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汉哀帝的堕落之路
汉哀帝继位时,正值西汉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太皇太后王政君坐镇朝堂,王氏子弟遍布朝野,权势熏天。面对这样的局面,年轻的汉哀帝心中燃起了收回皇权的决心。他深知,若再不采取行动,自己将沦为外戚的傀儡。于是,哀帝开始一步步拔高自己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家族的势力,封祖母傅昭仪为恭皇太后,母亲丁姬为恭皇后,赐予她们与王政君相当的食邑。
王政君察觉到了哀帝的意图,心中顿感不安。她召来大司马王莽,语气沉重地说道:“朝中风向已变,王氏若再不退让,恐怕会招致灭顶之祸。你不如‘乞骸骨’回家,暂避锋芒。”王莽依言上书请辞,哀帝却并未批准。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等人听闻此事,急忙进宫劝谏:“陛下,太后若贬斥王莽,天下人会以为陛下不孝。大司马若不复职,朝廷恐将动荡不安。”王政君无奈,只得下令王莽继续视事。
表面上,哀帝对王氏表现出恭敬与客气,实则心中早已忌惮其骄横。起初,他尚对王氏子弟礼遇有加,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疏远。司隶校尉解光趁机弹劾王根的罪行,哀帝借机将王根逐出京师,并将王氏举荐的官吏悉数罢免。王氏的势力开始摇摇欲坠。
高昌侯董宏审时度势,奏请封哀帝生母丁姬为帝太后,以《春秋》“母以子贵”之义为据。此举立即遭到王莽、孔光、师丹等人的坚决反对。哀帝无奈,只得将董宏贬为庶人。然而,未央宫的一次宴会上,内者令为傅昭仪设帷幄,竟将其座位安排在与王政君并列。王莽见状,厉声呵斥:“定陶太后不过藩妾,岂能与至尊并坐?”说罢,命人撤去傅昭仪的座位。
尽管如此,哀帝并未止步于此。两年后,他正式尊傅昭仪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王莽则被贬逐新野。王氏的势力彻底跌落谷底。直到公元前2年,哀帝念在王政君年事已高,才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回京师,侍奉太皇太后。
在打击王氏的同时,哀帝也曾试图缓和阶级矛盾。他采纳师丹、孔光、何武等人的建议,颁布限田限奴婢法令,规定诸侯王至百姓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使用奴婢不得超过三十人,奴婢服役三年后必须释放。他还废除“任子令”,遣散宫廷三十岁以上宫女,提倡节俭,罢免乐府官。这些举措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然而,哀帝终究未能摆脱外戚专权的桎梏。傅氏外戚得势后,傅太后借机罢免了支持新政的何武、师丹、孔光等大臣,哀帝的改革不到半年便夭折。接连的挫折让哀帝心灰意冷,开始沉迷声色犬马。他甚至爱上了年仅十五六岁的嬖童董贤,二人出则同车,入则同眠。一次午睡,哀帝想起身却恐惊醒董贤,竟割断被压的衣袖,“断袖”一词由此而来。
董贤得宠后,官职扶摇直上,从太子舍人做到大司马、卫将军。他的妹妹被封为昭仪,妻子也被接入宫中侍奉哀帝。董贤的家人纷纷获封官职,哀帝甚至为他建造了豪华府第和陵墓。当哀帝提议封董贤为侯,赐田两千顷时,大臣王嘉极力劝谏:“汉文帝节俭治国,尚且以赏赐过重为戒。陛下此举,恐失民心。”哀帝闻言大怒,将王嘉下狱,王嘉绝食而死。
西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哀帝却将希望寄托在术士的“改年易号”之说上。齐人甘忠可曾伪造经书宣扬汉朝应重新受命,被成帝处死。其弟子夏贺良继续宣扬此说,哀帝竟信以为真,改元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然而不久后,丁姬病逝,哀帝病情加重,他开始怀疑夏贺良。夏贺良试图更换朝廷大臣,引发众怒,最终被处死。这场闹剧仅持续了半年。
社会矛盾愈发激烈。公元前3年春天,关东大旱,百姓手持“西王母筹”前往长安祭祀,人数不断增加,官府无法阻拦。长安居民也纷纷响应,场面混乱不堪。有人传言西王母就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傅太后又惊又气,病逝宫中。哀帝的病情也随之加重。
即便如此,哀帝仍想将皇位禅让给董贤。这一提议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中常侍王闳直言:“天下是高祖打下,皇位只能传刘姓宗室。”哀帝无言以对,郁郁寡欢。公元前1年六月,年仅二十六岁的汉哀帝病死在未央宫。
此时,西汉王朝已在外戚专权与奸臣当道中濒临崩溃。朝堂内外,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远在南阳的刘秀,年方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