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生长与发育存在于受精卵到成人的整个成熟过程。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加,各器官、系统细胞的增殖、分化致身体形态或重量的改变,可反映器官成熟状况,生长状况可用数值表示,是量的变化。发育是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和成熟,是质的变化,代表器官功能成熟过程,包括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发育水平可用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状况评估。体格生长和发育过程同时存在,共同反映身体的动态变化。
一、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总的速度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规律,具有可预测性,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非匀速性、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儿童生长过程是连续不断进行的,但连续过程中生长速度并不完全相同,呈非匀速性生长,形成不同的生长阶段。
一般年龄越小生长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 个月最快,尤其是前3 个月;后半年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各年龄段按顺序衔接,前一年龄期的生长发育为后一年龄期发育奠定基础。任何一期的发育都不能跳跃,任何一期的发育异常,都会影响后一阶段的发育。
(二)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身体各部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就身体形态发育而言,遵循躯干先于四肢,下肢先于上肢,肢体近端先于远端的程序。
(三)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人体的生长发育快慢交替,呈波浪式的速度曲线。在生长全过程,神经系统发育最早,脑在生后2 年内发育较快,6~7 岁神经系统发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到青春期前到达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体格和体重存在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次是从胎儿中期(孕4—6 月)到1 岁;第二次是青春期。其他系统,心、肝、肾、肌肉的发育与体格生长相平行。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生理功能有关。
(四)生长发育的相对稳定性
生长发育具有轨迹现象,当无显著外环境条件改变时,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的实际程度在各个时期都相对稳定于同一等级。
(五)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的总规律发展,但因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的影响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由简单到复杂),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先会听、感觉事物,逐渐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二、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表示。常用的形态学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等。
(一)体重
体重为各个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体重是衡量儿童生长和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图1-1 所示为电子婴儿秤和体重的测量。


图1-1 婴儿秤
A.电子婴儿秤;B.测量体重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一般早产儿体重较足月儿轻,男童出生体重略重于女童。我国正常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30kg,女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20kg。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内可因多睡少吃、吸乳不足、胎粪排出及水分丢失等所致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下降一般在出生后3~4 天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多在7~10天内恢复出生时的体重。失去的体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6%~9%,当体重丢失大于10%或恢复至出生时体重缓慢时(>2 周)需仔细进行临床评估和喂养技术评估,分析体重不增加是否由于母乳不足、喂养不合理,或由于疾病等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母亲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指导,在正常育婴工作中起到重大作用。
体重的增加速度与年龄相关,呈非等速的增加。最初3 个月内增长迅速,每月平均增加约800~1 200g,在第二个3 个月内,增长速度减慢一半,每月约增加400~600g;生后6个月至1 岁生长速度再减慢一半,每月约增加250~300g。生后第一年总共增加6.5kg,体重增加显著,是第一个生长高峰。1 岁以后体重增长变慢,1~2 岁内体重增长约2.0~2.5kg,2 岁以后至青春前期儿童的体重稳步增长,年增长约2.0kg。青春期体重增加较快,男孩体重每年增加约5.0kg,女孩约4.0kg,为体重增加的第二个高峰。总而言之,与出生时的体重相比,3 个月时约为2 倍,1 周岁时约为3 倍,2 周岁时约为4 倍,4 周岁时约为5 倍。
(二)身高
1.身高(长)
为头部、脊柱、下肢的总长度。<3 岁的儿童测身长,仰卧位测量为身长。>3 岁的儿童测身高,立位测量为身高。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身高(长)存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出生时平均为50cm,生后第1 年身体增长最快,前3 个月身长增长约11~13cm,后9 个月身长增长也约11~13cm,1 岁身长增长约25cm,即1 岁时身长约75cm;第2 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12cm,即2 岁时的身长约87cm;2 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6~7cm,如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身高(长)的增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图1-2 所示为身高的测量。

图1-2 测量身高
2.顶臀长(坐高)
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头颅、脊柱的生长。与身长(高)测量体位一致,<3 岁的儿童测顶臀长,>3 岁的儿童测坐高。图1-3 所示为顶臀长的测量。

图1-3 测量顶臀长
3.指距
为双上肢与躯干纵轴垂直伸展时,中指间的距离,反映上肢的生长。正常儿童指距小于身长(高)1~2cm。
(三)头围
头围是指自眉弓上缘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表示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正常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左右,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1 年前3 个月头围的增长值约等于后9 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 岁时头围约为46cm;生后第2 年增长缓慢,约为2cm,2 岁时头围约为48cm;2~15 岁头围仅增加6~7cm。头围的测量在2 岁以内最有价值。婴幼儿期定期测量头围,可以及时发现头围过大或过小的异常现象。如果头围过大,要注意有无脑积水、佝偻病等疾病;头围过小常常伴有智力发育迟缓,如天使综合征等。图1-4 为头围的测量。

图1-4 测量头围
(四)胸围

图1-5 测量胸围
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平绕胸一周为胸围。胸围代表肺和胸廓的生长。出生时的胸围为32cm,略小于头围1~2cm。1 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1 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围、胸围的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的生长发育有关,生长较差者胸围、头围交叉时间延后。图1-5为胸围的测量。
综合上述,儿童体格生长呈非等速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格生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可以把“公式”计算的体格生长指标的数值或人群均数(所谓“正常值”)当作“标准”进行评价,应根据体格生长曲线图的走向了解儿童的生长趋势,评估儿童的体格生长。
三、口腔器官的发育
(一)舌发育
1.舌功能
舌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食物、帮助形成食物团块吞咽;舌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味觉),同时也有清洁牙齿的功能。人类的舌也参与语音发音。
2.舌发育
舌是口腔底部一骨骼肌肉性器官,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舌发育来源于第1、2、3 鳃弓的原始口腔和咽侧形成的隆起,在胚胎第4 周时,左右两侧第1、2 鳃弓在中线处联合,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 个隆起,头侧左右隆起较大,称侧舌隆起,尾侧中线隆起一个较小突起,称奇结节。约在胚胎的第6 周,左右侧舌隆起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融合,形成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凸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方舌体的一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图1-6)。


图1-6 舌的发育
舌根来自第2、3、4 对鳃弓形成的一个大的位于中线的突起,这个突起由一个来自第2鳃弓的联合突和一个较大第3、4 鳃弓形成的鳃下隆起构成。随着舌的发育,鳃下隆起掩盖了联合突(最后消失),形成舌根。第4 鳃弓后部发育为会厌。舌根与舌体的愈合线为一条“V”形界沟。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胚胎第7 周中胚层头端体节的生肌节细胞迁移分化形成舌肌,舌肌的发育至出生前咀嚼肌完全发育。
胚胎第11 周时,来源于外胚层的第一咽弓围绕口咽膜原口形成口腔上皮层、唾液腺、牙的釉质、舌体上皮细胞。胎儿第7 周已有舌上皮细胞味蕾发育,第12 周有成熟的受体。无数个乳头状突起味蕾分布于舌背侧上部表面复层鳞状上皮中;舌界沟前方有8~12 个形状较大、顶端平坦的轮状乳头,形成倒“V”。轮状乳头周围的黏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中有较多的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味腺分泌的稀薄液体不断冲洗味蕾表面的食物碎渣,以利味蕾不断接受物质刺激。胎儿7 周可证实味蕾出现,12周有成熟的受体。
系带是胎儿3 月龄面部形成后残留的胚胎期组织。口腔有7 个系带,即上颌中系带、下颌中系带、上下左右唇系带和下舌系带。舌系带是舌下延伸到口腔底的具有弹性的条索状的、被黏膜覆盖的小肌肉组织。舌系带基本功能是维持胎儿唇、舌与骨的协调生长。不影响呼吸、进食、从牙齿清理食物时,舌的运动为正常舌系带。儿童的舌系带长于2cm 不会发生语言与进食技能问题。舌系带过短使舌的活动受限,包括舌系带的结构异常,使口腔肌肉运动不协调,致进食或说话困难。
(二)腭发育
1.腭功能
与舌抵抗、咀嚼、食物团块形成、吞咽、说话有关。
2.腭发育
胚胎早期原始鼻腔和口腔彼此相通,腭的发育使得口腔与鼻腔分开。腭的发育来自原发腭(又称前腭突)和继发腭(又称侧腭突)。腭的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胎儿5~6 周来自鼻突的球状突形成两个前腭突;②胎儿第9 周前舌窄位高,充满口-鼻腔;前腭突向下与上颌突形成左右两个侧腭突会合,两个侧腭突与前腭突从舌的两边自向外、向内、向后方以倒“△”方式发育逐渐致两侧的腭融合,并与向下生长的鼻中隔融合;③12 周腭的口腔顶部发育完成,形成前硬腭(骨性部分)与后软腭(肌肉部分),被黏膜组织覆盖,使口、鼻腔隔开,上颌牙弓增大。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腭。鼻中隔支持鼻腔的顶部,不影响硬腭发育。但鼻中隔长度发育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上腭穹窿拉平。因上颌骨生长发育(上牙弓)与骨、鼻中隔软骨与硬腭的同时发育,可影响硬腭发育。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可导致腭裂,常伴有唇裂或颌裂。
腭的发育为倒“△”的发育方式,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硬腭发育水平不同,年龄越小腭弓越高。如新生儿腭高可达7.45mm,腭宽30.99mm;9 月龄时腭高增加,维持至12 月龄;32 月龄后腭宽增加至38.44mm,腭高降低。婴儿期腭的最大宽度和腭长度的生长速度相同,即随年龄增长宽度/长度指数不变。婴儿腭的发育存在个体差异,约7%的婴儿有腭宽、长差别,10%~12%的儿童有腭高差别(文末彩图1-7)。

图1-7 腭发育示意图
(三)牙齿
1.牙齿的功能
人类有乳牙和恒牙两副牙齿,共同的功能是咀嚼食物、参与发音与颅面发育。牙齿正常发育有助语言发育,缺失切牙影响发音。上下颌排列整齐牙齿使口唇、颊面部丰满。牙齿排列不整齐、反咬合、缺齿使面部变形,影响美观。
(1)乳牙功能:
乳牙是婴幼儿时期的咀嚼器官,颌骨发育成熟前,婴幼儿口腔小,20枚乳牙可完成半固体食物的咀嚼,正常的咀嚼对咀嚼肌、颌骨、牙弓的发育起着生理刺激作用,同时咀嚼食物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吸收、脱落,2~5 岁儿童食物质地太软,咀嚼不足可导致换牙期出现双排牙(恒牙萌出、乳牙滞留);学龄前期颅面骨、颌骨发育成熟,乳牙逐渐过渡为恒牙。乳牙对恒牙的萌出位置有向导作用,继承恒牙循着乳牙原来的位置生长、萌出,最后代替乳牙。乳牙发生龋齿或感染可导致恒牙以后黑斑。乳牙也是辅助语言的重要器官,能使语言清晰。
(2)恒牙功能:
最早萌出的第1 恒磨牙(6 龄磨牙)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有定位、定高的作用,同时亦影响其他恒牙的萌出和排列。不同形态的恒牙处理食物的功能不同,共同完成咀嚼功能,适应固体食物消化。如切牙的功能是切断食物,尖牙的功能是撕裂食物,前磨牙的功能是撕裂和嚼碎食物,磨牙的功能是将各类食物磨碎、磨细,有助于营养吸收。
2.牙齿的发育
牙齿解剖学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漏出在口腔的部分为牙冠,包埋在牙槽骨内的部分为牙根,牙冠和牙根交界处为牙颈部。牙齿组织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四部分。牙齿的排列上、下、左、右对称,乳牙依次排列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共20 个。恒牙依次排列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有的人还有第三磨牙,共28~32 个。牙齿的发育包括牙齿矿化、萌出和脱落。每个牙齿的发育时间不同,总的规律是牙齿发育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和左右对称性发育,同名牙下颌先于上颌、由前向后进行。
骨骼(中胚层)与牙齿的胚胎(外、中胚层)来源发育不完全相同,成分亦不完全相同。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物质均为羟磷灰石,但骨骼含50%的羟磷灰石,牙齿牙釉质含96%羟磷灰石,为牙和全身最坚硬部分,其余4%是水和有机物;牙本质含70%的羟磷灰石,20%有机物(主要为蛋白质),10%水;牙骨质含45%的矿物质(主要为羟磷灰石),33%的蛋白质(主要胶原蛋白),22%的水;牙髓是由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和牙髓细胞所组成。
(1)乳牙发育:
始于胎儿期,经历4 个阶段。
1)乳牙胚形成:
胚胎6 周时口腔黏膜细胞迅速增生,形成上下两个弧形的牙板;上下颌牙板中部神经嵴间充质和外胚层之间开始增厚,逐渐向后形成乳牙的原基,8 周时形成上下各10 枚牙苞;牙苞外部的外胚层部分形成牙釉质,内部的神经外胚层形成牙髓腔;因牙釉质外部发育快于中间部分,形成帽形牙苞、钟形牙苞。
2)矿化:
胎儿14 周左右乳牙胚从中切牙开始至18-20 周第2 乳磨牙逐渐矿化;生后1.5~11 月龄牙冠逐渐矿化,出生后牙根开始发育,1.5~3.5 岁矿化完全。
3)萌发:
出生时有20 枚乳牙胚,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所覆盖;乳牙从婴儿期6 个月左右开始萌出,萌牙顺序为下颌先于上颌、由前向后进行,3 岁内20 枚乳牙完全萌出,乳牙萌出时间、萌出顺序和出齐时间个体差异很大,13 个月龄后仍未萌牙称为萌牙延迟。萌牙延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特发性的,也可能是遗传、某些全身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1-三体综合征等)、局部牙龈黏膜肥厚及食物性状有关。
4)乳牙脱落:
6 岁左右随着恒牙胚的移动,乳牙牙根开始生理性吸收,随之乳牙根牙骨质和周围牙槽骨吸收,牙周膜和牙髓组织也被吸收,乳牙松动、脱落,12 岁左右全部被恒牙替换。图1-8 为乳牙发育示意图。


图1-8 乳牙发育示意图
(2)恒牙发育:
每枚恒牙的发育经历8~14 年。乳牙胚形成后,在乳牙胚腭侧,从牙板的游离缘下端形成新的牙胚,形成相应的20 枚恒牙胚,其发育过程同乳牙胚。恒磨牙牙胚的发生自胚胎20 周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第4 年,第一磨牙的牙胚在胚胎第4 个月时形成,第二恒磨牙的牙胚在出生1 年后形成;第三恒磨牙牙胚在4~5 岁形成。
恒牙的矿化从胎儿后期开始,出生时第1 恒磨牙已矿化,其他恒牙矿化从3~4 月龄始至2.5 岁,顺序与换牙顺序相同;2.5~3 岁第2 恒磨牙、7~9 岁第3 恒磨牙开始矿化。恒牙牙冠的矿化从2.5~3 岁至12~16 岁;恒牙牙冠的矿化从9 岁至25 岁。
6 岁左右在第2 乳磨牙之后萌出第1 恒磨牙,下颌多于上颌;7~8 岁时乳牙一般开始脱落而代之以恒牙,换牙顺序与乳牙萌出顺序相同;12 岁左右第2 恒磨牙萌出;17~18 岁以后萌出第3磨牙(智齿),一般于20~30岁时32枚恒牙出齐,也有终生不出第3恒磨牙齿者。
3.影响牙齿发育的因素
萌牙为生理现象,可伴有低热、流涎、拒食、烦躁及睡眠不安等症状,牙齿萌出后可自行缓解。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维生素D 等营养素和甲状腺素有关。某些药物,如四环素可影响胎儿牙齿发育。咀嚼运动有利于牙齿的生长。牙齿发育异常时应该考虑外胚层发育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牙齿发育异常包括萌芽延迟、排列紊乱、缺牙和牙釉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