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华:解码中国之治,构建中国之学
——兼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
我的发言题目是《解码中国之治,构建中国之学——兼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有五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中国之学由过去的繁荣发展到现在加快构建?
第二,六年之前提出的三大体系为什么变成现在提出的自主知识体系?
第三,构建中国之学,怎么看、怎么建?
第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状况如何?问题和症结在哪儿?
第五,构建中国之学的总开关和关键点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讲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之后,中央文件称之为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且是加快构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他在座谈会上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我总结是八个不足,如方向不明、水平不高、原创力不强,还有一些不够、不全,包括学风等。有数量无质量、有专家无大师,这是两大缺陷。对外学术交流上是软骨病、失语症,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作为学界中人,我们可以自我剖析,我认为进展不明显,构建三大体系不是一时之功,可能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六年过去了仍没有起色。时代变化迅速,相反学术界呈现出滞胀状态、江湖气息、学术泡沫的样态。所以知识体系构建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实践。
我个人认为,这六年都没破题。三大体系自从被提出以来,大家都在论述它的重要性,接着说、顺着说、空着说,甚至六年过去,有些人还说不清楚什么是学术体系、什么是话语体系、什么是学科体系以及三大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从队伍、文科数量、发表数量来看,我们是文科大国,但是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发展状况和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称。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是“有高原无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又重新提出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讲,就是不要再纠结于论证什么是三大体系、学术体系。如果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提了问题,我们破题不够,现在总书记又重新点题,就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我们应当明白如何做了。
所以面对世界之大变局,解码中国之治、提炼中国之理、构建中国之学、弘扬中国之道,这就是我们学术界的任务。
那么,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何在?我认为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补课补得不错,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队伍和组织问题。我们号称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一百万支柱,但是个体化、碎片化、论文化,自我封闭、自说自话、自我欣赏的问题仍然存在。缺少自治性,再加上部门和行政的阻碍和市场化影响,并没有形成整体性力量。社会科学各路大军的分散性、个体性、自发性,和我们国家要求的国家性、组织性、体系性有一定差距。
第二个问题是学术布局和科研规划问题。虽然有些基金有国家性、战略性,但面向局部的应景性、随意性项目居多,要解决好个人治学和集体攻关的关系。另外,五路大军的机构功能定位和多样化、差异化的精准考核也需要再考量。
第三个问题是学术管理问题。行政管理一方面要管,但是管得过宽、过细、过密、过死,缺乏一些方向性、体系性、全局性、结构性规划,就会阻碍科研生产力,特别是高质量科研生产力的释放。另外,考核政策、管理政策过多、过急,政出多门、相互打架、相互抵消,这些问题也起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第四个问题是文风和学风问题。多空话、大话,少问题意识;有的过度炫耀烦琐的哲学或者细节的花哨;有的缺乏现实感和思想性;有的宏大叙事有余,但是中观和微观叙述不足,特别是原创性不足。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坚持系统观念。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系统观念,把学术体系看成一个系统,横向看历史、经济、政治,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离开整个文科和社会科学是构建不了的,要把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起来。纵向也有链条,王沪宁同志在2020年的“马工程”会上讲,除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还有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所以我认为学科体系、研究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传播体系、传播出版、评价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这是一个有机体,一定要理清思路,综合应对。
高培勇教授提出要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总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加强学术治理体系的研究。治理为要、质量为先,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治理体系入手,施以经济学的供给侧改革,要有优化。问题的总抓手和总开关就是要完善体系治理,空谈多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缺乏良好的治理体系是不行的,所以需要观念和体制上的变化。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路径是立足长远,苦练内功、以质量为先,精益求精,出精品、出人才。
一是要加强、完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系统观念、顶层设计和多样化的创新相结合。
二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治理理念,构建系统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的治理体系。
三是要成立覆盖各学科、各学会、各区域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结合社科联的理事会制度、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促进全国学术引领、学术评价和学术活力。
四是要以系统性思维促进学术治理,处理好加强领导和尊重学术规律的关系,强化制度建设与解放科研生产力的关系,硬性管理和方向引导、评价激励的关系,以及强化门槛性约束和转向高质量引领激励的关系。
五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五路大军的结构体制不一样,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找出真问题,抓关键、出实招。
最后,我们希望哲学社会科学立足长远,苦练内功,高质量发展。中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号角已经吹响,需要学人共同努力,不负时代,不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