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我考上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湖南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在文学院前的大草坪上举行。九月的阳光依然炽热,陈晓阳和几千名新生一起坐在临时摆放的塑料椅上,汗水顺着后背缓缓流下。

“同学们,欢迎来到湖南师范大学,这所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学府...“校长浑厚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草坪。陈晓阳仰头望着主席台后方古朴的文学院大楼,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飞檐翘角上蹲坐着几只石雕小兽,仿佛在俯瞰这群初来乍到的年轻人。

校长开始讲述学校历史,提到毛泽东曾在此求学,提到抗战时期师生们如何在战火中坚持办学,提到改革开放后学校如何蓬勃发展...陈晓阳听得入神,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在胸中升腾。他偷偷环顾四周,看到一张张和自己一样年轻而充满期待的面孔,突然意识到——他真的成为这所名校的一员了。

“...但是,“校长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你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是家乡的骄傲,但在这里,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陈晓阳心里咯噔一下,手指无意识地绞紧了学院发的宣传册。

典礼结束后,新生们按学院分组开会。教育科学学院的辅导员张明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教师,说话干脆利落。

“各位同学,首先恭喜你们考入教育科学学院。“张明推了推眼镜,“但我必须提醒你们,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完全不同。没有人会追着你们要作业,也没有人会为你们的挂科买单。“

教室里安静下来,陈晓阳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特别是对于农村来的同学,“张明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陈晓阳所在的方向,“你们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赶上城市同学的知识储备和视野。“

陈晓阳的脸一下子烧了起来,他低下头,假装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陈晓阳决定去图书馆看看。校图书馆是一栋宏伟的现代建筑,入口处的大理石台阶光可鉴人。他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挑高的大厅,一眼望不到头的书架,密密麻麻的自习座位,还有那些他从未见过的电子检索设备。

“同学,需要帮忙吗?“咨询台后的管理员友善地问道。

“我...我想找一些教育学的入门书籍。“陈晓阳声音发紧。

在管理员的指导下,他学会了使用检索系统,记下几本书的索书号。图书馆内部比外观更加复杂,他在书架间转了好几圈才找到教育类图书区。

正当他伸手去拿一本《教育心理学》时,另一只白皙纤细的手几乎同时碰到了书脊。

“啊,抱歉。“一个清亮的女声响起。

陈晓阳触电般缩回手,转头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眼睛明亮如星,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你也对这本书感兴趣?“女生问道,声音里没有一丝城里人常有的那种居高临下。

“嗯,我是教育学新生,想提前了解一些专业知识。“陈晓阳答道,突然意识到这是自己进入大学后第一次主动和陌生人说话。

“真巧,我也是教育学的,不过是大二的。“女生眼睛一亮,“我叫苏晴。“

“陈晓阳。“他简短地自我介绍,心跳不知为何加快了。

“这本书确实很适合入门。“苏晴熟练地从书架上抽出另一本,“不过结合这本《学习理论导论》一起看会更有帮助。“

陈晓阳接过书,翻开扉页,立刻被密密麻麻的笔记震惊了——苏晴不仅读过这本书,还在上面做了详尽的批注。

“这些...都是你写的?“他忍不住问道。

苏晴点点头:“读书时习惯写写画画。如果你不介意二手书的话,可以借我这本,我去年已经用过了。“

陈晓阳犹豫了一下:“那你呢?“

“我已经不需要这些入门书了。“苏晴笑了笑,“再说图书馆里还有好几本呢。“

他们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苏晴简单介绍了教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学习方法,陈晓阳认真地记着笔记,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交谈中他得知苏晴是长沙本地人,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在大学工作。

“所以你是教育世家啊。“陈晓阳感叹道。

苏晴摇摇头:“算不上,只是耳濡目染而已。你呢?为什么选择教育学?“

陈晓阳沉默了片刻:“我们县里教育资源很匮乏,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打工去了。我想...也许学了教育,以后能改变点什么。“

他说完就后悔了,这话听起来多么天真而不切实际。但苏晴没有嘲笑他,反而认真地点了点头:“这个理由很好。大学里真正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其实不多。“

他们在图书馆待到傍晚。分别时,苏晴主动加了陈晓阳的微信:“有不懂的可以问我,教育学不大,我们以后还会常见面的。“

回宿舍的路上,陈晓阳的脚步轻快了许多。校园里华灯初上,梧桐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他想起苏晴说话时微微扬起的眉毛和那双善于倾听的眼睛,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

这种好心情持续到第二天上午的专业课前。教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学院副院长亲自授课。陈晓阳特意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选了个前排的位置。

周教授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头发花白,目光锐利。他没有做任何自我介绍,直接开始讲课。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周教授抛出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引经据典,从孔子的“有教无类“讲到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语速飞快,板书潦草。陈晓阳拼命记笔记,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陈晓阳盯着幻灯片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一阵眩晕。这些术语他从未听说过,而周教授显然假设所有学生都已有基础。环顾四周,他看到其他同学时而点头,时而会心微笑,似乎都能理解这些内容。

一节课下来,陈晓阳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却连不起来一个完整的逻辑。下课铃响起时,他呆坐在座位上,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挫败。

接下来的高等数学课更是一场灾难。老师直接用PPT讲课,一节课就讲完了高中需要两周才能学完的内容。陈晓阳连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问。

中午,他没有去食堂,而是独自走到校园里的未名湖边。秋日的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几只白鹭在水边悠闲地踱步。陈晓阳坐在湖边的石凳上,盯着手中的笔记本,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也许张明是对的,他想。也许他根本不属于这里。那些城市里的同学从小就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过各种培训班,甚至出过国。而他,除了会考试,一无所有。

“嘿,原来你在这儿。“

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陈晓阳的思绪。他抬头看见赵家豪站在面前,手里拎着两个食堂的打包盒。

“给你带了午饭。“赵家豪在他旁边坐下,递过一个盒子,“看你没来食堂,猜你可能是迷路了。“

陈晓阳勉强笑了笑:“谢谢,我只是...想一个人待会儿。“

赵家豪打开自己的饭盒,大口吃着:“第一天专业课怎么样?“

“不太好。“陈晓阳低声说,“我几乎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正常。“赵家豪满不在乎地说,“我高中是国际班的,现在上政治经济学也是一头雾水。大学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世界。“

陈晓阳有些惊讶:“我以为你们城里学生适应起来会很容易。“

“谁说的?“赵家豪笑了,“各有各的难处。对了,如果你需要学习上的帮助,我可以介绍几个学长学姐给你。我们长沙本地的学生有个小群,经常分享学习资料。“

陈晓阳犹豫了一下:“会不会太麻烦?“

“麻烦什么?“赵家豪拍拍他的肩膀,“我们是室友啊。再说,我敢打赌,用不了一个月,你就会比我们所有人都更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

“因为你看起来就是那种特别能坚持的人。“赵家豪眨眨眼,“我赵家豪看人很准的。“

陈晓阳终于笑了,打开饭盒吃了起来。饭菜已经有些凉了,但他却觉得格外美味。

下午没课,陈晓阳决定再去图书馆。这一次,他直接找到了昨天苏晴推荐的那本《学习理论导论》,认真读了起来。有了苏晴的批注作为引导,那些晦涩的理论突然变得清晰了许多。

他在图书馆一直待到闭馆,把周教授讲的内容重新梳理了一遍,还预习了明天的课程。回宿舍的路上,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苏晴发来的消息:

“听说周教授的课很难懂,需要笔记吗?我有去年的详细笔记。“

陈晓阳站在路灯下,看着这条简短的信息,突然觉得那些压在心头的乌云散开了些许。他回复道:“谢谢,那太有帮助了。今天在图书馆看你的批注书,收获很大。“

苏晴很快回复:“明天中午12点,教育学部楼前见?我把笔记带给你。“

“好,明天见。“陈晓阳按下发送键,抬头望见一轮明月正挂在校园的上空。他想起了家乡的山,那里的月亮也是这么圆,这么亮。

但此刻,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这所充满挑战的大学里,他第一次感到,也许自己真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