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准备高考,开始赚钱
一夜无话。
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家还在睡梦中时,杨建已经悄无声息地起了床。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极其规律的作息。
他轻车熟路地拐出四合院,朝着不远处的副食店和早点摊走去。
墙上还残留着褪色的标语,一切都带着那个时代朴素而又充满生机的印记。
杨建熟练地在国营早点铺排队,用粮票和几毛钱,买了两根刚炸出来的、金黄酥脆的油条,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豆浆,还有四个白胖暄软的肉包子。
这年头物资虽然不算丰裕,但京城的早点,只要肯花钱和票,还是能吃得相当不错的。
提着还冒着热气的早餐回到家,杨小甜也刚刚睡眼惺忪地起床。
她穿着一件带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的碎花布睡衣,头发还有些凌乱,看到杨建手里的东西,眼睛瞬间就亮了。
“哥!你起这么早?还买了早饭?”杨小甜惊喜地叫道,连忙接过杨建手里的油条和包子,放在屋里那张破旧但擦拭干净的八仙桌上。
豆浆的醇厚香气、油条的油炸香、肉包子浓郁的肉香混合在一起,瞬间充满了整个小屋,驱散了清晨的最后一丝寒意。
“快趁热吃。”杨建把豆浆也放在桌上,自己拿了一个包子,随意地靠在门框边。
“嗯!”杨小甜用力点头,拿起一根油条,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酥脆的口感和油炸的香气让她幸福地眯起了眼睛,腮帮子鼓鼓的,像只偷吃到松果的小松鼠。
“哥,这油条真香!我……我好久没吃过刚炸出来的油条了。”
她一边嚼着,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父母去世后,她一个半大女孩子,守着两间房,日子过得紧巴巴。
像这样热乎乎、香喷喷、只属于自己的早饭,对她而言,已是难得的奢侈。
杨建看着妹妹满足而略带心酸的模样,心里微微一叹。过去的苦,他会一点点帮她弥补回来。
“以后想吃什么,哥给你买。”
“嗯!”杨小甜重重地点头,眼眶有些发热,连忙低下头,大口吃着包子,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和感激都吞进肚子里。
有哥哥在身边,真好。
吃着早饭,杨建看似随意地问道:“小甜,你现在高几了?学习怎么样?”
“高二了,哥。”杨小甜咽下嘴里的包子,回答道。
“学习……还行吧,就是有时候……感觉有点吃力。”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这些年,心思没少被院里的破事牵扯,学习上难免分心。
杨建点点头,沉吟片刻,眼神变得认真起来:
“小甜,哥跟你说件正事。我得到消息,最快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国家可能要恢复高考了。”
“高考?”杨小甜愣了一下,随即眼睛猛地瞪大。
“哥,你说的是……考大学那个高考?”
这个词,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停滞的年轻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更带着一种遥不可及的期盼。
“对。”杨建语气笃定。
“虽然现在还没正式公布,但风向已经很明显了。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旦恢复,绝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小甜,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天大的机会!”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杨小甜。
“想想看,考上大学,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分配到好的单位,拿国家干部的工资,住单位分的房子,彻底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四合院,过上体面、受人尊重的生活!”
杨建描绘着未来的蓝图。
“这比窝在这个院子里,跟那些鸡毛蒜皮的人和事耗着,强一万倍!”
杨小甜的心脏怦怦直跳,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
考大学!
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现在,从哥哥嘴里说出来,却显得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她仿佛看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道路在眼前铺开。
“所以,”杨建看着妹妹被点燃希望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
“从现在开始,你什么都不要管,院里天塌下来有哥顶着。你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全力以赴,争取在第一次高考恢复的时候,就考上!有没有信心?”
“有!”
杨小甜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响亮而坚定,原本还有些迷茫的眼神变得无比清澈和充满斗志。
哥哥为她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她如果再不努力,就太对不起哥哥了!
“好!这才是我的妹妹!”杨建欣慰地笑了笑。
“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或者需要买什么复习资料,尽管跟哥说。”
“嗯!谢谢哥!”杨小甜用力点头,吃完剩下的早餐,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她迅速收拾好碗筷,然后背起那个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精神抖擞地准备去学校。
“哥,我去上学了!”
“去吧,路上小心。”杨建挥挥手。
看着妹妹充满活力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杨建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妹妹的未来有了方向,接下来就是解决眼下的生计问题。
他不可能一直吃老本,退伍费和抚恤金虽然有一笔,但坐吃山空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他还需要启动资金,为将来做打算。
赚钱!
在这个刚刚开始松动,但计划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赚钱的门路其实不少,关键在于眼光和胆量。
他脑海里快速盘算着。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一是超越这个时代的认知和眼光。他知道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脉络,知道哪些东西会变得值钱,哪些行业会兴起。
二是他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强悍身体素质、格斗技巧以及特殊技能。
部队里不光学杀敌,各种修理、工程、机械知识也接触过不少。
三是启动资金。退伍费加上战场功勋的奖金,还有父母留下的一些积蓄,凑一凑,也能有个大几百块,这在当时绝对算是一笔“巨款”了。
思来想去,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起来。
修电器!
这个年代,电视机、半导体是时髦玩意儿,条件好点的人家或许有黑白电视机、电唱机,但这些东西都精贵得很,而且技术不过关,经常出毛病。
国营的维修点少,效率低,排队等个十天半个月是常事。
如果他能回收那些被认为“坏了”、“修不好”的旧电器,凭借他远超这个时代的技术和知识,将它们修复,再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卖出去……
这绝对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技术门槛相对较高,能干这行的人不多,竞争小。
其次,成本可控。
收旧货花不了多少钱,甚至很多是别人扔掉不要的。
关键在于修复技术。
再次,市场需求大。谁不想家里有个能响的电视机,能出画面的电视机?
哪怕是二手的,只要能用,价格合适,绝对不愁销路。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事儿相对“低调”,不容易引起过多注意。
对!就这么干!
这个时代,信息闭塞,商品匮乏,人们的商业意识普遍淡薄,只要头脑灵活,胆子够大,遍地都是机会。
打定主意,杨建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他换上一双结实的解放鞋,将那本退伍证和三等功证明小心地收好,放进挎包夹层,然后带上门,也走出了四合院。
他要去转转,摸摸行情,看看去哪里能收到合适的旧电器,也顺便熟悉一下阔别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四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