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杨守森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种面貌全然一新,通常被视为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小说,如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等。这类作品,缘其文体的奇特、意蕴的复杂、迷宫一般的艺术空间,令许多人着迷。这些作家,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世界性影响,如博尔赫斯获得“作家中的作家”之誉,纳博科夫被视为“福克纳、乔伊斯以来最具独创性的作家”,卡尔维诺被称赞为“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但他们的作品,由于对传统小说样态及审美价值的极端化颠覆,亦令一般读者深感困惑,甚或望而却步。究竟该如何评价这类作品?如何才能走近这类作品?杨黎红的这部《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研究》,或可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导引与启示。
杨黎红以美国学者爱德华·门德尔松及卡尔维诺等人提出的“百科全书”之说作为切入点,认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作品,虽还不宜简单地界定为已是“百科全书”类型的小说,但无疑标志了当代西方小说呈现出的百科全书化趋向。杨黎红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卡尔维诺小说诗学》及学界已有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更多小说文本的解读,概括出这一趋向之特征:第一,对知识的展示和讲述成为作家倾注心力的重要区域;第二,面对芜杂混乱的当代生活,作家力图在作品中包罗万象;第三,以非个人化的叙事方式,荟萃多元观念,追求多元主题,力图呈现宇宙意识的复杂性;第四,注重在作品中构筑现实与超现实两个世界,以求在亦真亦幻中展示或审视某种文化特性;第五,文体杂糅,重视戏拟、互文,叙述的循环往复,具有最自由、最多样的写作形式;第六,零散化、碎片化成为构建文本的普遍手法,彻底解构了长篇小说的主线霸权。
在这部著作的上编,作者分列“知识追求和认知功能”“自我追寻和宇宙视野”“虚构合法性与想象的世界”“游戏精神与智性写作”“作者与读者的突围”五个专题,对上述倾向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论述。相信这些阐释与论述,能够使读者得到如下收获。一是可以从不同方面看清当代西方文坛上出现的“百科全书”创作倾向“既不同于托尔斯泰式全景性的现实主义小说,也迥异于卡夫卡式内驱化的现代主义小说”的独到之处。二是理解相关作家的严肃追求与良苦用心,即在他们对已有小说体式的极端化颠覆中,不仅体现了值得敬重的艺术创新精神,亦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关于人与世界之复杂关联的智性思辨,其坚强的理性内核与丰富的阐释往往隐匿于独特的游戏化的充满想象的文本形态之内。三是有助于拓展文学观念,如同作者所分析的:卡尔维诺以有限容纳无限、以有序展示无序的晶体魔方结构,冲击了关于小说的已有定义及文学观念,可令人意识到小说创作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百科全书化趋向的作家们“对小说‘认识价值’的强调,无形中冲破了当今文坛‘审美价值’几乎一手遮天的格局,为小说的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部著作的下编,作者以细腻的眼光,对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安贝托·艾柯(也作翁贝托·埃科,安伯托·艾可)、米洛拉德·帕维奇、理查德·鲍尔斯等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了翔实的个案分析。如这样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创作个性:喜欢蝴蝶的纳博科夫,由蝴蝶那儿得到启发,使一种“蝴蝶美学”融入小说的表现形式,使小说具有如蝶翼般变幻莫测、轻盈灵动、能够完美伪装的美学效果,形成了突出的戏仿风格。其《洛丽塔》可谓一本戏仿的百科全书,它既戏仿了回忆录和忏悔录,又戏仿了侦探小说和色情文学,还戏仿了童话和传奇戏剧。小说中,本是美国小太妹的洛丽塔被伪装成美丽高贵的公主或陷入美好爱情的纯洁少女,而恋童癖罪犯亨伯特本人则被伪装成不顾一切守护自己爱人的王子或骑士。浪漫的爱情故事装点了犯罪的事实,美丽的外衣遮掩了残酷的龌龊,等等,从而在作品中形成一个诡谲变幻的迷宫,读者只有认真阅读才能体悟其真意。又如这样分析了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晶体叙事模式:作者将十个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故事(十部小说)串连起来。每一篇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与不同背景。每一篇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精确的小晶面,它邀请读者一起参与新鲜而富有挑战的文学迷宫之旅,体味解谜的快感和无解的焦虑。与习惯于二元对立、惩恶扬善、臧否分明,以导师自居的传统作家不同,卡尔维诺力图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状的、多元的、纷繁复杂的、交互渗透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存在状态。再如,作者在分章细致阐释其结构、人物关系及文本意蕴的基础上,这样评价了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已获多项文学大奖的《树语》:“这是一部关于树木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它以巧妙的叙述结构,呈现出我们往往熟视无睹的世界真相,迫使我们重新反思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置若罔闻的现象,不再闭目塞听、自欺欺人,从此开始去学习聆听树木的话语,一起为我们星球的未来努力!”作者这类切实深入的个案分析,不仅可导引读者走进作家笔下的迷宫世界,体悟到其中的奥妙,亦可使之透过具体文本,更为切实地认识到当代西方文坛上出现的百科全书创作趋向的特征与意义。
自20世纪以来,由于信息爆炸的冲击,以及小说、诗歌、戏剧之类传统创作模式本身在某些方面的固化,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并为此引发了“作者死了”“小说死了”之类的悲观论调。文学创作应如何开辟新的道路?小说还有没有未来?这是杨黎红这部著作的开篇即已涉及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作者明确意识到的这部著作更为重要的论旨。作者通过对当代西方百科全书小说创作倾向的探讨,得出的看法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人的作品,虽存在诸如游戏化的炫耀技巧、有所脱离社会现实、叙事迷宫设置造成了读者的阅读困难等方面的缺憾,但他们面对“小说死了”的时代挑战,以乐观主义的积极情怀,在小说文本方面进行的革命性创造、对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的求索、对小说多元价值合力点的追求等,推进了小说艺术发展。某些享有盛誉的作品,已为走出当前的文学与美学困境提供了可贵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在文学面临某种危机的当今时代,作者的这样一部著作,所提出的有关见解,自是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会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亦有助于作家们以更为开放的观念,大胆汲取诸如百科全书创作倾向之类小说的营养,在文学之路上悉心探索,为人类的文学事业开创新的辉煌。
2022年10月20日
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