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谭献生平述略
谭献(1832—1901),初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仪,号涤生,因同于曾国藩之号,后改名献,字仲修,号复堂,晚年自号半厂居士,别号眉月(一作麋月)楼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谭献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史学、文学、书法、金石等诸多方面,可谓著作等身。但遗憾的是,其著述“已刊者十不逮一”[1]。文学方面,谭献工骈文,尤擅填词。著有《复堂类集》《复堂词话》等。谭献身处晚清道咸同光时期,亲身经历了晚清动荡不安的时代乱离。他曾自言:“第以五十以前,遭遇之困,鲜民之痛,不死于穷饿,不殁于贼,不溺于海,皆幸耳幸耳。”[2]他九岁时适逢鸦片战争战火燃起,成年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事件。现择要对谭献的生平经历描述如下。
一 自幼失怙 勤勉读书(1832—1855)
谭献出身于世代为儒但科名不振的寒素之家,“家世读书,七叶为儒,幼有奇童之目”[3]。十三岁应童子试,十五岁就宗文义塾读书,补弟子员。谭献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又体弱多病,母亲陈氏苦节抚育,极人世所不堪。谭献《复堂谕子书》有一处细节描写:“十六岁,乃为童子师,岁修脯不及三十缗,养汝祖母不足,赖针纫佐之。尝力疾寒夜操作,龟手流血。予啜泣于旁,汝祖母训予曰:‘汝父力学困场屋,年未四十,中道弃汝。但汝得成立,读书识道理,无忘今夕可也,徒悲何益?’”[4]谭献母亲靠做针线活儿维持一家生计,常常在寒冷的夜晚赶工缝衣,即使手皲裂流血,仍不中断缝衣。谭献心疼母亲,不禁落泪,而母亲劝慰,只要他能读书识理,受的苦都是值得的。从此以后谭献更加发奋读书。谭献所写的碑传中有很多对贤母节妇的讴歌之作,不能不说有其身世之感寓意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谭献开始学词的时间为咸丰三年(1853),是年二十二岁。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交代了自己的学词经历:
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然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馀在词……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5]
据此可知谭献学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2岁开始填词至30岁,即咸丰三年(1853)至咸丰十一年(1861)是谭献于词“未尝深观”的阶段。谭献初学词,主要学习浙西词派,以浙派代表人物郭麐为学习对象。“予初事倚声,颇以频伽名隽,乐于风咏,继而微窥柔厚之旨,乃觉频伽之薄。”[6]同时谭献早年还向尊奉浙西词派的同乡张景祁学习填词:“韵梅早饮香名,填词刻意姜、张,研声切律,吾党六七人奉为导师。”[7]这一阶段,谭氏遵循孟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阐明了词学批评应联系作者身世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原则。第二阶段,30岁至40岁(1861—1871)是谭献受常州词派影响,尊奉张惠言、周济词学思想的时期。这从《复堂谕子书》中亦可得到证实:“甲寅年馆山阴村舍,始填词,旋又弃去。后乃尊信张皋文、周保绪先生之言,锐意为之。”[8]此期谭献强化了比兴寄托的论词思想。第三阶段,40岁至50岁(1871—1881),谭献坚定了论词的“比兴柔厚之旨”。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强调“读者之用心”,重视读者的创造性。
二 游学京师 七载客闽(1856—1865)
《复堂日记》言:“予以咸丰六年客京师。”[9]又谭献《七友传》言:“小子二十五岁北游。”[10]由此可知,咸丰六年(1856),二十五岁的谭献入京师游学。谭献此次在京师的时间有三年。《道华堂诗续集叙》云:“咸丰丁巳(1857)、戊午(1858)间,献客京师,多接有道。时冯公官比部、桂林朱伯韩侍御、汉阳叶润臣侍读、马平王少鹤农曹、上元许海秋起居、瑞安孙琴西侍讲,经术文章,辇下称盛。”[11]在京师,谭献与前辈师长冯志沂、朱琦、叶名澧、王拯、许宗衡、孙衣言、蔡寿祺交往,又与朋辈友人尹耕云、李汝钧、杨传第、庄棫、吴怀珍等切磋。谭献曾言:“予之略通古今,有志于微言大义,皆此二年师友之所贶也。”[12]可见,谭献学问之精进与师友的交往密不可分。
咸丰九年(1859)秋,谭献应徐树铭之邀,赴福建学使幕。咸丰十年庚申(1860),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所属石镇吉残部攻陷福建汀州。适逢谭献与杨希闵被派往汀州看卷,谭献羁留汀州四十余日,“鄙人海客,与徐学使游,几死于汀州之寇”[13]。最终两人装作书商模样才得幸逃离汀州。直至第二年(1861)二月,始逃回福州,几同再生。谭献的友朋杨象济关心其安危,以为谭献丧命于汀州,“献客汀州,陷贼四十日,四方传为已死,君(杨象济)赋诗哀之,比来杭州,知予尚在,又赋一诗志喜”[14]。从咸丰九年(1859)至同治四年(1865),是谭献闽游七年时期。这期间除了于咸丰十年(1860)秋暂返浙江,游嘉善;咸丰十一年(1861)早春游上海外,谭献基本在福建福州寓居,“小子二十五岁北游,明年客闽,居六年归”[15]。他曾在福州游学使馆任职,后游厦门,其间结交谢章铤、戴望等人。
三 返乡中举 会试失利(1866—1874)
同治三年(1864),清军收复被太平军攻陷的杭州,谭献于同治四年(1865)“四月二十二日归杭州”[16]。受时任杭州太守的薛时雨鼓励,谭献再度参与乡试,然而不幸落第。同治五年(1866),杭州诂经精舍重建,浙江巡抚马新贻委任谭献为诂经精舍监院。同治六年(1867),马新贻奏开浙江书局,任命谭献为书局总校,同时担任校勘的还有黄以周、李慈铭、张鸣珂等三十六人。此时谭献又入浙江采访忠义局任文案,负责编纂《浙江忠义录》。同治六年(1867),三十六岁的谭献考中举人。“厕名乙科,在丁卯之岁,行年三十六矣。”[17]
谭献在《七友传》中言自己:“公车往来七八年。”[18]谭献一生有七年时间来往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同治七年(1868),谭献发舟北上京师参加会试。此次距初次入京刚好十年。《复堂谕子书一》云:“再入都门,耆旧零落略尽,惟见许海秋先生也。”[19]这一年,谭献科考不如意,下第南归,署秀水教谕,仍兼书局、采访局事。据《复堂日记》载,谭献于同治九年(1870)、同治十年(1871)、同治十三年(1874)多次进京参加会试,无奈屡屡败北,仕途极为坎坷,为实现其政治抱负,于同治十三年(1874)捐纳为县令。
四 廿载薄宦 为官清正(1875—1889)
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谭献以赀为官,赴官安庆。他先后担任安徽歙县、全椒、怀宁、合肥、宿松、含山(未莅职)县令,前后共计十四年。谭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期间,认真做事,切实为民。光绪八年壬午(1882),安徽怀宁遇到洪水灾害,时任怀宁县令的谭献以工代赈,治理水患。有“贤吏能员”之称。谭献的友朋王麟书有一首诗称赞谭献秉公办事。《岁暮怀人四首》其三云:“少岁才名倾万里,才过四十鬓如霜。皖中离我一千里,铁屑鞭丝听擅场。”[20]诗中“皖中”指安徽歙县。诗用“铁屑鞭丝”之典,《齐书·傅琰传》有:“以琰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来诣琰,琰不辨核,缚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诗以傅琰比附谭献,言其为官明察公正。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中旬,谭献檄补含山令。十月中旬,因“疾大甚,夜呕数升,苦如蘖。次日具牍请开缺,寄上大府”[21]。从此,谭献息影宦途。从同治七年戊辰(1868)谭献任秀水教谕至光绪十三年(1887)谭献辞官,其仕宦时间将近二十年。谭献甘于儒素,其弟子胡念修在《复堂文续跋》中称许谭献云:“先生自咸丰庚辛以后,历劫乱离,家无长物。薄宦廿年,廉泉湛然,而聚书独数万卷,世推善本。读书亦如之,丹铅寒暑不去手。著书称是,积几以数尺计,已刊者十不逮一。”[22]胡念修称许谭献为官清廉,并表明书籍是谭献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谭献藏书丰富,多为善本;读书勤勉,无论寒暑从不中断;著书丰赡,可谓著作等身。藏书—读书—著书构成谭献的主要活动轨迹。
五 讲学著述 奖掖后进(1890—1901)
谭献五十六岁时以疾辞官回乡,“药物自随,山林腾笑,挂冠遗履,于今五年”[23]。后因家境贫穷,光绪十六年(1890)谭献应往日座主张之洞之邀在湖北讲学,任经心书院山长。在担任书院院长期间,他能够会见老友,结交新朋,培育新才,同时还有闲暇从事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谭献在《复堂谕子书》中描述这段生活为“愉快过于人世荣遇”[24]。光绪二十三年(1897),谭献因病辞去经心书院院长之职,回乡隐逸,以诗书自娱,锐意著述,为东南文望所归。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谭献病逝于家中,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