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摔孩子的技术分析
有句俗语:“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理解是,《三国演义》里面奸诈的东西太多,老年人已经阅历丰富,心眼儿不少了,再读奸诈的东西会变得更加多疑多虑,对养生不利;少年人天真,爱幻想,看了《西游记》就更认为这些不现实的东西是真实的,对身心发展不利。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里有没有“诈”呢?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太多了,多到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我们都躲不开的程度。比如说,曹操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雄之一,就是因为奸诈的事情太多——“割发代首”“望梅止渴”是著名的典故。“睡梦杀人”更令人惊悚:曹操故意让一个侍卫守在自己寝帐外面,睡到半夜,突然蹦起来一剑把这个人杀了,醒了以后痛哭流涕,说是自己梦游中杀人,目的是警告别人别靠近自己的寝帐。
还有一场很著名的“奸诈戏”,见于小说第十七回:
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1]。
曹操是一代奸雄,诈一点很正常,但以厚道著称的刘备也很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就明确说《三国演义》“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也就是说,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厚,写过头了,那就“伪”了、“诈”了。最能体现刘备之“诈”的莫过于长坂坡那场大戏。赵云血战长坂坡,万马军中七进七出,终于把幼主阿斗送到刘备手上。刘备一看赵云血染征袍,再一看阿斗,真有福气,都睡着啦!刘备非常心疼赵云,把阿斗“啪”地往地上一摔:“为你这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孩子”这一幕,不光是有眼光的读者能看明白,一般群众眼睛也都是雪亮的。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句歇后语,叫“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所谓“刁买”,就是“诈”的同义语。相声里就讽刺过刘备:你要真想把孩子摔死,何必往地上摔呢,往树上抡,“啪”一下不也弄死了吗?
这话当然是开玩笑了,那么,相声里怎么解释刘备摔孩子这件事儿呢?他们的说法相当“脑洞大开”:刘备能摔孩子,是因为他有个重要的生理条件我们不具备。刘备是一代帝王,生具异相,一个特点是“两耳垂肩”,很多人骂刘备“大耳贼”嘛!这个特点跟摔孩子没什么关系。但另外一个就有关系了——“双手过膝”。我们正常人两条胳膊垂下来到大腿下边一点儿,可刘备是长过膝盖。大家算一算,手过了膝盖,距离地面还有多远呢?五十厘米左右吧?再稍微弯点儿腰,往前探一探身儿,就二三十厘米了。又是沙土地,很松软,说是“摔”孩子,其实是一弯腰,把孩子“搁”地上了。所以人家刘备摔孩子可以,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就是“高难度动作,请勿模仿”了。这是刘备的“诈”。鲁莽的张飞诈不诈呢?长坂坡令手下马尾巴绑上树枝,故布疑兵用的是诈道;进军西川、活擒老将严颜用的也是诈道。这是就人物而言,其实,作为军事史、战争史的小型百科全书,《三国演义》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战役写了四百七十多场,哪一场离得了这个“诈”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