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梳理和评述了相关隐喻和政治语篇的先行研究状况。
第一,隐喻的先行研究内容涉及隐喻的概念界定、西方与日本的隐喻研究述要。西方相关隐喻的研究评析了亚里士多德和 西塞罗的“替代论”与“比较论”、理查德与布莱克的“互动论”、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福康涅的“概念合成论”;日本相关隐喻的研究分别阐释了山梨正明的著作『比喩と理解』、濑户贤一的“认识的三角图示”和“新隐喻分类法”、楠见孝的“隐喻双重标准论”、锅岛弘治朗的“具身隐喻理论”。
第二,政治语篇的先行研究内容包括政治语篇的概念界定,并分别从修辞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政治语篇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行了概括考略;同时对日本政府施政报告及相关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综合论述。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 [美]埃里克·查尔斯·斯坦哈特:《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之可类比部分》,兰忠平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55页。
[3] 小泉保,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東京:三省堂,1999,第187頁。
[4] 赵彦春:《隐喻的认知因素及隐喻本质——基于隐喻研究史的考察》,《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 ポール·リクール,生きた隠喩,久米博訳,東京:岩波書店,1998,第7頁。原文:アリストテレスこそは以後の西洋思想史全体のために、語又は名を基本単位とする意味論を土台にして隠喩というものを定義したのである。しかも彼の分析は弁論術(レトリック)と詩学という二つの学科の交点に位置している。この二つはそれぞれはっきりした目標を持っている。弁論術(レトリック)は弁論における(説得)を目指し、詩学は悲劇詩における人間行動のミメーシスを目指す。
[6]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1354a)页。
[7]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7(1457b)页。
[8] 借用类同字:借用有相似关系的的类同字作隐喻,可产生新的意义。([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
[9]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5(1410b)页。
[10]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2(1405a)页。
[11]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3(1459a)页。
[12]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2(1405a)页。
[13]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42(1412a)页。
[14]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3(1405b)页。
[15]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3(1459a)页。
[16]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5(1410b)页。
[17] [古罗马]西塞罗:《论演说家》,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3—625页。原文:即使存在非常丰富的原始领域的词语,人们却仍然远为喜欢其他领域的词,只要转义词语合适。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人的天性喜好跨过放在脚边的东西,去取远处的东西;或许是由于用另一种思路把听众引开,同时又不使听众陷入迷误,这样可以产生极大的怡悦;或许是由于单个的词语便能一下子描写整个对象;或许是由于所有隐喻表达只要使用合适,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本身,特别是视觉,那是最敏锐的感觉。此外,还有高雅的“芳香”、富有亲切感的“温柔”、大海的“低语”、语言的“甜美”这些转义都来自其他感觉。
[18] 陈四海:《分析哲学视野中的隐喻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
[19]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4页。
[20]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4頁。
[21]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4頁。
[22]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5頁。
[23]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5頁。
[24]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4頁。
[25] ポール·リクール,生きた隠喩,久米博訳,東京:岩波書店,1998,第183—190頁。
[26] 崔艳辉:《隐喻与认知——乔治·莱考夫语言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27] 陈四海:《分析哲学视野中的隐喻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
[28] ポール·リクール,生きた隠喩,久米博訳,東京:岩波書店,1998,第93頁。原文:「焦点(focus)」とは語であり、「枠(frame)」とは文である。
[29] ポール·リクール,生きた隠喩,久米博訳,東京:岩波書店,1998,第183—190頁。
[30]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46—48頁。
[31]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3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34] 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35] G·レイコフ,M·ジョンソン著,肉中の哲学—肉体を具有したマインドが西洋の思考に挑戦する—,計見一雄訳,東京:哲学書房,2004,第561頁。
[36] [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二),李葆嘉、孙晓霞、司联合、殷红伶、刘林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525页。
[37] 孙毅:《当代隐喻学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38]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39] シル·フォコニエ,メンタル·スペース—自然言語理解の認知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坂原茂、水光雅則、田窪行則、三藤博訳,東京:白水社,1996,第21—24頁。
[40] シル·フォコニエ,思考と言語におけるマッピング,坂原茂、田窪行則、三藤博訳,東京:岩波書店,2000,第187—198頁。
[41] シル·フォコニエ,思考と言語におけるマッピング,坂原茂、田窪行則、三藤博訳,東京:岩波書店,2000,第190頁。
[42] 崔艳辉:《隐喻与认知——乔治·莱考夫语言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43] シル·フォコニエ,思考と言語におけるマッピング,坂原茂、田窪行則、三藤博訳,東京:岩波書店,2000,第211—215頁。
[44]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
[45] 王文斌:《隐喻构架与解读的主体自洽》,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6]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
[47] 石琳:《从修辞到思维,从语言到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外语教学》2017年第5期。
[48]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151頁。
[49]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33頁。
[50]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141頁。
[51]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13頁。
[52]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11—20頁。
[53]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26—30頁。
[54]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22頁。
[55] 山梨正明,比喩と理解,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第23—25頁。
[56] 瀬戸賢一,日本語のレトリック—文章表現の技法—(第17刷),東京:岩波書店,2015,第21頁。
[57] 瀬戸賢一,メタファー思考—意味と認識の仕組み—(第14刷),東京:講談社,2019,第203—206頁。
[58] 瀬戸賢一,メタファー思考—意味と認識の仕組み—(第14刷),東京:講談社,2019,第206頁。
[59] 瀬戸賢一,空間のレトリック,東京:海鳴杜,1995,第55頁。
[60]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69—73頁。
[61] 瀬戸賢一,空間のレトリック,東京:海鳴社,1995,附頁。
[62]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26—37頁。
[63]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30頁。
[64]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30—31頁。
[65] 原文:比喩を構成する語の辞書的な意味での類似性に基づくカード分類データに多次元尺度解析とクラスタ分析を行ったもの。(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26—37頁)
[66] 原文:情緒·感覚的意味の基本次元は、快—不快(評価)、強—弱(力量性、活動性)である。この次元が感覚モダリティ間で共通しているため、今日感覚的比喩が成立する。さらに、情緒·感覚的意味の次元はカテゴリーを越えて、すべての語や対象に共通している。(楠見孝,比喩の処理過程と意味構造,東京:風間書房,1995,第187頁。)
[67]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27—30頁。
[68]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28頁。
[69]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75頁。
[70]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75頁。
[71] 楠見孝,認知心理学から見た比喩(特集:比喩の世界),東京:日本語学24(6),2005,第26—37頁。
[72] 鍋島弘治朗、楠見孝、内海彰編,メタファー研究,東京:ひつじ書房,2018,序論。
[73]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99頁。
[74] 鍋島弘治朗,日本語のメタファー,東京:ひつじ書房,2018,第40頁。
[75]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246頁。
[76]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247頁。
[77]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ひつじ書房,2016,第247頁。
[78] 佐藤信夫,レトリック感覚,東京:講談社,1992,第110—111頁。原文:隠喩は直喩のように類似性を創作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が。が、隠れている類似性、埋もれている類似性を発掘することはできる。それに、新しい照明を当てることができる。その発掘の働きこそ、隠喩の生命力にほかならない。
[79] 籾山洋介,日本語は人間をどう見ているか,東京:研究社,2006。
[80] 多門靖容,比喩表現論,東京:風間書房,2006。
[81] 中村明,比喩表現の世界:日本語のイメージを読む,東京:筑摩書房,2013,第9—10頁。原文:作品世界の時代性など若干の制約はあるものの、ある対象を何に喩えるかは基本的には表現者の自由である。そのため比喩表現には多かれ少なかれその人間の在り方が映ることになる。それは作者のその時どきにおける心象風景の点描であり、比喩表現の例全体としてみれば意識下の世界観を映し出すともいって言えないことはない。ここでは作家全体に向かうわけではないからそこに透けて見える人間性を問題にするよりも日本人の連想傾向を探り、近代以降の作家がこんな巧みな比喩、粋な比喩、渋い味わいの比喩、びっくりするような比喩を考え出した具体例を紹介しその表現の伝達効果を考える。(略)比喩表現には多かれ少なかれその人間の在り方が映る…それは作者のその時どきにおける心象風景の点描であり…意識下の世界観を映し出す。
[82] 中村明,比喩表現の世界:日本語のイメージを読む,東京:筑摩書房,2013,第14頁。
[83] 鍋島弘治朗,メタファーと身体性,東京:研究社,2006,第76—78頁。
[84] 谢之君:《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5] ウィトゲンシュタイン,論理哲学論考(第13刷),野矢茂樹訳,東京:岩波書店,2008,第19—22頁(212条,2141条,219条)。
[86]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8页。
[87]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陈维杭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2页。
[88] マックス·ウェーバー,社会科学方法論(第27刷),恒籐恭検閲,冨永祐治、立野保男共訳,東京:岩波書店,1966,第107頁。
[89] G·レイコフ,M·ターナー,詩と認知,大堀俊夫訳,東京:紀伊國屋書店,1994,第230頁。
[90]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第339—340页。
[91] [英]霍布斯:《利维坦》(第16刷),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1—2页。
[9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93] [美]兰盖克:《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牛保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页。
[94] 王松鹤:《隐喻研究的划时代标志——莱考夫和约翰逊》,《外语学刊》2006年第3期。
[95] [美]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杨炳钧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96] [美]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杨炳钧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
[97] [英]露丝·沃达克:《话语、政治、日常生活》,黄敏、田海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
[98] Chilton,Schaffner,Discourse and Politics,In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 ction,van Dijk.(ed.)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pp.206-230.
[99]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39页。
[100] [法]福柯:《福柯说权力与话语》,陈怡含编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101] 陈昌文:《政治语言论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02] 陈昌文:《政治语言论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03] 田海龙:《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104] 郑东升、刘晓杰:《政治语篇的人际功能——关于布什话语的个案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05]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153页。
[106]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6页。
[107] 田海龙:《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108] [英]露丝·沃达克:《话语、政治、日常生活》,黄敏、田海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页。
[109] [英]露丝·沃达克:《话语、政治、日常生活》,黄敏、田海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
[110] [英]露丝·沃达克:《话语、政治、日常生活》,黄敏、田海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页。
[111] 孙晓珍:《政治语言分析的哲学基础》,《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112] [阿根廷]埃利亚斯·何塞·帕尔蒂:《从政治观念史到政治语言史:当代西方思想史上的“理论革命”》,杨光烁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5年第4期。
[113] 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14]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页。
[115]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6—147页。
[116]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页。
[117]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页。
[118] 邓志勇:《伯克与亚里士多德:差异及“血脉”关联——从修辞学的定义、功能和范畴来看》,《修辞学习》2009年第6期。
[119] [美]施特劳斯讲疏,伯格编订:《修辞术与城邦——亚里士多德《修辞术》讲疏》,何博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120]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21] 邓志勇:《伯克与亚里士多德:差异及“血脉”关联——从修辞学的定义、功能和范畴来看》,《修辞学习》2009年第6期。
[122]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23] ケネス·バーク,動機の修辞学,森常治訳,東京:晶文社,2009,第438—439頁。
[124]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25]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版,第402—416页。
[126]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27] [美]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28] [美]理查德·什尔维兹:《修辞的“认知性”:对“新修辞”运动认知论的淡化》,载肯尼斯·博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183页。
[129] [美]瑞米·麦凯罗:《批评修辞:理论与实践》,载肯尼斯·博克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345页。
[130] 注:2018 年6月24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
[131] 宋平锋、邓志勇:《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第一届修辞学前沿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5期。
[132] [英]M.A.K.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
[133] 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134] [英]M.A.K.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F33页。
[135] 梁婧玉:《美国两党国情咨文1946—2014的隐喻架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36] 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137] 田海龙:《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38]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年第1期。
[139] [英]露丝·沃达克、[英]保罗·奇尔顿主编:《(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议程——理论、方法与跨学科研究》,苗兴伟导读,穆军芳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140] ルート·ボダック,ミヒャエル·マイヤー編著,批判的談話分析入門,野呂香代子監訳,東京:三元社,2010,第11頁。
[141] 黄国文:《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0期。
[142] 徐鹰、武建国:《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与前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3] 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144] [英]露丝·沃达克:《话语、政治、日常生活》,黄敏、田海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页。
[145] 徐鹰、武建国:《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与前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6] 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147]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148]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49] J·L·オースティン,言語と行為,坂本百大訳,東京:勁草書房,1978,第145—199頁。
[150]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64页。
[151]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164页。
[152] J.R.サール,言語行為—言語哲学への試論—(第12刷),坂本百大、土屋俊訳,東京:勁草書房,2019,第129—176頁。
[15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4—111页。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54] D·スペルベル,D·ウイルソン,関連性理論:伝達と認知,内田聖二、中達俊明、宋南先、田中圭子訳,東京:研究社出版,1996,第189頁。
[155] 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56] 田海龙:《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157] 杨敏:《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年第2期。
[158]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159]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8页。
[160] 田海龙:《“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161] 杨敏:《西方政治语篇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62] 潘均著:《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48—49页。
[163] 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164] 梁茂成:《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渊源、分歧及前景》,《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
[165] 朱炜:《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篇中隐喻的识别》,《外语电化教育》2010年第6期。
[166] 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外语学刊》2010年第6期。
[167] 胡元江、陈晓雨:《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总统演讲语篇外壳名词研究—以特朗普就职前后演讲为例》,《外国语文》2018年第4期。
[168] [美]兰盖克:《认知语法基础》,牛保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69] G·レイコフ,隠喩と戦争—湾岸戦争を正当化するために使われた隠喩の体系—,高頭直樹訳,(思想としての湾岸戦争<特集>)現代思想19(5),1991,第1—18頁。
[170] G·レイコフ,M·ジョンソン,肉中の哲学—肉体を具有したマインドが西洋の思考に挑戦する,計見一雄訳,東京:哲学書房,2004,第1頁。
[171] [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一),李葆嘉、孙晓霞、司联合、殷红伶、刘林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3页。
[172] [美]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闾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173] G.レイコフ,隠喩と戦争—湾岸戦争を正当化するために使われた隠喩の体系—,高頭直樹訳,東京:(思想としての湾岸戦争<特集>)現代思想19(5),1991,第1—18頁。
[174] 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5] 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176] 汪少华:《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
[177] 汪少华,袁红梅:《政治话语的博弈——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框定与重新框定策略的认知解析》,《外国语》2016年第1期。
[178] 汪少华:《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
[179] 汪少华,张薇:《“后真相”时代话语研究的新路径:批评架构分析》,《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
[180] 日本大百科全書,https://kotobank.jp/word/所信表明演説—681672,2022年9月19日。
[181] 日本大百科全書,https://kotobank.jp/word/施政方針演説—681560,2022年9月19日。
[182] 日本大百科全書,https://kotobank.jp/word/一般教書—31537,2022年9月19日。
[183] 永井憲一ら,新六法,東京:三省堂,2003,第15頁。原文:内閣は法律の定めるところにより、その首長たる内閣総理大臣及びその他の国務大臣でこれを組織する。
[184] 永井憲一ら,新六法,東京:三省堂,2003,第16頁。原文:[内閣総理大臣の職務]内閣総理大臣は内閣を代表して議案を国会に提出し、一般国務及び外交関係について国会に報告し、並びに行政各部を指揮監督する。
[185] 刘桂萍:《日本历届政府施政报告多视角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186] 東照二,歴代首相の言語力を診断する,東京:研究社,2006,第75—76頁。
[187] 東照二,言語学者が政治家を丸裸にする,文艺春秋,2007,第98—99頁。
[188] 中村秩祥子,内閣総理大臣演説の文体分析,龍谷大学国際センター研究年報,2004,第37—68頁。
[189] 中村秩祥子,内閣総理大臣演説の文体分析2,龍谷大学国際センター研究年報,2006,第79—92頁。
[190] 中村秩祥子,内閣総理大臣演説の文体分析3,龍谷大学国際センター研究年報,2007,第95—108頁。
[191] 刘桂萍:《日本历届政府施政报告多视角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192] 刘桂萍、张富国、孙岩帝:《歴代総理大臣国会演説の結びにおける言葉遣いの探索的分析》,载《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丛书》第3辑,延边大学,2013年,第409—420页。
[193] 刘桂萍、张富国、孙岩帝:《歴代総理大臣国会演説の結びにおける言葉遣いの探索的分析》,第409—420页。
[194] 张建立:《战后日本国家自我认知的轨迹及成因》,《日本学刊》2015年第3期。
[195] 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196] 毛文伟:《日语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197] 刘桂萍:《日本历届政府施政报告多视角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