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贤论衡:四川十大名人研究述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舒大刚[1]

巴蜀大地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大家辈出,名人众多。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四川省委、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启动了“回首历史名人、致敬先圣先贤,挖掘文化资源、吸取优质滋养”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工程”,希望从历史名贤的言行和事功中,发掘有助于当代文化振兴、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优秀资源。

2016年年末和次年年初,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四川历史名人专题调研组”,分期分批深入21个市、州进行调研,首次系统了解和梳理了四川历史名人的分布概况,以及名人历史功绩、当代价值、纪念物或遗址遗迹等情况。随后向全省发出“四川历史名人推荐申报”通知。

2017年6月,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领域涵盖巴蜀文化、典籍整理、文博策划、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评审组,举行四川历史名人初评会。对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思想著作或功绩具有当代价值的,籍贯是(或寓居)巴蜀,并在当地有故居、遗迹、遗址的卒年在辛亥革命前的名人,进行了系统的评选。初次推荐出“兴于西羌”的夏朝奠基者大禹、秦时治水都江堰的蜀守李冰、汉代首开郡学的蜀守文翁、居“汉赋四家”之首的司马相如、汉武帝时主修《太初历》的落下闳、创立《太玄》体系的扬雄、蜀汉丞相诸葛亮、《三国志》作者陈寿、中国古代唯一女皇武则天、“诗仙”彰明人李白、入蜀生活8年的“诗圣”杜甫、一代文宗苏轼、南宋理学家张栻、明代才子状元杨慎14位历史名人候选。2017年7月4日,经领导小组审议,其中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作为四川历史首批十大名人,率先进入研究和传承程序。

大禹(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国家制度的奠基者,史称“禹兴西羌”“生于石纽”“起于广柔”,其地即在今四川阿坝州境内。舜帝时代,天下洪水,禹父鲧治水无功,被殛而死。禹继之,兴修沟渠,发展农业。禹身体力行,“沐风栉雨,腓无胈,胫无毛,身体偏枯”,在外13年,随山刊木,导水浚川,兢兢业业,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定了洪水。因大禹治水取得巨大胜利,被帝舜选为自己的继承者。禹既平水土,复划定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以象各州物象,奠定了系列国家制度,开启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新时期。又建立“世室”,提倡孝道;利用伏羲《河图》制《连山》;运用“五行”原理以成水功。《史记》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大禹以及夏朝的事迹,相传与禹有关的文献有《连山》《禹贡》《洪范》《山海经》和“禹碑”等。

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秦蜀时期的治水专家。秦昭王时(前276—前251年)为蜀郡太守。为消除水害、便利航运、扩大灌溉,他主持设计和兴建了至今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他治水以“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为法,率众凿玉垒山之离堆,凿夹江之溷崖,治什邡之洛水,导邛崃之汶井江,开广都之盐井等,都是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旷世杰作,造就了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落下闳(约公元前2世纪):西汉著名的天文历法学家。姓落下,名闳,表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历法年久失修,节时错位,农事大受影响。落下闳接受朝廷的征聘,与邓平、唐都等一道创制新的历法。他改变“盖天说”而用“浑天说”,制作新的测天仪器,测量二十八宿赤道的距离(赤经差)。第一次提出“日交食”周期,预计135个月为“朔望之会”。经他主持制定的《太初历》,集中了此前历法的各种优点,成为当时最优、影响最久的一代新历。

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郫人。西汉末年成就为全面的经学家、哲学家、赋学家、语言学家。他曾经仿《易》著《太玄》,仿《论语》著《法言》,继承輶轩语著《方言》,仿相如而著系列大赋。他的赋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的《太玄》构建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地人”合一为系统、以天文历法为基础,以“玄”为最高范畴的独特哲学体系,与“伏羲之易,老子之道,孔子之元”并列(桓谭语);他的《法言》构建起“道德仁义礼”核心价值结构,足以方驾《论语》“仁智勇”、孟子“仁义礼智”、董仲舒“仁义礼智信”等体系;他的《方言》开创了地方语言研究的新篇章。此外,他还曾续写《史记》,初撰《蜀王本记》,在史学上也有巨大成就。其著作传世者有《太玄》《法言》《方言》,以及众多的文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公元213年入川,治蜀施政长达21年之久。他爱国忠君,励精图治,注重法治,任人唯贤,奖励农桑,积极备战;东联孙吴,南抚夷越,六出北伐,力图光复汉家,一统天下。终因益州疲惫,独木难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有文集传世,其中《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等篇章,千古忠义、脍炙人口;另有《心书》,相传是他的作品。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名曌,生于广元。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705年在位。她抛弃传统的“牝难无晨”“女不干政”的传统观念,在高宗在位时,即辅佐多病的高宗处理政务,干练老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驾崩,武则天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称“圣神皇帝”,改国号“周”。她即位之后,仍然延续贞观遗风,重视民间疾苦,发展农桑,轻徭薄赋,惩治豪强;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扩大录取名额,首开“殿试”制度,广纳人才;废除门阀世族特权,大力起用寒素;广开言路,注意采纳不同意见。上继“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呈现出“盛唐”气象。其作品经后人编为《武则天集》,又有《臣轨》专著行世。

李白(701—762):唐代最具才情的大诗人,字太白,生于彰明(今属四川江油),号青莲居士。少年天成,才华崭露,游历名山大川,出入宫庭待诏。卒因安史之乱时误入永王李麟之幕,入过狱,遭到流放。晚年漂泊困苦,穷愁而卒。李白在思想上儒道合一,通脱放达;在创作上自然豪放,诗风雄健,想象奇特,语言收放自如,音律铿锵善变,是屈原之后、苏轼之前,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贺知章称其为“嫡诗人”,俗称“诗仙”。作品辑为《草堂集》传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安史之乱中入蜀,在蜀生活8年。其诗歌在入蜀前多穷困潦倒,入蜀后多闲适雅淡。整个作品贯穿了“爱国忠君,忧国忧民”的主线,如实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真实景况,生动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和个人境遇,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称。有《杜拾遗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成就多面、文章焕彩的杰出代表,是“蜀学”领军人物,与其父洵、其弟辙号称“三苏”。其著作遍及经史子集,其文体擅长诗词歌赋,其题材涉及朝政桑麻。其文章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而又自然流畅,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有《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以及“东坡七集”等传世。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出身宰相之家,科举状元及第。但在仕途上却大起大落,曾入为翰林,身为帝师,也曾因“大礼议”被廷杖,贬斥永昌。但是他仍然不屈不挠,坚守道义,笔耕不辍,为发展边远地区文化教育贡献力量。平身成就人才无数,撰写著作四百余种,《明史》称赞:“有明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有《丹铅录》系列、《升庵集》等传世。

历史名人是时代的精英、历史的丰碑、文明的标杆、前进的风帆。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功绩业已嘉惠后人,他们的思想文化足以启迪后昆,他们的文章学术足以粉饰乾坤,他们的道德风范足以垂范千秋。因此,历代学人对他们歌咏不绝,称颂不断;时至当下,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也是激扬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近代以来,随着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历史名人也受到更大的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蔚为学术大观。首批十大历史名人,是巴蜀文化发展各时期的杰出代表,其中有政治家(大禹、诸葛亮、武则天),有科学家(李冰、落下闳),有哲学家(扬雄、苏轼等),有文学家(扬雄、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大力推动过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治理、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是创造、传承和革新历史文化的先导者,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精神品格,也闪烁着巴蜀人民“兼容并包,集杂成纯”的独特气质风范,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都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至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可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价值。

为深入挖掘历史名人的文化意义和当代价值,本项目系统总结和归纳了百余年来有关他们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其对历史影响、文化内涵和永恒价值,进行研究和阐述的论著和观点,不仅为深入学术研究提供资讯,也为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研究成果,也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之“蜀学”研究系列之中。项目通过系统回顾近世以来关于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状况和成就,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超迈的时代价值。

由于此项研究具有试探性和开拓性,项目组首先回顾和厘清了历代学人研究“十大历史名人”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借由众多研究成果,对十大名人的历史地位、学术贡献、文化意蕴和当代价值进行了客观呈现。

全书的撰写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回顾既往、展望未来的原则,力求做到既全面、客观,又准确、简洁。尽可能收集海内外对每位历史名人的研究论著,力争竭泽而渔,客观叙事,准确揭示,热情展望。既可作为这十个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梯,也可作为20世纪学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故今汇编于此,以飨读者。由于岀自众手,体例未必完全统一,轻重取舍未必完全合适,但作为向读者提供这十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信息,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1] 作者简介:舒大刚,生于1959年,重庆秀山人,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