-1)。

图1-1-1 审美差异
A.《蒙娜丽莎》中涉及黄金矩形及黄金螺旋概念;B.《唐宫仕女图》中体现的“形神”
中西方人群面部结构存在明显不同。以女性面部特征为例,西方女性面部偏长,鼻梁高挺,颧骨较高,下颌骨线条清晰,面部立体感强;中国女性面部整体轮廓柔和,鼻梁相对偏低,面部更显柔美(图1-1-2)。由于文化差异、骨骼框架等不同,用西方审美标准来衡量东方面孔显然不太合适。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目前口腔正畸医师仍沿用X线头影测量的标准值作为审美标准之一。强调正面轮廓的整体性审美和运用中国美学的面部审美,应是未来面部审美需要考虑增加的内容。
审美标准的变化同时反映了时代变革。以面型审美为例,唐朝人以胖为美,喜欢圆润的面型;而现代人普遍以瘦为美,追求“瓜子脸”,喜欢瘦小的面型。而近些年,面型审美不再一味地追求瘦小,而是更加强调个性化,审美更加多样化,国人对面部比例及审美标准的认知正在重新构建。由此可以看出,面部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部审美需要同时结合个性化的需求。

图1-1-2 女性面部特征差异
A.西方女性鼻梁高挺,下颌骨线条清晰,面部立体感强;B.中国女性面部整体轮廓柔和
由于民族、人种面貌特征、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个体的审美观存在很大不同。口腔医师和患者(或专业人士与普通人群)之间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或者说关注的审美内容不同。比如在微笑美方面,口腔医师与患者(或普通人群)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口腔医师更多关注的是在治疗中可量化的局部唇齿关系等因素,而患者(或普通人群)则更加注重面部微笑审美,较难接受露龈微笑,并且非常关注面部轮廓的整体性和年轻化。
临床上,口腔医师在面部审美方面要有全局意识,不能只关注局部唇齿关系,而忽略其与整体面部的关系。因此,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进行美学指导尤为重要,这是提高医疗质量、获得患者认可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