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
1993年8月,呼和浩特市南郊八拜乡格尔图村民挖沙时,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已塌陷,内蒙古博物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自治区文化厅,并且派专业人员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收回全部文物,对墓葬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抢救性清理,现简报如下。
墓葬位于格尔图村西北的沙湾中,这里地势平坦,处在土默川平原上。经过清理,墓葬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砖室墓,内有防潮的白膏泥和木炭,因遭破坏结构不详。墓内出土青铜器和陶器,具体出土位置因扰乱已经不清。
铜器,22件。多数保存完好,器种有鼎、钫、壶、盉、洗、盆、甑、熏炉、灶、勺及铜镜等。
鼎 1件。敛口,短颈,鼓腹,上腹附两个长方形立耳,腹中部起棱,圜底,下接三兽蹄形足。覆浅腹钵形盖,盖顶有三个等距离的环形钮,钮上有长方形突饰。素面。口径15.8厘米、通高14.9厘米。
钫 2件。方形直口,束颈,深弧腹,方形圈足。上盖方形子母口盖,盖顶有环钮。上腹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一件盖上以回纹为地纹,四角各饰一个云头纹。口径6厘米、通高17.8厘米(图一)。另一件盖上中间有方框,内以回纹为地纹,上饰四个桃形纹,盖四角各饰一个云头纹。口径6厘米、通高17.8厘米。

图一 青铜钫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扁壶 2件。直口,长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外撇。上盖圆形子母口盖,中间有一环钮。肩部饰两个对称的环钮。素面。口径6.5厘米、通高19.5厘米(图二)。

图二 双系青铜扁壶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圆壶 2件。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外撇。上有圆形子母口盖,盖顶有一环钮。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颈、腹部饰一条宽带纹。盖上饰两圈凹弦纹,内以席纹为地纹,上饰柿蒂纹。口径8厘米、通高20厘米。
盉 1件。直口,短颈,扁圆腹,腹前出龟首状流,流口有盖,可上下活动。腹一侧为曲形兽头柄。圜底,下接三兽形足。盉上覆圆形穹庐顶子母口盖,盖顶饰衔环钮,有链条与肩部相接成活动钮。盖顶部外区饰凸弦纹、连珠纹,中区饰夔纹,内区饰一兽头纹,内区与中区间饰栉齿纹。口径7.2厘米、通高12.5厘米。
洗 2件。形制相同,宽斜沿,折腹,矮圈足内收。一件盘内有一层朱色颜料,出土时还有一层灰色保护层。口径39.8厘米、高7.5厘米(图三);另一件口径32厘米、高5.5厘米。
盘 1件。敞口,卷沿,弧腹,矮圈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上腹饰两条宽带纹,其中一条宽带纹上饰一周凸弦纹。口径27.2厘米、高11.2厘米。
4件。其中2件敞口,斜沿,弧腹,矮圈足。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钮,上腹饰一周宽带,上有一圈凸弦纹。口径20.5厘米、高9.7厘米(图四)。另外2件大小、形制相同,敞口,平沿,弧腹,矮圈足。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素面。口径19.5厘米、高9.6厘米。
甑 1件。敞口,平沿,弧腹,圈足稍内收。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底部有四组长条形箅孔。口径18.8厘米、高10.5厘米(图五)。

图三 青铜洗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图四 青铜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图五 青铜甑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灶 1件。平面呈船形,正面为长方形灶门。灶面上有三个火口,火口上置釜。两侧各饰一个铺首衔环,平底下附四个相互对称的兽蹄足。后插立龙头形烟筒,龙张巨口,双目圆睁,两耳竖立。火口上的铜釜为敞口,折腹,圜底。灶长40.5厘米、宽28.5厘米、通高40厘米,灶门长22厘米、宽9.4厘米(图六)。

图六 龙首青铜灶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熏炉 2件。一件上有球形镂空子母口罩,炉盘,一侧出斜直柄,另一侧有一环钮与罩相连。平底,下有三足。口径6.5厘米、通高7.4厘米(图七)。另一件失罩,炉身子母口,弧腹,腹中部起棱,底部有圆孔与下面凤鸟的喙部相接。凤昂首、展翅、翘尾,粗壮的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首上昂,作爬伏状。下衬一铜盘,炉底部饰一圈凸弦纹。整体造型精致。炉身口径7.8厘米、盘座口径17.6厘米、通高15.5厘米(图八)。
瓢形勺 1件。勺身大,短把。通长13厘米。
长把勺 1件。圆形勺头,斜直把。勺径6.2厘米、通长16.0厘米。
镜 1件。呈圆形,半球形钮,圆形钮座。内区饰四组短线纹和八曲内向连弧纹,其外一周栉齿纹。外区为铭文带,曰“内清之以昭明光而象乎日月心忽壅塞不泄”,外饰一周栉齿纹。窄沿,镜身光亮。直径9.1厘米。
陶器 11件。泥质灰陶,以轮制为主,少数有刮削痕,大部分素面。器种有罐、壶、甑、釜等。

图七 曲柄青铜熏炉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图八 龟负凤青铜熏炉
(汉代,内蒙古呼和浩特格尔图墓葬出土)
罐 1件。侈口,短颈,平底。腹部饰一周箅点纹。口径22.7厘米、高19.5厘米。
壶 5件。无盖壶2件。其中一件喇叭形口,平沿,长颈,鼓腹,平底。上腹饰两道凹弦纹,下腹有刮削的痕迹。口径10.2厘米、高20厘米。另一件盘口,斜沿,长束颈,鼓腹,假圈足外撇。器表磨光,上腹饰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环已残。肩部饰一周宽带纹,中腹有接合缝,下腹饰一周横向戳刺纹。口径14.8厘米、高36厘米。有盖壶3件,喇叭形口,平沿,长颈,圆腹,圈足外撇。覆圆形子母口盖。其中两件顶饰五道凹弦纹,中间有气孔。腹外表素面。一件口径8.7厘米、通高24.5厘米。另一件盖顶间有气孔。口径9.8厘米、通高24.5厘米。
甑 1件。敞口,斜沿,弧腹,平底。底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箅孔。素面。口径12.6厘米、高7.5厘米。
釜 3件。一大二小。大釜为敛口,斜折沿,弧腹,圜底。素面。口径5.8厘米、高5.6厘米。小釜为敞口,长颈,折腹,圆底。素面。口径4.3厘米、高4.2厘米。
烟筒 1件。敞口,短颈,双腹。上腹周身作三角形图案,内有小圆孔。喇叭形高柄,底部为子口,与灶相接。高15厘米。
格尔图墓葬出土文物没有明确的纪年,其时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断定。
铜鼎与洛阳烧沟汉墓二、三期墓葬[21]和安徽天长县三角圩西汉中晚期墓葬[22],以及包头市召湾西汉中晚期墓[23]的同类器相同。铜钫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24]、徐州市东郊陶楼西汉中期墓[25]出土的器物相同。类似的铜壶在洛阳浅井头西汉中晚期墓[26]和山东济宁师专西汉中晚期墓[27]中也有出土。此外,出土的盉与湖南衡阳市凤凰山西汉晚期墓[28]和内蒙古杭锦旗乌兰陶勒盖西汉晚期墓[29]出土的
盉相似,只是在流口和柄部装饰上略有变化。
格尔图墓葬出土的昭明镜,镜缘窄而高,时代可定为西汉中期或偏晚。
根据以上分析,格尔图墓葬的时代应为西汉中晚期。此墓出土的铜器较多,有几件当为精品。其中龙首铜灶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铜灶,造型精致,龙首栩栩如生,不失为汉代铜器中的珍品。盉、盘座龟负凤熏炉,设计独具匠心。铜洗经过两千余年几乎没有锈蚀,也十分难得。格尔图汉墓为研究西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墓葬形制、葬俗葬仪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