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非洲历史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走进非洲、认识非洲

一 富饶美丽的非洲

非洲面积(包括附近岛屿)约302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亚洲(4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总面积的三倍,为世界第二大洲。截至2016年,非洲人口约为1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非洲可以划分为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洲有54个完全被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此外,还有一些事实上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如西撒哈拉和索马里兰。

非洲风光奇异,景色独特,拥有一望无际、炎热干燥的沙漠和分布广阔的半干旱热带稀树草原以及雨量充沛、植物繁茂的热带雨林。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别具特色,而且矿物资源品种多,储量和品质极高。非洲的黄金、钻石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列世界前茅。

非洲是黑人的故乡,黑人占非洲总人口的75%,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阔地区,黑人肤色乌黑,头发卷曲,具有十分朴实敦厚的风度。非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大陆,人们从内罗毕国际机场乘车进入主城区的沿途,第一感受就是现代化的建筑和交通工具与周围自然风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美丽图景。受现代生活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洲主要城市里家用汽车的普及时间早于中国,中国家用汽车大幅度增长是在2000年以后。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非洲大陆显示出对汽车的旺盛需求。到70年代,非洲中产阶级的队伍逐渐扩大,医生、律师、教师和建筑师的人数大量增加,有能力购买汽车的人数不断增长,非洲大陆成为西方二手汽车的热销市场。

二 非洲是一块文化的绿洲和沃土

除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美丽的风光之外,非洲是一块文化绿洲和沃土,而绝不是文化沙漠。非洲人朴质、机智和风趣,语言时常充满智慧,这在他们谚语中反映出来,比如,“母亲乃另一个上帝”;“你要在唾液风干之前做完某一件事”; [1]“大象打架,青草遭殃”;“大事往往掩盖了小事”。[2]生动活泼的谚语是他们日常生活观与价值观的反映。非洲现有的社会准则、习俗传统和宗教把人们与这块迷人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非洲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在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和独立后国家发展中都涌现出大批英杰。现当代非洲的国际知名人物有:埃及的纳赛尔、坦桑尼亚的尼雷尔、加纳的恩克鲁玛、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等。他们擅长讲西方语言、深谙西方文化、同时又以眷恋故土而著称,并为非洲发展乃至世界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2017年5月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国际疟疾研究专家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博士是埃塞俄比亚人。[3]

因此,以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视角看,非洲是一块文化绿洲和沃土,同时又是古老而年轻的大陆,非洲的人文与风土人情反映在其传统性、非洲性与现代化的结合方面。

非洲人民都以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坦诚而著称。非洲人民热爱生活,爱好音乐和舞蹈,有着自身的审美追求与美丽心灵。非洲的人们只要听到音乐声就会欢快起舞,其舞蹈能向人敞开心扉,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在节奏明快的鼓乐伴奏下,舞者个个显得生机勃勃、热情奔放。非洲人能通过舞蹈来表达各种欲望与情绪,没有舞蹈,就没有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北非的肚皮舞,还是撒哈拉以南祖鲁人的跺脚舞都以互动性强、动作豪放和节奏感人而著称。伴随着舞者的胸部起伏、臂部扭动和腰部屈伸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整个舞蹈显得极具感染力。非洲舞蹈是世界舞蹈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其传播构成了世界各地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豪放的一字马劈腿舞(leg split dance)、迷人的伦巴舞、摇摆舞和爵士舞都源于非洲。

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建设新国家的过程中,非洲文化不断显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 非洲的文化共性

(一)泛非主义与泛非文化

虽然非洲有50多个国家,生活着12亿人,他们分别归属于不同族群,信奉不同宗教,说不同部族语言,但在整个非洲大陆,泛非团结文化已演变成一种跨越了宗教与部族差异的认同文化,它是一种能激发改造非洲信念的伟大力量和崇高理想。[4]在发展过程中,泛非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5]这是非洲文化中的重要特点,也是非洲共性与团结的表现。泛非主义强调非洲文化认同,它形成于非洲人民反抗西方殖民统治与种族歧视的斗争中。

黑人性(negritude)决定了泛非文化的特点,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文化在非洲得到认同一样,文化的黑人性在整个非洲也得到广泛认同,并构成泛非文化的重要内容。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Leopold Sedar Senghor,1906—2001)认为,黑非洲具有悠久文化,并在世界发展中做出贡献,黑人具有与白人不同的、但地位是平等的文化。由于泛非主义是跨越非洲宗教与肤色差异的认同文化,所以它能够团结全体非洲人民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

在非洲统一、团结的旗帜下,非伊斯兰的非洲国家与伊斯兰非洲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支持,它们的高层领导互访频繁,这些都是非洲文化认同的体现。[6]

北非利比亚长期支持南非人民的反种族主义斗争,故曼德拉任南非总统后冲破西方阻力,于1997年10月访问利比亚,感谢卡扎菲对南非人民的支持,[7]并为解决“洛克比空难”事件而出面斡旋,[8]为谈判最终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9]

从非洲文化认同角度来看,非洲的大多数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互相尊重,关系友好。在塞内加尔和坦桑尼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和谐共存,两国都注重制定和执行适合本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措施。

(二)非洲共性

非洲风光如画,族群众多,民风淳朴,文化悠久灿烂。非洲文化认同体现为非洲人民以黑为美,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审美观,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感到自豪与骄傲,同时也对其他文化和思想持开放态度。

非洲女性皮肤黝黑,肌肤细腻,她们在爱美方面的追求体现为:注意外在形象、打扮精致,同时又能保持开朗、诚实、善良的精神状态。大都市中,打扮俏丽的黑人女性比比皆是。而生活在部落村社中的女性也能保持爱美之心,以各种方式来装扮自己。辛巴族人(Himba people)生活在纳米比亚北部库内内地区(Kunene Region),辛巴族女子的装束是身着羊皮衣、她们在头发和身体上涂满芳香的奥吉赭(Otjize)。奥吉赭由乳脂、芳香树脂和赭色颜料混合而成,可用来保护皮肤免受恶劣气候伤害,是辛巴女性极具审美价值的化妆品。[10]在斯威士兰,爱美的女孩子即使在生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也不时要用新西兰几维(KIWI)牌鞋油搽脸化妆,这种不贵的鞋油在非洲都能买到。

与追求矜持、谦默自守的中国女性相比,非洲女性多质朴开朗,往往会主动与男性打招呼而不会觉着有失身份。年轻非洲女性多喜欢中国男性,[11]无论在黑非洲,还是北非都是如此。这是中非民间交往不断增加的表现,随着双方在各个层面交流的与日俱增,中非之间跨国婚姻也越来越多。2006年11月津巴布韦贸易部部长恩加奇泽科(Immanuel Ngatjizeko)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发现有很多非洲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有中国人在学习非洲语言,甚至与非洲人结婚。这是个好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使我们的人民能在个人和家庭这两个层面分享双方政治领导人在政治、经济和双边上的成就,以及合作的成果。” [12]

对华友好也是非洲人的普遍共性,他们往往喜欢中国人,胜过喜欢印度人。去过印度的非洲人往往会对印度留有不好的印象,当然印度文化对非洲也有积极影响,如印度人甘地非暴力思想对赞比亚卡翁达(Kenneth David Kaunda)等非洲领导人的影响很大。[13]但总体说来,因受种姓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以肤色白皙为高贵,不喜欢黑色人种。“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就是“肤色”之意,[14]而“要从印度人的思想中去掉种族变态心理,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15]

非洲共性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十分突出。非洲雕刻艺术在风格上独树一帜,雕刻刀法简洁流畅又不失细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满着打动人心的生命力与灵性。非洲的工艺品取材地道、品质独特,挎包用剑麻与牛皮为材,木雕则用优质木材制成,木雕大象的象牙是用乌鸦骨头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