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招工和出生
有了缝纫机,自然就需要会使用它的人,可是李卫国在村里划拉了一圈,都没找出几个会做衣服的。自家的媳妇不用说,干农活,收拾家务,她是一把好手,但是让她去操作缝纫机,那好比是张飞绣花——有劲使不上。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同样如此,处理鱼或者种种地还可以,做衣服,那是想都甭想。
没办法,李卫国只好去周围的地区招工,不过这个年月,人家很多人宁可在家里务农,也不会去干这种个体的活,何况还是撇家舍业的。最后,李卫国在相邻的一个县里,招了两个愿意来工作的小姑娘,想着先让她们跟村里的两个会做衣服的小媳妇一起带带徒弟,等到出了徒,那么之后的人手也就够了。
来做衣服的两个小姑娘年龄都不大,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细问之后,一个十七岁,一个二十。真是操不完的心,这么小年纪的女孩子,李卫国自然要帮忙给她们找住的地方。
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出面。像是这种安排人住宿的事,自然就属村里妇女主任了,在李卫国一口一个姐姐的叫声中,妇女主任出面给她们俩人分别安排在两家人家里居住。
服装厂开始开工,而管子厂却宣告关停,因为上次有黄清波的关系,才将库存清完。在拿到钱的那一刻,李洪才说啥也不干了,将钱一分,关门大吉。其实这样也好,毕竟一个村办企业没有竞争力,靠关系能干得了一时,却干不了一世,还是趁着赚了点钱的时候,急流勇退的好。
再回到服装厂这边,上次徐东兴跟李卫国没有说清楚规则,就是他们加工的衣服每件是五毛五,一个人脚踩缝纫机,每天最多能做两件衣服,这么算下来,利润很低。后面李卫国又去找了徐东兴一次,说是换一种方式,自己从服装厂里购买布料,然后做好衣服后,再按什么价格卖给厂里,这样自己赚个差价。
徐东兴和厂里的领导班子讨论后,觉得这样也可以,至少废品率会下降很多,厂里也不用担风险。本来依着两人的关系,徐东兴想要劝劝李卫国的,毕竟这样操作,李卫国需要担很大的风险。可是骄傲自大的李卫国,全然不听徐东兴的话,一心就是要赚大钱,所以最后高高兴兴的拉着布料回了村。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还真是跟李卫国想的一样,原来一件衣服的加工费是五毛五,自己提两毛,一天也就最多两块钱。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花成本价购得布匹,然后自己再以售卖价格的一半转给国营服装厂,年底算了算,破去成本和人工,里外里自己一件衣服能赚一块多。
也就在这一年里,自己当初去他县招来的两个小姑娘,竟然都在村里找到了对象。特别是那个只有十七岁,奥,今年十八了的那姑娘丁丽珍,她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跑来找李卫国给自己当介绍人,想着跟对象早点结婚,要不就露馅了。
一头驴是赶,两头驴还是赶,索性,李卫国一次给她们俩都办好吧。其实双方家里的长辈都是满意的,要不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还能翻了天吗?村里开了介绍信,又去他县开,足足用了三天的时间,李卫国才帮他们将手续办齐。
时间晃晃悠悠的来到了1986年,刚立春,镇上就下发通知,说是开放部分二胎政策。头一胎是女孩的,并且年满6周岁,就可以再生一胎......
李卫国的头一胎是闺女,今年满打满算,也是6岁了,不会吧,这政策是给自己制定的吧!没的说,晚上就回家努力去。
五一过后没几天,丁丽珍就在工作岗位上分娩了,工友赶紧将她抬回家里,基本上接生婆跟胎儿一起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相差十八岁的母子俩,长得非常像,一般刚出生的婴儿都非常的难看,可是这孩子一出生,就有一对大双眼皮,可爱极了。他的爷爷是位抗战老兵,对于新降生的大孙子爱到了极致,所以给取了个期许非常高的名字李承栋。
喜得贵子,让丁丽珍跟他的丈夫李洪明也的感情也是越来越好,俩人本就年纪轻,此时都还未满二十岁,这么早当了爸爸妈妈,说实在的,这同样促使他们更快的成熟了起来。
时间来到农历年底,李家村热闹了起来,因为连续好几天,一个出生一个孩子,从腊月十六到腊月二十二,有七个宝宝出生。而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前三名腊月十八。老人们常说:男占八,女占九,吃喝穿戴样样有。虽然这话迷信,但是禁不住老一辈的人爱听啊。
我爸是家里的老大,我二叔跟小叔还都未婚,所以我就是家里的长孙,一出生那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
爷爷是大队的会计,还是有点文化水平的,在给我起名字的时候,字典词典翻了好几天,才憋出一个“明”字,再配上族谱里的辈,合在一起就是李光明。可是我妈说不行,因为这个光字,跟我一位大姥爷的名字同字,也就是需要避讳,所以就把这个“光”字给拿掉了,从而就变成全国重名率较高的“李明”。
我爸,李卫国同志,这时的状态是非常的excited。服装厂的生意不错,又得了个大儿子,虽说男女都一样,自己已经有个大闺女了,可是谁不想要个“好”字呢?
除了我家跟丁丽珍家之外,村里还有李洪忠家也是添了男丁。
这个李洪忠跟李卫国是发小,关系贼好的那种,现在两人都有了儿子,就商量着庆祝一下。就在李卫国同志思考着该不该招摇的时候,李洪忠家已经放起了鞭炮,让全村的老少爷们儿都知道他家喜得贵子。
他家一放炮,李卫国也心里痒痒,想自己是不是也要来一下,可是还未到他行动起来,就被他的老父亲给否决了,意思是他还在村里当官呢,需要注意影响。(呵呵!村会计算官吗?怀疑!)
作为不让放鞭炮的补偿,我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个有儿童车的孩子,那会有没有人羡慕我不知道,因为我只是从照片上看见自己坐过这个车,但是记忆里是空白的。
80年代的儿童车是真结实,我坐过之后,传给了我堂弟,之后是堂妹...,直到我上小学5年纪的时候,这个车还在我奶奶家的杂货间里,只是生锈,却还结实的很。
记得那时,自己有许许多多的新衣服,新鞋子,都是自家服装厂里做的,李承栋也是如此,因为都是服装厂子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