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大禹的其他研究
大禹传说内容丰富,除上文相关内容外,还有禹娶涂山氏、禹会诸侯、禹定都、禹铸九鼎等,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亦有关注与研究。此外,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角度研究大禹传说,并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大禹传说的研究。
(一)大禹娶涂山女与大禹会诸侯研究
大禹娶涂山氏传说,在文献中记载颇多。如《尚书·益稷》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关于涂山的具体地望,由于现存文献均未明确记载,因此学界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浙江绍兴说、安徽怀远说、安徽当涂说、重庆江北说、河南嵩县说五种说法。如闻一多《天问疏证》、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及其批判》中均认为涂山即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176]梁刚《涂山再考》一文认为涂山氏为居于淮河流域的东夷人,禹娶涂山氏是为取得东夷对其治水的支持,涂山地望当为今安徽怀远涂山。[177]熊笃《禹娶涂山氏地址考》认为涂山地望当属江州涂山。[178]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一文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指出涂山氏地望应为“今安徽怀远县涂山一带为中心的淮水流域上古巢居族群徐夷”[179]。宁业高《“禹娶涂山”在巢湖甄辨》认为“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在安徽巢湖。[180]
文献中还有大禹于涂山会诸侯的记载。《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部分学者认为禹会诸侯的涂山和禹娶于涂山是同一个地方,如李学功、张广志《涂山考源》一文认为两处“涂山”当属一处,即杜预所谓的“在寿春东北”。[181]还有学者认为禹娶于涂山与禹会诸侯之涂山并非一地。如陈立柱认为禹合诸侯于涂山,在故陆浑县南,略可当《山海经·中山经》之堵山,《水经·伊水注》之孤山,在二里头夏文化区的中心地带;禹娶之涂山氏,本为蜀山氏,在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以独(蜀)山为宗山,考古文化上属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182]黄中模《大禹“娶于涂山”考》一文经过考证,指出大禹娶于江州(现为重庆)涂山,会诸侯于安徽当涂或会稽。[183]王吉怀认为禹会诸侯之涂山应当在蚌埠。[184]
(二)大禹铸九鼎研究
禹铸九鼎是否为信史,学界至今存在争议。顾颉刚等人认为禹铸九鼎来自神话,并不可信。[185]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一文则认为禹铸九鼎说“言之凿凿,不类向壁虚造之辞”[186]。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器,证明夏代甚至夏代以前,已经出现了冶铜铸造业,这为禹铸九鼎的传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如李先登《禹铸九鼎辨析》一文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认为夏代初期完全可以制造青铜鼎,夏禹铸造青铜鼎应当是可能的和必要的。[187]还有学者对禹铸九鼎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如李小光《大禹“铸鼎象物”考》一文认为“大禹‘铸鼎象物’的做法,实现了对各种信仰对象的集中,这种集中使中国古代具备了国家的因素,大禹也因此而成天下共主”[188]。
(三)大禹都城研究
关于大禹都城所在地问题,学者们或主阳城说,或主安邑说。但近年来随着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禹都登封阳城说在学界支持众多。如安金槐《试论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与夏代阳城》一文认为王城岗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可能就是夏代阳城遗址。[189]裴明相《试论王城岗城堡和平粮台古城》一文也主登封阳城说。[190]李伯谦《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序》一文认为“根据地望、年代、等级、与二里头文化关系以及‘禹都阳城’等有关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应即‘禹都阳城’之阳城”[191]。杨宝成《登封王城岗与“禹都阳城”》一文则对登封阳城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夏代的阳城未必在登封。[192]京浦《禹居阳城与王城岗遗址》一文认为王城岗遗址应为禹避居之地。[193]除登封阳城说之外,还有其他说法。如沈长云《禹都阳城即濮阳说》认为禹都阳城应在濮阳,“因濮阳连续发现龙山时代的古城,所以说禹都阳城在濮阳是符合实际的”[194]。李宗俊认为禹都阳城应在今陕西韩城。[195]
(四)大禹传说的文化学研究
关于大禹传说的文化学研究,学界亦有不少成果。如有学者从文化传播、传承的角度解读大禹传说,李得贤《夏禹传说与大夏地理》一文认为大禹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羌戎文化的影响。[196]马小龙《从“鲧、禹治水”看儒家思想中礼乐精神的形成》一文认为儒家礼乐精神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鲧、禹治水的启发。[197]张得祖《鲧禹治水传说与先夏文化东渐新探》一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来自昆仑神话。大禹治水群体自黄河上游向东推进,促使先夏文化东渐至黄河中下游的伊、洛地区。[198]周书灿《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一文认为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的结果。[199]还有学者探讨大禹传说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欧阳健《〈有夏志传〉与〈山海经〉之双向探考》一文认为《有夏志传》中有关大禹治水的内容取材于《山海经》,这也反向证明了《山海经》是据大禹治水的原始材料编纂成书的。[200]此外,还有学者对大禹祭祀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如陈志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一文大禹祭祀在当下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得到发展,并成为构建地方文化、民间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孙远太《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一文认为大禹祭祀活动唤起了社会对大禹精神的认同,是推动大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