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历史,事物的历史首先是其自身存在的时空合集,它自身的存在与演变构成客观历史。然而,任何事物的历史都是人的观念建构的,人会用自己的思维将已经发生的历史重新构造出来,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历史都是主体性历史。所以历史又不能等同于社会变迁,历史性是“置身于始终面临变迁的社会中的一种特定感觉”[1]。客观历史一去不返,后世之人却会尽最大可能通过思维再现客观历史,当然,无论如何是无法恢复客观历史原貌的,而且主体思维难免在众多历史陈迹中出现迷失。只是主体不会放弃主体性历史的建构,因为历史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问世,从第一国际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到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丰富的成长经历和历史内涵。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对于深刻理解它的思想内涵意义重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再现自然不是历史材料的堆砌,而是需要找到其本质的规律,也就是其内在的逻辑,只有掌握了其内在逻辑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展现出来,也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世界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主要表现在其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正是有了这条逻辑主线,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衔接传承、创新发展。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鲜明的特色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动力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唯心史观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唯物史观认为寻找社会变革的力量不应该在意识中寻找,而应该在物质性活动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存的冲突中去解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得到了合理确证,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只能是公有制,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的生存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生产方式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界而结成的劳作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作为矛盾主要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生产力之中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劳动者,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虽然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规律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性,但它同时也蕴含着人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的深刻思想。一方面是人通过生产实践满足自身需求的基本规律,一方面则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造历史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自然会得出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的价值立场,实现每个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追求。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每一位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共产党员都势必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矢志践行实现人类解放的初心使命,谱写出了超越资本主义政治解放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辉煌篇章。
其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共产主义因其远大而具有了信仰价值,但是这种信仰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未来与当下的统一,不仅具有“彼岸性”,也具有“此岸性”,它从未脱离当下具体的社会实践,具体体现为现实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突出实践的哲学世界观为实现共产主义正义找到了现实路径,它以辩证法为武器对现存世界展开无情批判,并用理论的力量掌握群众转化为现实力量进行社会革命,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4]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握好现实的力量,使它能够服务共产党人的目的的达成,这就需要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将辩证法作为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变革。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开始了改造社会的革命。《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无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而真正占有生产力并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人的解放奠定物质生产的基础。经济解放不能脱离政治解放而独立存在,而是在后者的支配下方能实现,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形态的更替向来都是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的辩证统一,都是阶级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斗争的历史。这一点正如德里达所阐述的那样:“马克思已经赋予那政党的形式以一种特定的政治力量结构,根据《共产党宣言》的观点,这种结构将必然是革命、变革、占领国家继而最终使之消亡,以及终结政治本身等等的动力。”[6]不同时代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具体的任务是不同的,但是不同时代具体任务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却是一致的,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方能实现,这一切都突显了掌握辩证法提升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性。
其三,坚持理想信念与现实行动的有机统一。从最初表达来看,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逻辑体现,至于它成为一种社会理想则是新唯物主义的现实要求和具体展现,所以,当我们把共产主义正义作为社会理想进行信仰践行时尤其需要深刻理解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7]共产主义正义从来就不是彼岸世界的美好图景,而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切身实践,是物质性实践、政治性实践和精神性实践的有机统一,是人的自由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历史活动的主体愈是能够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把握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客观规律,社会生活的发展就愈有可能体现人类的内在价值目的。”[8]共产主义正义所体现出来的是人改变世界、改造自身的实践本质,它是每个人实现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毫无疑问,人的生存希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代表着自由度的增加和幸福感的增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9]。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自我是人之本能,但是如何获取幸福和自我实现却需要主体进行学习认知并结合实践不断感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正义实现结合起来是实现自我的必经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现实世界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实践的学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理论的内容终究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之中,体现在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之中,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失去了价值目标和动力源泉。无论如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义所在,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难的,因为那样就要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
作者
2023年元月五日于长沙白茅铺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6]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6年版,第10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3页。
[8] 陈晏清、阎孟伟:《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