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残疾”是一种特殊的身体现象,是指人的心理、生理或解剖功能上的缺陷或异常。何谓“残疾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际国内对残疾人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残疾人”常常被描述为失能者、残废人、残障人、功能障碍者、身心障碍者等。“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为语言,也无法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把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如果我们试图完全否弃概念,那么整个法律大厦将化为灰烬。”[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将残疾问题概括为“残疾是有关人的问题,是直接由疾病、创伤或其他健康状况造成的结果”[2]。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序言》指出,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条将残疾人界定为:“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3]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人”定义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4]不同国家由于文明程度的差异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不同历史时期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残疾人称谓的历史演变和残疾人定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残疾概念和残疾人群体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残疾人的主观态度也经历了从漠视、偏见、歧视向理解、尊重、关爱的转变,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

从艺术角度看,由于残疾人在身体上与健全人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残疾的身体常常被认为是“常体之外”的一种“异体”。与健全人的“身体”一样,残疾人的“异体”也是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意识的载体。“残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是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载体,可以为作家提供观察社会的特殊视角,为读者奉献审视社会现实的情境体验。残疾人虽然在身体上发生了某种生物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的变异,但他们与健全人一样,既受到情绪、情感、本能、欲望等内驱力的作用,也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驱力作用。由于残疾人对人类社会有着特殊的感知,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伦理关系,其与众不同的“异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文学作家的书写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残疾人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从医学的角度看,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本书的基点是:残疾是一种病理性的身体损伤,不是身体上的某种疾病,因此,残疾书写是有别于疾病书写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从创作主体来看,残疾书写大致可以分为“健全人作家的残疾书写”和“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这两类,其共同特征就是不仅关注残疾人因生理缺陷而导致的能力限制、身心痛苦,而且也涉及残疾人周围的生存环境、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然而,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残疾书写的大量出现,学界以“残疾”为对象的研究则远远不够,这就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残疾”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文学作品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特殊问题。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关残疾题材或含有残疾人物的作品很多,这不仅与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中国当代精神文明的发展相互牵涉。中国当代文学的残疾书写得益于历代残疾书写的精神激励,得益于现代残疾书写的艺术启迪和西方残疾书写的参考借鉴。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研究视角,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文本意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更加科学地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艺术特点,我们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以分析中外文学残疾书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前提,以“残疾书写”的文本为基础,引入镜像理论、人格特质论、创伤理论、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力求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客观、系统地分析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中的人物形象、修辞载体、叙事模式、主题思想、书写范式和价值取向,旨在挖掘残疾书写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折射,揭示残疾书写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书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路径等。

第一章主要追溯中外文学“残疾书写”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国内外“残疾书写”的研究状况。“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残疾书写”是中外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物”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典型形象。本章一方面从梳理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残疾人物形象入手,考察中外文学“残疾书写”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不同历史时代“残疾书写”的特点;另一方面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入手,探讨中外“残疾书写研究”的产生、发展及现状,为全球化语境下传承中国历代残疾书写艺术、借鉴西方残疾书写研究方法、拓展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研究视野、探索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美学意蕴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主要探讨基于“异体”的典型人物形象。“残疾”是一种特殊的身体现象,由于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存在明显的身体缺陷或智力差异,“异体”一词便常常被用指残疾人的残疾身体。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人物形象,既具有基于“异体”而存在的共性,又具有一定时代、地域、阶层人物所特有的个性;既受到作者创作意图的影响而体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又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态度与倾向。本章将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典型人物形象分为英雄式的“执着者”形象、理性型的“启蒙者”形象、符号化的“残疾者”形象,分析残疾人基于其“异体”的主体性和自觉意识,探讨作者在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残疾英雄个体生存体验的刻画,赋予人物示范、批判和反思的功能;如何通过理性型“启蒙者”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建构“文明与愚昧冲突”的文化批判主题,揭示政治运动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伤痛”,反思“伤痛”的文化根源;如何利用“疯子”“傻子”“癫子”“拐子”“哑巴”等符号化的“残疾者”形象,使“残疾”与特定的时空环境相联系,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相对应,与具体的社会心理相贯通,发挥其独特的符号意义和隐喻功能。

第三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修辞载体。“残疾”是人的一种特殊生存状态,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指证,一种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解析人生的工具。“残疾”既是作家文学书写的对象,也是作家借以表达倾向的叙事符号。聋子、瞎子、哑巴、疯子、傻子、瘸子等作为一种物化意象,常常被用作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修辞载体,构成色彩斑斓的隐喻世界,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驱动读者进入作家所设定的象征系统,引领读者从虚构的情节走向联想的世界,从作品的特殊现象走向对与其相关的一般现象的思考。本章首先解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残疾”意象,探讨相关作品如何借助“残疾”隐喻各种社会病症,剖析特定时代的疯狂和人性的邪恶,引发人们对各种社会病症的深刻反思;其次,在分析作品文化寓意的基础上,探析作品如何以“残疾”为工具,构建意蕴深厚的隐喻世界,揭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再现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最后,从解析残疾人物的语言符号意义入手,探讨相关作品如何利用“残疾”隐喻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善恶,表现社会活动中的人性变异,引发读者对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叙事策略。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与现实世界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叙事的视角、线路、语言、方式是可变的,不同叙事策略产生的叙事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叙事特色主要体现在空间的互动、结构的双向和视角的多元。本章首先探讨残疾书写如何以“残疾”为媒介构建双向互动的叙事空间,利用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互动,实现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对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营造亦真亦幻的叙事氛围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在荒诞与现实之间架起想象的桥梁,揭示作品荒诞情节背后的社会现实;其次,探讨残疾书写如何借助残疾人物身体性存在所处的情境,以身体叙事和身份建构形成双轨并行的叙事线路,通过明暗交织、环环相扣的事件,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揭示社会规制对人的身体欲望的压制,表现身体表象掩盖下的人性变异,展示身体现象与身份构建的关系,让人们从残疾人的生存现实中看到“人”的残疾;最后,探讨残疾书写如何利用多元视角(作为傻子的“我”的视角、似傻非傻的“我”的视角、全知全能的“我”的视角)与多重叙事(叙述者只讲述人物知晓事件的限制叙事、叙述者不做主观评论的客观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的交叉递进,构建超越常理的叙事空间,架起勾连历史与当下、虚幻与现实的桥梁,将作者对事件的主体体验转化为作品的文字,使“健全人”世界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一览无遗。

第五章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主题思想。文学书写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主题思想是通过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创作意旨,凝结了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既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蕴含着作者个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对书写对象的把握和对情感理想的寄寓。残疾、苦难、爱情、人权、命运等是不同作家残疾书写的共同主题,附着了作品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融合了作家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本章围绕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两点三线”的叙事图谱,从残疾人的“苦难”与“抗争”这两个点出发,沿着“无视世俗偏见、追求平等爱情”“直面社会歧视、捍卫人格尊严”“对抗苦难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三条线路,揭示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与苦难抗争、让生命增值”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主要研究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残疾人作家的残疾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作家在作品中既像健全人作家那样将“残疾”作为隐喻或象征符号,又将“残疾”作为情节设计、人物刻画、冲突缘起、情节发展、思想表达等作品要素的核心。本章首先分析残疾人作家“残疾书写”的三种典型类别:展现穿越困境、摆脱局限、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励志篇”,维护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呼唤公平正义的“呐喊篇”,引导读者求索生命意义、给人带来深刻人生启示的“沉思篇”;其次探讨残疾人作家自传体作品的三种书写范式:生理困境与心理体验的双向互动、生死思索与自我超越的交叉递进、身体残疾与社会病症的隐喻关联;最后分析残疾人作家自传体作品的价值追求,揭示其“为党、为国、为人人”的价值取向。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要有人存在,就一定有“残疾”存在,“残疾”也一定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我们将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分析、探究及评论,将作家引导读者进入文本语境、参与话语建构、品味作品意蕴的艺术追求展现出来;就是要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残疾书写的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美学等多角度的审视,揭示相关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参考,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歧视、倡导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奉献智力支撑。


[1][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Geneva: WHO,2001,p.20.

[3]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Resolution/Adopted 2007,A/RES/61/106,Article 2.

[4]https://www.baidu.com/link? url=mV8VyDtIOXAGTL5DxEMeMCGPfo5ofkQBpBW5hU5OP tIH2MsC4FqzcDYnBZTUTnf5&wd=&eqid=bafc8c530001d3050000000563687d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