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中的主体性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的“名”与“实”[1]

英语流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跟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潮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英语流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起步期、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发展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繁荣期三个阶段”[2]。作为世界英语流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3]英语流散文学有着与印度、加勒比、华裔和日裔的英语流散文学相异的文化表征与美学特色,它不仅根植于非洲独特的文化土壤,还经历了殖民、反殖民,政变、反政变,腐败、反腐败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激流的冲刷与洗礼。可以说,非洲英语流散文学是经过“血”与“火”淬炼之后的产物。通常意义上讲,非洲英语流散文学是出生在非洲但因各种原因主动或被迫移居他国的作家及其后代用英语创作的具有身份困境、家园找寻、文化冲突等“流散症候”的文学。但是,这种认知无法辨识那些作家在实施“流散”这一具体行为之前创作的作品以及“流散”之后写就的与移居国无关而与母国密切相关的文学。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流散”之名部分遮蔽了非洲英语流散文学之“实”。所以,辨明非洲英语流散文学的“名”与“实”对于进一步认识“流散”概念本身,深化流散文学的理解以及流散诗学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