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党协商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又践行了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治理理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党协商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政党协商的开展和实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2015年《意见》),2015年《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政党协商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并明确指出开展政党协商“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2015年《意见》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政党协商发展与完善的科学指南,为政党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法理支撑,更为政党协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及其多党合作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当前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浪潮下,最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型政党制度。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协商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二大首提“共商”思想;两次国共合作是政党协商实践有益有效的尝试;“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思想蕴含政党协商内容;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中政党协商得到历练;在新政协筹备中,政党协商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政党协商制度终得确立。莫岳云:《继续把政党协商坚持好发展好运用好》,《学习时报》2017年10月2日第3版。具体来看,当代中国政党协商制度建设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中国政党协商萌芽和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曲折发展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恢复稳定于改革开放时期,完善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完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由追求“民族—国家”独立到“民主—国家”成长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党制度实践来看,中国政党协商制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实现了形成—发展—成熟—完善的一系列过程。这与西方国家和较早实行政党政治国家相比,发展速度是显而易见的。几十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结晶的中国政党协商制度始终坚持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在保障中国政治稳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自身在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无可替代的显著地位。
首先,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首要协商渠道。2015年《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七种方式,政党协商位于首位。政党协商无论是协商主体还是协商内容都呈现出其他协商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七大协商中,政党协商不仅协商主体政治地位高,而且协商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具有高层性、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特点。
其次,政党协商对其他协商民主形式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政党协商所呈现的以协商促共识,推动多党合作持续发展;以协商促民主,推进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以协商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长足进步等成效也为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经验。几十年来,政党协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重要的原则、价值理念、基本方式和制度机制,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的考量,为健全和完善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树立了可供参照的标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最后,政党协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过几十年实践,政党协商实现了不同诉求的有序表达,达到了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效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具体路径。2015年《意见》更是明确指出,政党协商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政党协商,有利于扩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意见表达渠道,有利于增进政治共识、广泛凝心聚力,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政党协商制度历经几十年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能够自觉担负起政党协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稳定上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政党协商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升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既面临着来自全球共时性的治理难题,也面临着自身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治理困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党协商也面临着全新的冲击和挑战,在实践过程中日益凸显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协商意识不强,有的协商能力不够,有的协商内容形式化,有的协商过程不够民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基于此,徐凤月博士在其获评的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政党协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课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历经积累沉淀的学术思考,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党协商》专著呈现给读者。此书着眼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立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整体框架,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政治参与、制度设计和政党自身建设等层面,探索政党协商规范和运行规律。目前学界研究政党协商的成果颇多,但将政党协商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之下进行探讨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整体来看,这本专著还是具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一是通过学理剖析揭示出政党协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契合性,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党协商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注重历史考察,在历史经验梳理中总结出政党协商的三大特征;三是紧贴实际,围绕政党协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政党协商的优化路径。作者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方式对政党协商展开研究,既回应了中国共产党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战略构想,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如何着力推动政党协商深入开展提出了可资参考的建议。相信此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政党协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政党协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功能价值和独具特色的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党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出独特的演化逻辑和内在价值,有力地回应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中国“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有理由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理论层面的创新、实践层面的拓展、战略层面的话语权掌握,中国政党协商制度一定能够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出更大的优势,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
是为序!
魏晓文
202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