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赵淑清专著《大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出版之际索序于我,作为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义不容辞。

赵淑清是我2006级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历史地理专业。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中掌握了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基础。她们那一级包括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学生共6人,加上其他年级的同学就超过了十个,同学们一起学习钻研的氛围很浓。当时我也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于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基本方法,后来总结为“团队例会六个一”。“团队”是指导师带领的城市历史地理与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小组,“例会”为定期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六个一”是每天一日记、每周一札记、每月一篇读书报告、每学期一篇小论文、每学年修改完成一篇学术论文、三年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记得我去日本访学,同学们还坚持举行例会并把讨论情况记下来通报给我。所以,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老师们的系统的学业授课、导师严格的学术指导与自己的努力等这几个方面必不可少,同时同门各级学生的专业交流也很重要。

赵淑清硕士毕业后去忻州师范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6年又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后顺利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也是值得肯定的。当时她的孩子尚幼,学校还有教学任务,能够坚持博士生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关科研成果及撰写学位论文还是不容易的。好在她持之以恒,经多年奋斗,不仅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而且还评上了副教授。

赵淑清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大同市做通史性的历史地理研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同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城市演变、古都地位、民族风格、军事与经贸特点等有足够多的历史地理研究空间,而且单体城市全时空的综合历史地理研究也很有学术价值。当然,大同市是其家乡,距离就职学校近也便于考察,相关研究基础较好,这也是确定选题并能够保证高质量完成论文的原因。

赵淑清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会上顺利通过,而且获得颇高的学术评价,答辩委员们认为该文在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体例、方法与结论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对古都大同的文化名城保护也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体系与方法已经基本成熟,赵淑清能够吸收并利用其理论方法,对大同市进行通史性、综合系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在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上,中规中矩,学术范式可谓成功。对于一个单体城市来讲,城址选择与迁移的历史地理背景、城市兴起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态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城市时空发展的原因及其机制等,就成为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者充分利用了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历史地理学基本方法,同时关注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具体研究中熟练地运用横剖面复原方法,对大同城市历史发展及其区域差异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及区域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

本书篇章结构清晰而有系统。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论述大同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基础及汉代平城县城的建设;第三、四、五章按时代分为北魏、唐至元、明清三个时间段来研究大同城市的营建、布局及结构特征,为本书主体内容。第六章深入研究大同城市内部建筑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保留至今的善化寺与华严寺的形态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典型分析。最后是结论,总结大同城市发展演变的长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大同城市发展演变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角度开展大同城市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一是通史性研究大同城市的时代发展及空间演变,在城市性质及结构布局上揭示出大同从秦汉边镇到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明代军镇、清代商业重镇的时空演变。二是在北魏都城、明清重镇等重要时期的研究特别深入细致。第三章在论述北魏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魏平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布局,其中第三节对宫城的布局做了四个时期(道武帝至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至献文帝、孝文帝)的复原,而且都画出了平面图。第五章论述明清时期大同的城郊关系、空间组合、功能分区等,具体到街巷结构、信仰空间的演变。在街巷结构研究中又分成四个区域进行具体细致的论述,而且把结论呈现在地图上。三是在利用地图资料方面比较成功,值得肯定。全文编绘插图共32幅,在重点研究的北魏平城与明清大同两章,分别编绘插图11、13幅。能够熟练地运用地图资料这种直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或者呈现论据,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本书研究系统深入,结论清晰可信,加上其研究对象大同城市在城址、古都及现代保护模式上的典型性,我认为本书的出版将在城市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领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大同是一个两千多年城址基本未变的城市,又是在传统时代农牧过渡地带发展起来的边关重镇,各民族都对其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北魏平城时代佛教及其民族建筑特征明显,影响深远。大同作为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地位重要。2010年9月在大同市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上,“常务理事会讨论中提出,古都大同以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堪跻中国大古都之列。这一观点获得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响应”。考虑到大同都城建设的民族与区域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大同在中国古都史上占据特殊地位,颇具“华夏名都”风采。21世纪初,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城市保护与开发走出了不同凡响的“大同模式”。本书关于城市布局、结构功能尤其是城市内部建筑的系统深入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学术参考。

以上略述本书的写作过程及学术价值,供读者参考。

是为序。

李令福

2023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