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楔子
农历三月份的琴岛是最佳旅游时节的开始,从这时到之后的两个月里,到处都是露水青山,碧树红瓦蓝天,美的让人沉醉。
1987年的1月份,农历的丙寅年,辛丑月,也是俗称的腊月,我赶着虎尾巴出生了。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调笑说,我是因为馋饺子了,才急着降生,再等等的话,可就是个大生日了。(那会不理解大生日有啥用)
我出生的地方是农村,也是渔村。因为家家户户有地,虽然不多,人均1-2分地,但有地就是农民,户口也是农业户口,这是事实农民。如果一个地方的农民,才这么点点的地,却没有饿死,那么他们一定是有其他讨生活的方式,没错!我们这里靠海,而且很近很近。记忆最深的一次,在小时候碰见过一会初一十五上大潮,那海水直接进了屋,要不是正房的门口有门槛,估计家里的锅盆等家伙事就给飘走了。
青黛山,是一座小山丘,连绵很长的一座山丘。山的东侧是坡度较陡峭的悬崖,再往下便是大海,不适宜居住,而山的西侧则非常的平缓,有空地,空地前方是大片的海滩。
山下的空地上有八个村庄,他们统称为青黛山,只是后面不知哪年哪月时,又给每个村分了个名字,不过明显这名字起的有点敷衍,青黛山李家庄,青黛山曹家庄....
我是出生在李家庄的,所以大家都能想到,我姓李,按辈分来说,我的名字里应该有个光字,可是我妈说这个字起名字不好听,所以就给舍弃掉了,从而一个全国重名率较高的名字--李明,就跟我匹配到了一起。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按理说我们这里又靠山又有海的地方,肯定生活的非常好,不缺吃穿。
呵呵!想多了,人们的思想很简单,不会去索取那么多。既然选择了出海,自然也就没人去上山了,除了偶尔有人去捡个柴之外,也就只剩下公墓了。
好了,总结一下,我是一位出生在琴岛农村的渔民孩子,1986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括弧是农业家庭,以育有一女的,可再生一胎,但是头胎是男孩的,不可以再生,城镇户口的,无论生男生女,都只能生一个。
就在此种条件下,我踩着虎尾巴出生了,同年,总共不过15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前后一共降生5男3女。对于一个小村子来说,一年添新丁8人,这可是很少见的景象了,所以我们这一批人,也是在全国所有专家的注视中,慢慢成长(活)的。
那会的我们没有疫苗,所有孩子都是野蛮生长,每天睁开眼睛就是玩,街上瞎窜,海边疯玩,家长除了叮嘱孩子:不要到水库边玩耍,再无其他的要求。(在渔民的想法里,大海淹不死人,只有水库才是不可预测的深渊)
大家就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中,走过了自己的幼儿时光。在我的印象,或者说是理解里面,幼儿时期,应该是0-4岁,因为不懂事,也不记事,所以这算是个特殊时期,一切的关于自己的事情,都来源自家长的复述,而不是自己脑海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