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特稿
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
庞大鹏[1]
2022年9月,最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交叉学科门类中设置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设立之前,学界已对其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积极探讨,普遍感到区域国别学存在原创性概念缺失和分析理论框架难以搭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区域国别学属于跨学科交叉研究这一天然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说,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一 身份认同:区域国别学的平台意义
区域国别学具有重要的学科平台意义。对于从事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的学者来说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八个研究所为例,此前只有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有明确的学科导向: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他区域国别研究所的学科均为自身研究方向的“加总求和”,比如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优势学科是“俄罗斯学”,由俄罗斯政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外交和俄罗斯历史四个研究方向共同组成,四个方向各有核心议题,而且与其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自动结界”,相对封闭。其实,从严格的学科意义来说,“俄罗斯学”称为“俄罗斯问题研究”更为合适。
现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置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除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其他七个区域国别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当然,即使有了这个共同的身份认同,目前区域国别学依然还是学理性不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本假定、专有概念、理论范畴、重大议题、边界范围、检验方法这六个构成学科的基本要素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即使学科要件还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建设,但形成这种身份认同至少具有如下意义。其一,区域国别研究“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天然属性得到承认。其二,尽管各研究所研究对象不同,但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共通性,这就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其三,有利于从“三大体系”建设的高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区域国别学建设需要站在大历史观、大战略观的高度,加强研究规划的制定,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力和感召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
二 系统研究:区域国别学的看家本领
系统研究,指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统一。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是一对矛盾。如果只有历史研究,没有现实研究,或者只有现实研究,没有历史研究,那么系统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就谈不上系统。区域国别研究此前一直强调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统一,区域国别的研究者也都把成为区域通或者国别通视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说,关于具体区域和国别的系统研究是区域国别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看家本领。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对于系统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国别学的二级学科设置及一般研究路径也是系统研究的题中之义。目前,区域国别学尚未就二级学科的设置达成共识。究竟是按照区域设置还是按照专业设置,莫衷一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的研究所设置,区域国别学可以按照世界区域和重要国别设置二级学科,即欧亚方向、欧洲方向、西亚非洲方向、拉美方向、亚太方向、北美方向,并加强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重要国家的国别研究。
在二级学科方向设置基础上,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力求构建区域国别学建设的一般路径。可以从区域观认知的演变、地缘与文明概念下的区域内涵、世界政治中的区域构成三个视角切入,研究区域国别政治(国家构建;国家认同;制度观念)、区域国别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经济机制)、区域国别文化(历史传承;文化认同;文明多样性)、区域国别外交(区域关系;双边关系;外部联系)、区域国别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安全与发展)、区域国别合作(时代环境;一体化构建;合作制度)、区域国别治理(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地区治理)。
在各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区域国别学的系统研究必然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探索将“两史一路一文明”作为区域国别学系统研究的核心路径。
“两史”,即区域国别史和全球通史,这是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底色,也是研究基础。比如,研究俄罗斯需要掌握俄国史、苏联史、中俄关系史等区域国别的历史,也需要研究全球通史中的俄罗斯。俄罗斯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一直是世界历史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世界政治的发展轨迹和俄罗斯同期发展主题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俄罗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
“一路”,即发展道路,各国从各自的实际国情和历史文化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道路问题涉及各国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融入当代世界等重大战略问题。
“一文明”,即区域国别的地域独特性及文明,既包括研究国家本体以及本国和本区域的共同心理特征即国民性,更要研究国家本体背后依托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整体,单就层次结构而言,可以简单划分为国家—区域—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在一定区域之内,各个区域构成整个世界。国家和区域既具有地理特点和地缘属性,也具有文化内涵和文明特征,因此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区域国别研究强调的地域独特性本质上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对立统一。
三 理论研究:区域国别学的发展瓶颈
区域国别研究时至今日依然有一大痼疾,突出的问题是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在这个问题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重视搜集材料,忽视理论,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其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材料堆砌的水平上。另一种倾向是忽视大量搜集和占有丰富的资料,往往从概念或想当然出发,食洋不化,空洞议论。从概念到概念,大而不当。这两种倾向的共同点是将理论和实际隔离起来。区域国别学这两个理论研究困境的解决,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聚焦三个理论研究方向。
一是对国家行为根源的研究。比如,俄罗斯何以为俄罗斯?什么是俄罗斯?从俄国历史如何看历史俄国?这也是区域国别研究特别看重的国家特性问题,找寻区域国别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同时,仅仅停留在特殊性是不够的,从特殊经验中发现一般知识也是区域国别学的目标。比如,通过研究国家行为根源进而探寻国家兴衰根源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二是中长历史时段的经验总结。这里的中长历史时段指的是社会时间而不是地理时间,并且有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般认为的时间划分点。比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转型与发展即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是对中层理论的改造与推进。区域国别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现有的中层理论,因此在运用现有的中层理论对区域国别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应当根据实际改造理论,新增加一个维度或者改变一个维度,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从而推进理论创新,以求抓住事物的整体、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运用理论—改造理论—推进理论—提出理论,这可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发展路径。
总之,区域国别学在把握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强“两史一路一文明”的系统研究,并聚焦国家行为根源研究、中长历史时段经验总结和中层理论的改造和创新。
四 历史研究: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底色
从根本上看,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区域国别学也不例外。历史是区域国别学的底色,需要在前述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国别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地区史和全球史的统一、区域历史与区域现实的统一以及世界视角与中国视角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探究区域国别学历史研究自身特色的应有之义,也是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起点。
首先,实现地区史和全球史统一的系统探索。世界是一个整体。全球大国和地区支点国家构成世界政治的重要本位。同时,每一个国家都在一定区域之内,这个区域既具有地理特点,也具有文明特征。区域国别学基于三个支点构建:本国观察视角、对象国特殊性以及区域国别共同性,也就是说,区域国别学是以中国学者视角为主,以具体区域国别为个案,站在全球的视野,通过比较与综合分析,挖掘重要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探讨区域国别发展的共性规律。
区域国别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俄国史的案头书——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的《俄国史教程》,其第一卷第一讲阐述历史研究对于理解俄罗斯的重要性,实际上说明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底色是历史,对理解区域国别学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横向来看,历史是时间的运动,既需要研究历史的过程,也要总结对历史过程的认识。也就是说,历史研究本身自然形成一个框架方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分为历史社会学和区域文明史。历史社会学是基础,区域文明史是研究历史过程的结果。历史社会学研究区域国别形形色色的物质线索和精神线索,这些线索构成了文明史结果所依赖的力量和方法,是观察文明史的动力。
从纵向来看,历史也包括地区史和全球史之间的关系。地区史往往自我形成一个天然的叙事要素。实际上,任何地区史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孤立的,全球史就强调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只有站在全球的视野,了解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进程,研究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一般规律。大体而言,这也是微观史学和宏观史学的区别。宏观史学层面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让人心旌摇曳。地区史和全球史统一的系统探索可以将前述“两史一路一文明”作为核心路径。
其次,建立区域历史和区域现实统一的整体探索。历史与现实统一的综合研究,其努力方向是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精神和物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把握影响人类社会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抓住人类社会的整体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在区域历史和区域现实统一的整体探索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重视历史资料的系统性。重视对区域国别发展横向线索与纵向脉络的把握,掌握历史资料的系统性。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对历史档案、历史节点重大事件、历史意义的文献等进行充分的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功。只有形成历史思维,才能理解我是谁的身份认定、从哪里来的民族叙事、去向哪里的前景展望。坚持求真求实,通过掌握事物运动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研究工作中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其二,重视历史要素的综合性。区域国别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社会、文化等诸方面,这需要在跨学科基础上加强综合性研究。信息科技革命时代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学科之间的融合,还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理解人工智能等新兴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只有形成战略思维,才能把握住影响区域国别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除了学科的综合,还要有全球、地区与国别三个研究层面的综合意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要求通才,但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在当今时代已经难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国别研究客观上更加要求团队研究。“横看成岭侧成峰”,多面体综合研究靠单打独斗远远不能满足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了。
其三,重视历史实践的学理性。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内在机理和本质规律。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分析工具,理解和掌握理论对于研究区域国别问题同样是有用且必要的。现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是基于历史实践研究人类行为思想的结晶,其基本原理、分析视角和框架体系均可以用来研究区域国别问题。也正是有了社会科学的已有成果作为参照系,才能把区域国别问题放在一个比较研究的国际视野上,才有可能在研究中体悟出哪些是一般性的规律问题,而哪些又具有研究区域和对象国的特殊性。问题在于,仅仅运用已有理论是不够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要求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新的理论,甚至需要把对区域国别很多已有问题的再认识重新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进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这是研究过程的飞跃和归宿。
最后,开拓世界视角与中国视角统一的时代探索。区域国别学的历史研究也需要在历史视域中倾听时代回音。归根到底,区域国别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正是由于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具有了内生性,因此了解区域国别的基本国情并稳妥协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区域国别学应运而生。从诞生之日起,区域国别学就需要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入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要求区域国别学既要加强世界视角,更要加强中国视角。
加强世界视角是时代的要求。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政治陷入大国竞争时代,竞合与遏压导致经贸领域平行体系的意识形态化和高科技领域的“去风险化”,对抗与制裁引发国际政治格局力量分化组合,地缘风险大幅上升。加强世界视角意味着除了继续关注上述战略问题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影响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科技革命集中到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人工智能推动科技链式革命。ChatGPT的出现甚至挑战存在论本身,人类究竟是只有一种主体即人本身还是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出现多种类主体?低碳经济与绿色转型引发连锁反应,资源民族主义加剧关键初级产品危机。其他诸如人口结构老龄化、气候变化和生态失衡等为表征的全球挑战都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重大且紧迫的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与区域国别的发展息息相关。
加强中国视角的含义是基于世界变化,着眼中国利益,提出中国概念。世界格局的演进方向越来越取决于中国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胸怀天下的中国抉择要求区域国别学的历史研究需要在“三个统一”的基础上,继续立足时代前沿,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更好地形成概念自觉,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从学科融合的视角研究对地区国家的发展、稳定有影响的战略问题、热点问题,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各区域国别的推进做深入研究,提出中国主导、引领和参与周边地区及国际组织多边合作的方案和思路,更好维护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在呼唤着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对区域国别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区域国别学致力于研究特殊性基础上的一般性,既研究世界各区域与国别的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又深挖其相互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和国际政治一般的发展目标,形成观察区域国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自主知识体系,并形成检验其最终发展结果的一般标准。
[1] 庞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学、区域国别学、俄罗斯及欧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