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刘红红博士的《谭献与晚清文坛》即将出版,谨以此序作为祝贺。
谭献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谭献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在文学批评领域建树更钜,在晚清文坛具有重要的影响。谭献擅长诗、词、古文、骈文创作,在词创作方面与庄棫合称“庄谭”,为常州词派的继承者。在文学批评领域,谭献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在词学、诗学、骈文批评理论、书法评点、戏曲评点等领域均有发明建树。《谭献与晚清文坛》一书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举凡谭献的生平、交游结社、著述文献、诗词文创作和批评理论均作了细致的述论,将谭献作为传统文人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对谭献在各个文学领域成就和特点的认识,也为深刻理解谭献词学思想背景颇有助益。
在词学批评史上,谭献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各种文体批评理论的会通上。《谭献与晚清文坛》指出:“谭献在词学批评中,多借鉴书论、诗论等理论来论词,融会贯通书学与词学、诗学与词学的关系,其词学批评呈现出援书论词、以诗赋论词的特点。”此乃精辟之论。《谭评词辩》中多有这种汇通例子:
如援书学论词:“逆入平出,亦平入逆出”。“是提肘书法”。“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又如援诗学论词:“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诗法。”“是学唐人句法章法。”
又如援赋学论词:“陈、隋小赋缩本,填词家不以唐人为止境也。”
又如援古文学论词:“以古文长篇法行之。”
以上诸例可以给研究者以启发:第一,谭献词被称为“学人之词”,由此可见端倪;第二,谭献为常州词派的嫡传,实践了张惠言所说的“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之”的思想。《谭献与晚清文坛》诸如此类的深入研讨不胜枚举,值得称道。
刘红红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经是大学老师,因而她的求知欲及对学习机会的珍视超过当时她的同窗们。在南开大学读博士学位的三年,给我印象最深是她的认真刻苦,甚至可以用“苦读”来形容。记得当年我给博士生上课,几乎每次上课前后,刘红红准会提前来到我的办公室,手捧各种文献资料和笔记本,将准备好的问题一一提出,一直与我讨论到上课铃响起;下课之后还会尾随我回到办公室继续提问讨论。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当时刘红红总是带着的似有歉意的微笑和思考时紧锁的眉头。
我曾亲聆先贤教诲:做学问不怕“事倍功半”,切忌试图“事半功倍”。所谓“事”,用功之谓也;“功”,成果之谓也。学术研究是学术积累的过程,优秀的学术成果一定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用功基础之上。学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反而,平日读书时的许多“无用功”,或许在日后会发挥奇效。我相信,刘红红的刻苦勤奋是她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为序。
孙克强
二零二二年五月于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