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言
一 选题缘由
大同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时有确切的城市纪年算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大同地处山西高原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交界处,因扼守晋冀蒙咽喉要道而有“北方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争夺的要地。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不断争夺大同所在区域,大同城先后历经秦汉边镇、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代军事重镇、清代商业重镇等几次大的变迁,民族融合成为大同城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煤炭资源储量巨大的大同,被建设成以煤炭开采和转运枢纽为底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并以“中国煤都”之名享誉世界。但“一煤独大”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大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入21世纪,大同城市发展的主要命题已转变为如何摆脱资源依赖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而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有关大同城市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几个重要时段,缺乏延续性的研究,不足以揭示其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及规律,因此,从长时段视角系统梳理大同城市发展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需要史料整理和理论的支撑。大同是典型的古今重叠而繁荣至今的城市之一,其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的规律,即在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城址、城市中轴线、城内街道布局等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在中国城建史上较为少见。因此,系统厘清历史时期大同城市发展的地理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是大同城市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也将为今后大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供有益支撑。
第二,大同城蕴含深厚的民族融合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视察大同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自古以来,大同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活动的主要空间地域,民族交融已经铸刻在大同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云冈石窟、善化寺、华严寺、清真寺等独具特色的建筑保存至今,为深入探寻大同城市文化历史脉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通过研究可以有效构建大同民族融合的文化体系,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传承,增强地方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大同城市发展软实力。
第三,大同城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律和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环境看,大同是位于传统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城市;从区域城市布局看,大同地处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的三角区域中心,是古代连接北方、西域与中原的重要中转枢纽;从城市辐射影响面看,大同所在地区基本处于周边大城市影响圈之外,同时又是所在区域的重要辐射源,其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弥补了呼、太、京三城留下的空白。总的来说,大同传统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研究历史时期城市地理及区位优势对大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本书从历史地理视角探讨大同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宏观地理形势和内部布局要素,探求历史时期大同城市发展变迁的规律,为今后大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