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青年政治认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政治传播已成为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那么,网络政治传播是否影响青年政治认同?如何影响?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乐观主义者认为,网络政治传播具有信息传播和参与互动平台双重优势,可以提升青年对政府的积极认知,增进个体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怀疑主义者则强调网络政治传播中消极的政治信息可能阻碍公众对政府的积极认知,促进公众政治认同的消解;网络政治舆论出现的极端情绪化倾向,对社会和谐、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权威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销蚀着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基础。上述乐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研究结论虽有分歧,但其研究范式和分析路径较为相似——结构主义。两者均较为单一地基于政治认同主体考察信息内容属性对认同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影响,忽视了认同客体在国家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性,难以解释“接受相同信息的个体为何会呈现政治态度上的差异”,也未能对网络政治传播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考察,基于这一考虑,吕催芳博士的专著《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将个体既有政治心理特征纳入研究视野,对中国现实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基于网络政治传播信息传播和参与互动的新媒体传播特性,借助于生态发展理论和网络政治传播场域概念,将网络政治传播看成一个由各种传播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区分不同层次的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关注青年网络政治传播空间实践和现实特征,从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方面构建了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突破了宏观结构主义范式的局限性,从一个较为丰富的理论视野,聚焦和考量网络政治传播语境下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与过程,厘清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生成的主要来源,构建“网络政治传播—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认同”的完整因果机制,对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进行解释。如其所言,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受到场域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场域内外环境系统与青年个体本身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在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关系解读中,不仅要关注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的环境因素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也要关注个体本身政治心理特征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同时,场域外部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结构性资源及生活满意度作为影响青年政治认同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与场域内部的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勾勒影响青年政治认同发展的生态环境。本书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政治传播的方式,并成为影响青年政治认同发展的重要场域,其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也决定了网络政治传播对青年政治认同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正面信息和参与互动有助于建构其积极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负面信息和无序参与则冲击和消解认知和情感基础。但负面信息和无序参与并不必然降低青年政治认同,威权人格和个体生活满意度是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政治传播中负面信息、无序参与对青年政治认同发展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当前悲观主义者的媒体抑郁论的相关认识。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不仅使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对当前青年政治认同、网络媒介使用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描述,并通过调查实验和现场实验对网络政治传播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推演和多角度的经验验证,研究使用数据翔实可靠,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科学合理,三角验证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说服力。

诚然,个体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十分复杂,网络政治传播主体多元而复杂,本书理论分析所涉及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的适切性均有待进一步论证、实验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等,但整体而言,其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传播学意义上的青年政治认同生成这一“问题黑洞”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丰富了我们对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的认识,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