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二战后法德两国的接近与占领史的再诠释
柯西内·德弗朗士[1]
这部作品源自于徐之凯先生的博士论文,是巴黎萨克雷大学加香分校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的成果,本人在2018年时有幸以评阅人身份参与了这一论文的答辩,也就此了解了作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路径。原论文文本全部以法语写就,并采用了大量德语史料,作为一名跨国史研究者必须高度表彰这一作品所体现的多语言史料运用与写作水平。通过分析法国在德军政府在法国对德占领区的德国公务员任用问题,作者阐述了一个如今常被战后史书写忽略的题材,即这一占领时代是否出现了影响到两国人民和解的“行政”或“人性”因素——这是一个经典而又永恒的问题意识。无疑,两国战后“和解”的理念值得做出研究定义,尤其是就其与“接近”或与“理解”这些话语含义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而言。就此,作者的研究将占领史与占领程序相结合,探讨占领者与被占领者之间的关系:为何军政府要任用这些德国人?法国方面又是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这一人力资源的?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对于该时代的德国社会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对于法德关系的影响又是什么?
这一可敬的研究可分为彼此关联的四部分。其第一部分介绍了相关的研究动态、方法论与史料来源。之后的一章揭示了研究的历史背景,也就是二战后初期的对德四国占领以及法国在德的政策目标。第三章讨论了法国军政府的直属德国雇员问题。在这一架构下形成了首个交流空间,同时逐步建立起了法德之间人事上的互信关系。之后的第四章分析了至关重要的“德国公务员”,他们常常被法国人“间接任用”来执行占区治理任务,并且在德国当局的重建中起着奠基作用。
该作行文方案结构厚实、布局平衡且逻辑顺畅。作者参阅了许多史料来源: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外交部文件和军政府材料、国防部档案馆、国家档案馆中皮杜尔和弗朗索瓦·庞瑟等人的私档;德国的联邦档案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外务档案。如此多元化的史料来源,体现了作者对德国占领问题,尤其是法占区之前相关研究的深入了解。这一史学史进程如今正需要更为细致入微的阐述,因为这一“占领史的历史”在当前时代下的解读正是以一种极为特殊的形式展开的。1986年法国相关档案的全面开放是一个转折点:在档案公布之前,相关研究几乎都是基于美英方面档案做出的,反映的也是美英的观点。法国档案的开放极大激励了法国和国际上对战后初期德国的各类相关研究。法国与德国研究者在法国占领方面的诸多争议得以平息,并由此得以越过史学研究的国家藩篱。而档案的重新整理,使得对德国形成一个更为“整体”的历史认知成为可能,将其占领年代的历史叙述合为一体,促进了比较研究与占区间互动联络的分析阐述。法国占领档案的转运和部分重新整理,以及类似本作的跨国视角研究,无疑能够推动更多全新主题的新颖研究。
当该著进入研究核心主体部分时,其分析阐述十分严谨,史料经过精心整理,凡重要内容都在文本中直接予以体现,并在文中加以悉心分析。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其中有关军政府直属德国雇员这一章:这些研究是全新的,尤其是这些人身份的变革、法国对这些德国人员任用的价值意义、对德国人彰显他们作为征服者与胜利者身份的行为动机、对于德国人的怀疑与安全调查、对于他们消息沟通的封锁、德国仆役的消极抵制,等等……
如果说第一类“军政府直属德国雇员”是有明晰定义的,那么那些被间接任用的公务员在定义上就比较宽泛了。当时的德国既不是领土割让也不属于殖民管理,那些德国地区、地方上的行政管理名义上仰赖于德国人民选举产生的社区(1946)、地区当局(1947)。这意味着这些当局逐渐获得了自己的权力并脱离了军政府的监管,而后者的管制权则逐渐让渡给了前者。因此这在广义上成为了一场“解脱”的历史!此外,作者还指出这里面存在着争议,因为这些德国人在身份认知上并不自认为是为法方服务的,是法方军政府在刻意引诱和培养这一倾向。此外,本人也极为赞同作者的观点,即基于人员的德国行政创设对于法占区管控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中有关法占区“自我清洗”特殊性与非纳粹化进程的长期发展描述也十分赞赏。而“保守军官(柯尼希)”与“民事官员”之间在民主化和对德国人管控上系统的所谓“对抗”关系,则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比如,公共教育部、文化事务部主管施密特兰,是法兰西第一集团军的老前辈,在政治和私人关系上亲近柯尼希将军,并与代表民事官员的拉丰争吵不断。但他却是施派尔高级行政学校的创始人,且在1947—1949年一直致力于保存他所在部门的管控权。因此可以这样说,法占区行政变革历程中的事实是极其复杂的,其间不同意见派别的关系一直在动态转变之中。
在品评完这一佳作之后,本人不由得产生了以下问题,以供与各位读者共作探讨:较之于其他盟国(包括苏联在内),法国最终在德国人任用问题上的特殊性是什么?就更长远的时间线而言,法国人早在一战后对德占领中可吸取的“行政”经验是什么?其中又有哪些有益或者有害的经验在1945年后指导了法国占领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视角广阔、编撰严谨,极大刷新了法国对德占领诸多方面认识的研究。无论是其蕴含的学术成就,总结的现实经验,还是引发的问题探讨,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并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作为战后占领史研究的前沿而存在。
柯西内·德弗朗士(Corine Defrance)
2023年秋
[1] 柯西内·德弗朗士(Corine Defrance),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教授,二战后对德占领史、法德关系史专家,著有《1945年以来的德国、法国与波兰:转让与合作》(Deutschland-Frankreich-Polen seit 1945:Transfer und Kooperation,Bern:Peter Lang AG,1984)、《莱茵河左岸的法国文化史》(La 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 sur la rive gauche du Rhin,1945-1955,Strasbourg: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Strasbourg,1995)、《法国、德国与爱丽舍条约》(La France,l'Allemagne et le traité de l'Elysée,Paris:CNRS,2012)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