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谭献研究之现状
谭献为晚清传承常州派词学理论的著名词学家,诗、词、文兼擅,文学造诣颇高。然而目前尚无研究谭献文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或专著,更无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其文学研究状况进行总结的文章。因此,为全面了解谭献研究的状况,笔者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分专题对谭献的文学研究进行述评。对谭献的文学评价始于晚清,可以说,从谭献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产生之日起,就有相关的评价。对谭献的文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晚清民国为研究的酝酿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为研究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研究的繁荣期。下面分别评述各期谭献文学研究的状况。
(一)晚清民国对谭献文学的研究
晚清民国对谭献文学的评述,除了时人为谭献诗词文所作之序跋外,还散见于诗话、词话、笔记史料之中。余楙《白岳庵诗话》、吴仰贤《小匏庵诗话》、陈栩《栩园诗话》、陆以湉《冷庐杂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等均含有对谭献诗词文评价的文字。此期谭献文学研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呈现出只言片语的印象式、感悟式的研究方式,缺乏系统性。尽管如此,这些片段式的观点往往一语中的,为后世研究谭献奠定了基础。
首先,谭献的生平著述情况在晚清民国的史料、方志等文献中有所记录。修撰于民国的《清史稿·文苑传》[2]卷四百八十六、夏寅官《谭献传》[3]、李楁《杭州府志》[4]卷一百四十六、周庆云《历代两浙词人小传》[5]等文献是后人了解谭献其人其作的基础资料。
其次,晚清民国对谭献词的认识,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晚清至民国以前。此期对谭献词作的评价表现有三:第一,谭献词具有古厚风貌,陈廷焯以“古厚”[6]评复堂词。第二,谭献小令成就高于慢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仲修小词绝精,长调稍逊。”[7]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云:“谭献词笔情逋峭,小令尤工。”[8]第三,谭献词作意内言外,有家国身世之感,属于常州词派。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云:“《复堂词》意内言外,有要眇之致。”[9]庄棫《复堂词序》曰:“家国身世之感,未能或释。触物有怀,盖风人之旨也。”[10]二是民国时期。此期对谭献词作的认识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否定态度,以胡云翼为代表。胡云翼认为谭献词作以“模拟”[11]为主,缺少个性和情感,只是表现了文字技巧,是清词没落的体现。另一种持肯定态度,以徐珂为代表,徐珂在《清代词学概论》中称谭献词“大雅遒逸,深美闳约,推本止庵之旨,发挥而光大之。”[12]徐珂肯定谭献词继承了常州词派周济作法而将比兴寄托的词学主张发扬光大。两种不同观点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旧两派词学的分歧。新旧两派的词学评价标准不同,以胡云翼为代表的新派词学推崇词的情感表现、审美功能,以徐珂为代表的旧派词学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及社会价值。谭献属于常州词派,讲求比兴寄托及词作的社会功能,这样与谭献属于同一阵营的旧派,对谭献词作评价较高,而与谭献所属旧派相左的新派,基本上对谭献词作评价不高。需要注意的是,新派的王国维对谭献词作评价较高,认为其词深婉,成就在王鹏运之上。晚清民国时期谭献词尚未有单行本,1937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陈乃乾编纂的十卷本《清名家词》,其中第十卷收录了《复堂词》。
再次,晚清民国对谭献词学的研究。《箧中词》成为此期关注的焦点。施蛰存云:“此书(《箧中词》)于辛亥革命前后三四十年间,曾风行一时,以为清词选本之精要者。”[13]1926年,徐珂《清词选集评》出版,该书大量引用其师谭献《箧中词》评语,足见徐珂对《箧中词》的推崇。民国对《箧中词》的评价肯定居多,如王易《词曲史》云:“《箧中词》六卷,旨隐辞微……去取甚谨。”[14]吴梅《词学通论》准确概括出《箧中词》的两大优点:“搜罗富有,议论正大。”[15]民国时期,也有论者指出《箧中词》的不足,大致包括如下四点:第一,漏选清初、清末词人。叶恭绰《致刘天行函》云:“然同、光间人,谭选固多遗漏……其清初名家传记,颇多遗珠。”[16]第二,编排不成体系。唐养之《整理清词之商榷》云:“其书续集以下,旋得旋钞,实无系统。”[17]第三,选源不够广泛,有些词作从选本而非词人别集选录。夏孙桐《〈广箧中词〉序》云:“复堂取材,半出选本,而于专集,所见未博。”[18]第四,选目有失当之处,有以人存词之嫌。舍我《天问庐词话》云:“谭仲修《箧中词》祖述皋文,惟选择稍滥,不及皋文之精刻。”[19]民国时期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箧中词》的认识。关于谭献的词学批评,此期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徐兴业《清代词学批评家述评》(1937)对谭献的评价。《清代词学批评家述评》是现代词学史上第一部词学批评史研究专著。徐兴业表明谭献的词论既宗常州派之郁厚雅正,又参之以浙派清空之旨。同时徐氏认为谭献的论词观点介乎陈廷焯“雅正说”和王国维“情感说”两者之间。
最后,晚清民国对谭献诗文及其理论的认识。第一,此期对谭献诗歌的认识延续的仍是古典文学时期之感悟式与片段式的理论特征。晚清民国对谭献诗歌的认识基本一致。大致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谭献古体、近体诗均有成就,“五古最佳”,[20]“古风逼真《选》体,近调尤长五律”[21]。其二,谭献诗歌追慕汉魏,近唐远宋。陈栩《栩园诗话》云:“《复堂诗》探源汉魏,沿及盛唐,而高浑朴实,直到古人,未尝肯落宋人一语。”[22]陆以湉《冷庐杂识》云:“诗不作唐以后诗。”[23]其三,谭献诗歌具有“婉笃深厚”[24]的艺术风貌,在清代杭州诗坛上不同于厉鹗、袁枚、龚自珍而自成一家。此外,此期诗选对谭献诗作有所收录,同治八年(1869)张应昌《诗铎》选谭献诗三首;宣统二年(1910)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收谭献诗歌十一首;陈衍《近代诗钞》(1923)收录谭献诗歌十四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1929)收录谭献诗歌十七首。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清民国对谭献诗歌的选录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体现了谭献诗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第二,此期对谭献骈文及骈文理论的评价。民国时期最早关注谭献骈文成就的是陈钟凡。1927年陈钟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批评史·骈散文评》中将谭献骈文划为魏晋派[25]。陈钟凡揭示出谭献继承李兆洛骈散合一的理论主张,并将这一理论推广。其后金秬香《骈文概论》也肯定了谭献对推广骈散不分理论的贡献:“夫骈散不分之说,自汪中、李兆洛等发之。其后谭献即以此体倡浙中,其风始盛。”[26]
(二)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的谭献文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为谭献研究的发展期。受政治环境影响,此期大陆谭献研究相对滞后,而港台地区的学者起步较早,港台地区成为谭献研究的中心。此期大陆地区主要以论著的形式对谭献文学予以提及。1963年张舜徽在《清人文集别录》一书中肯定了谭献的骈文成就:“晚清文士,大半中四六之毒颇深,俱未足称骈文高手。献独规仿六朝,取法乎上。极其所诣,固贤于李慈铭、樊增祥。以二家之文,四六格调太多,而献犹能免于斯累耳。”张氏概括谭献骈文“炼字宅句”,具有“吐辞摛藻”的特点。同时分析其骈文成就高的原因:“献既少精《选》理,于《骈体文钞》诵习尤熟。”[27]虽论述不多,却言简意赅,具有启发性。1977年钱仲联撰《近百年词坛点将录》,视谭献为词坛旧头领一员,将其比作“托塔天王晁盖”,并置于卷首。钱氏充分肯定了谭献的词学地位:“拓常州派堂庑而大之,彊村以前,久执词坛牛耳。”[28]对其词作则臧否兼有,指出谭献学古大于创新,其词作创新不足。1979年夏承焘在《词论八评》中评价谭献词论,既肯定其词论价值在于他能较为公允地评价浙、常二派的成就与不足,又指出谭献词论的弊病,一是其词论中多有附会费解之处;二是因主张“折中柔厚”,对慷慨雄奇的豪放派作品有所不满[29]。1975年叶恭绰《全清词钞》在香港出版,叶氏除了选谭献词作十七首之外,还谈及谭献对同时代和后代探研词学者的影响。
此期港台地区的谭献研究成果多于大陆,港台地区是此期谭献研究的重镇。1953年黄琴书发表的《谭献对词的见解》[30]一文是台湾最早关于谭献词论的单篇论文。1965年汪中在《清词金荃》一书中阐明谭献词包含“清空”元素,同时也指出其词存在“气失之横,意病其悴,微伤直致,无复深华”[31]的弊病。1966年江润勋在《词学评论史稿》[32]一书中论及谭献词学,其观点颇有影响。如认为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是“以意逆志”的方法,江氏的这一观点得到严迪昌的认同。严迪昌《清词史》也认为谭献此论是传统“以意逆志”法的深化,并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此外还有陈左高《谭献论词》收在197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艺林丛录》第九编中。1979年台湾大学林玫仪的博士学位论文《晚清词论研究》第四章论及谭献词学的研究。此期台湾也有对谭献骈文的评论,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在肯定谭献骈散合一为通达之论的同时,也指出其骈文创作的不足:“骈体则务圆熟,时入滑纤。”[33]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谭献文学研究
此期谭献文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局面。研究内容涉及谭献的生平考论、著作版本、词学思想、诗词创作、诗学思想等各个不同层面,研究之广度与深度均有较大的提升。此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如以往一般以专著之附属节之形态出现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单篇论文与学位论文。目前,有关谭献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十二篇:萧新玉《谭献词学研究》(高雄师范大学1992年硕士学位论文);杨棠秋《谭复堂及其文学》(东海大学1993年硕士学位论文);曾沛婷《谭献词学研究》(台湾私立东吴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顾淑娟《谭献词学文献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郭燕《谭献与〈箧中词〉研究》(中山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田靖《〈箧中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娜娜《〈复堂词录〉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王玉兰《谭献及其复堂词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任相梅《谭献年谱》(2007年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育《谭献研究——以〈复堂日记〉为中心》(北京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胡健《谭献诗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王诗雨《谭献词学观研究》(华侨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涉及对谭献词作、词学、诗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萧新玉的《谭献词学研究》(1992)为第一篇有关谭献词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私立东海大学杨棠秋的《谭复堂及其文学》(1993)为第一篇探析谭献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此期研究成果较多,下面分类对此期研究情况予以述评。
1.生平考论
《中国近代学人像传》把谭献列入近代学人之列,简要评述其学术成就。《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谭献评传》[34]阐明谭献的学术思想以今文经学为主,并评述了谭献的文学成就,对其词论及词作给予充分肯定。朱德慈《近代词人行年考》第八篇《谭献词学活动征考》考述了谭献的家世生平、出处行迹、文学交游与词作系年。高拜石《贤吏能员经学家——仁和才人谭复堂佚事》[35]以白话文形式描述了谭献的生平履历,较为通俗易懂。罗仲鼎《清末杭州文化名人谭献》[36]一文介绍了谭献的生平思想及学术成就,肯定了谭献词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任相梅的硕士学位论文《谭献年谱》(2007)是目前可见的有关谭献生平较为翔实的资料。
2.文献辑佚与著作版本研究
版本学方面,1997年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的《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见存书目》一书由“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该书对谭献词的版本情况作了详细说明。2000年李灵年、杨忠编纂的《清人别集总目》及2001年柯愈春撰著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谭献著述的刊刻及收藏情况。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黄曙辉点校的《清代名家词选刊·复堂词》,这使得单行本《复堂词》得以面世。对于谭献的文献整理,罗仲鼎先生用力尤勤。罗先生1996年校点《箧中词》,并将其更名为《清词一千首》以便于流传。罗先生2012年整理汇编谭献诗文词,定名为《谭献集》;2016年整理《复堂词录》,这两本书均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范旭仑、牟晓朋整理出版《复堂日记》全本十一卷,包括八卷本《日记》(光绪十三年《半厂丛书》本),徐彦宽据八卷本删汰的原稿整理的两卷《补录》及一卷《续录》。另外,徐珂所辑《复堂词话》并不完备,《复堂词话》第二十九至七十六则论词条目出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没有录入《复堂日记》补录及续录的论词条目。基于此,谭新红《重辑复堂词话》重新辑录补正之,该书被葛渭君收入《词话丛编补编》中。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钱基博整理编纂的《复堂师友手札菁华》。2012年孙克强等编著的《清人词话》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编排体例与众不同,按人物编排,汇集清人及后人对该词人的褒贬评语,极具学术史价值。其中的“谭献”条收录了清代至近代有关谭献词的评论并注明出处。同时此书还收录谭献对清代词人的评语,故此书既可了解他人对谭献词的评论也可认识谭献对清人词的评价,一书而具两种功能。总之,上述著作的整理出版为学界研究谭献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也有单篇论文涉及谭献作品的辑佚,谷曙光《梨园花谱〈群芳小集〉、〈群英续集〉作者考略——兼谈〈谭献集〉外佚作补辑》[37]介绍了数首《谭献集》之外的散佚诗词。王风丽据上海图书馆所藏《谭献友朋尺牍》一书整理出《冯煦致谭献手札十一通》[38]未刊手迹,这些手札内容涉及《箧中词》的编选、校刻情况,具有一定的词学文献价值。方智范《谭献〈复堂日记〉的词学文献价值》[39]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彰显了全本《复堂日记》的词学文献学价值。
3.词作及词学研究
学界对谭献词论的关注远大于对其词作的研究,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严迪昌《清词史》、莫立民《近代词史》等著作都有对谭献词论、词作的评价。这些著作肯定了谭献在推衍常州派词学中的作用。如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视谭献为清末常州词派的代表词人,指出谭献的词论以词近“变雅”说与“柔厚”说为基石。学界对其词作的认识不尽一致,一种认为谭献词作内容狭窄,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认为谭献词“虽有寄托,仍所寄不深,所托不远。”[40]另一种认为谭献词作有现实内容。严迪昌《清词史》认为谭献词作能较为真切地抒写一定的现实感受。与文学史、词史的宏观描述不同,朱德慈《常州词派通论》、王纱纱《常州词派创作研究》等对谭献的词作分析更加细化。朱德慈客观公允地评价了谭献词,他认为复堂词作寄寓了家国身世之感及其人品风骨等内容。复堂词的不足是个性削弱,有类型化特点。谭献的小令长于抒发性灵,长调擅于寄托深婉。王纱纱在《常州词派创作研究》[41]一书中按不同类别分析了谭献词的艺术特点。赵伯陶《张惠言暨常州派词传》[42]对谭献部分词作有所鉴赏。此外,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萧新玉硕士学位论文《谭献词学研究》(1992)、台湾私立东吴大学曾沛婷硕士学位论文《谭献词学研究》(2013)对谭献词作的内涵及艺术风格有所论及。基于学界对谭献词学的关注较多,下面从五个方面分述此期谭献词学研究情况。
(1)谭献对常州词派的继承与发展
学界对谭献于常州词派的词学贡献关注较多,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等论著都有所论及。黄霖概而言之,认为谭献词论对常州词派的继承及发展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要求词作反映时代剧变,表达作者忧思;其二,提倡柔厚之旨、虚浑之境;其三,论词为乐府之余,把词与古乐相联系,提高词体地位。[43]朱惠国析而论之,认为“比兴柔厚”说体现了谭献对常州词派理论的继承,“读者本位”说体现了谭献对常州词派理论的发展。[44]以“常州词派”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中,或从时间空间的概念对谭献定位,如陈慷玲《清代世变与常州词派之发展》认为谭献是“跨越常派初始为地域籍贯性质群体的界定概念,转而成为在理念上、精神上跟进与推崇常派的继承者”[45]。或从词派发展脉络和词论传承演变对谭献进行定位,如朱德慈《常州词派通论》将常派的发展脉络分作“发轫、拓展、光大”三个时期,并将谭献列于拓展期。有关谭献对常州词派继承与发展的论文有多篇,以陈水云《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为代表。陈氏认为,谭献对常州词派的贡献有三:一是“比兴柔厚”说对“意内言外”说的发展;二是通过编选《复堂词录》完成了常州词派对于唐宋词史的建构;三是通过《箧中词》建构了常州词派的统系。[46]
(2)关于词学理论范畴的研究
学界对谭献词学上的“柔厚说”从多角度予以界说,对其分析可谓深入。有分析“柔厚”内涵的,认为“柔厚”包含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两方面的含义。邱世友《词论史论稿》:“‘柔厚’包括情意的忠厚和艺术表现的含蓄蕴藉。”[47]孙克强《清代词学》:“谭献的折衷柔厚即中庸、雅正的思想主旨和温柔敦厚表现形式及效果的结合。”[48]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将“柔厚”的所指具体化:“所谓‘柔’,就是要运用深微婉约,委曲以致其情的手法,去表现优美、软美的形象和意境。”[49]所谓“厚”包含意蕴深厚和语言庄雅、敦厚。有分析“柔厚”外延的,方智范《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认为“折中柔厚”关涉词的艺术鉴赏理论,包括“潜气内转”“返虚入浑”“一波三折”三方面的内容。章楚藩《评谭献的词论》认为谭献所谓“比兴柔厚”实包含艺术手法、艺术境界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还有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柔厚”的,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认为:“‘柔厚之旨’是谭献在同光时期新的历史语境下,对词之内蕴所追求的理想目标。”[50]杨柏岭也认为“折中柔厚”实质上是“柔厚衷于诗教”之意,是“‘同光新政’时期儒学复归的一个反映”[51]。还有将谭献“柔厚”与陈廷焯“温厚”相比较的,如孙维城《论陈廷焯的“本原”与“沉郁温厚”——兼与况周颐重大说、谭献柔厚说比较》[52]一文认为陈廷焯“温厚”说来源于谭献“柔厚”说,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重视情感的深厚,但“温厚”说的诗教色彩更浓,“柔厚”说则符合词体特性。
(3)比兴寄托与读者接受理论
关于谭献的比兴寄托与读者接受理论,陈水云、李剑亮等人有专文论述之。针对谭献“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引发的讨论,出现了肯定派、否定派、折中派三种观点。其一,肯定派。以邬国平《常州词派关于词与读者接受的思考》[53]、沙先一《作者之心与读者之意——关于常州派词学解释学的研究札记》[54]为代表。邬文认为,谭献自觉区分了作者之心与读者之意,这样读者评赏作品时,不必拘泥于作品本事及作者创作意图,从而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阐发空间。沙文认为谭献关于作者之心与读者之意的论述,丰富了古代文学接受批评的相关理论,影响了词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其二,否定派。吴世昌在《词林新话》一书中认为谭献此说导致随意解读,不符合作者之意。其三,折中派。王超、曹顺庆《常州词派与文学接受理论的嬗变与承传》[55]一文认为谭献所说的文学接受不是主观的随意猜测,也要考虑创作语境,文本事实。
(4)词选研究
谭献编有两部词选,一部是《复堂词录》,为选录唐五代至明代的通代词选;另一部是《箧中词》,系专录有清一代的断代词选。目前学界多集中于研究《箧中词》,对《复堂词录》的关注还有待深入。
首先,对《箧中词》的研究。以《箧中词》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四篇[56]。罗仲鼎《谭献及其〈箧中词〉》[57]一文是最早对《箧中词》作专门探讨的单篇论文,该文认为谭献以词论家及词作家的双重身份编选的《箧中词》,对于晚清词坛所产生的影响极大。李睿《清代词选研究》[58]一书有专节论及《箧中词》,视其为具有总结意义的清人选清词。对《箧中词》研究的论文,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箧中词》放在常州词派词选发展进程中考察。如李睿《论常州派选词之演变》[59]一文采用纵向分析法,将《箧中词》置于常州派词选演变历程中加以考量,揭示《箧中词》词选机制的不断完善。二是从《箧中词》入手,揭示其选词思想、词史意义等。赵晓辉《从选本看谭献对常州词派词统之接受推衍》[60]一文认为,《复堂词录》选唐宋词有承继张惠言及周济词选意旨,而《箧中词》选清词则宗法发扬常派之词统。林友良《谭献〈箧中词〉浅探》[61]论述了《箧中词》的选词动机、选录原则、评点内涵等,表明《箧中词》是谭献论词主张的具体实践。沙先一《选本批评与清代词史之建构——论谭献〈箧中词〉的选词学意义》[62]从选词学角度论述了《箧中词》在清代词学建构中的意义,认为《箧中词》以推衍常派词学为编选目的,其词史建构对于民国词学的词史观影响深远。
其次,对《复堂词录》的研究。与《箧中词》相比,学界对《复堂词录》的关注不多。据笔者寓目所见,专门探讨《复堂词录》的论文有两篇。一为单篇论文,沙先一《谭献〈复堂词录〉选词学价值论略》[63]从选词学视角分析《复堂词录》既体现常州词派词学观点,又不为宗派观念所限,客观呈现词史面貌的编纂特点。一为安徽大学王娜娜的硕士学位论文《〈复堂词录〉研究》(2014),该文论述了《复堂词录》选家、选词情况,指出了《复堂词录》对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分析学界对《复堂词录》关注不多的原因是,《复堂词录》长期以来仅以稿本存世,未能刊刻发行,因而其对当世及后世词学的影响,与《箧中词》不可同日而语。2016年罗仲鼎整理的《复堂词录》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为学界从事相关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复堂词录》的研究中。
(5)正变观及其他
学界对谭献正变观阐发的论文,以孙克强《清代词学正变论》[64]一文为代表。孙文认为谭献正变观以合乎“折中柔厚”为标准,其正变论上承张惠言的正声说,以体现儒家的风雅诗教为“正”的标准,是最能体现常州词派特点的正变论。此文所言甚中肯綮,是为知言之论。侯雅文《论晚清常州词派对“清词史”的“解释取向”及其在常派发展上的意义》[65]则提出关于谭献正变观的又一说法,谭献以“词人之词”为正,其他“学人之词”“才人之词”或不良的词风则被列为“旁”“变”。其正变观以正变论优劣,以“正”标举理想词体,以“旁”“变”来评判偏离正体的词体。傅宇斌《论谭献词学“正变”观及其对常州词派的推进》[66]一文视表现手法疏越、显豁之词为“正声”之词,视表现手法含蓄、婉丽之词为“变声”之词。
对谭献词论的剖析,除上述几方面之外,还有从词史、谭献词学与经学的关系等角度阐发的论文。莫崇毅《劫后花开寂寞红——论道咸时期的“词史”写作》[67]认为以谭献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理论家,首先对道咸时期“词史”写作成果展开整理与批评,推扬了其中部分“比兴寄托”的词作。陈桂清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词学与经学关系研究》[68]以专节分析谭献词学与经学的关系。傅宇斌《谭献词论与现代词学之发端》[69]分析了谭献词学的现代性因素及成因。学界普遍认为,谭献词学是由浙派转入常派。刘深《谭献与浙西词派》[70]一文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谭献融通浙派、常派,构建新的词学典范与宋词并峙。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谭献词学的研究。
4.谭献诗文创作及理论研究
(1)谭献诗歌及诗学研究
钱仲联对谭献诗给予较多关注,其《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梦苕庵诗话》《清诗纪事》《近代诗钞》等书中对谭献诗均有评价,既肯定其成就,又指出其诗缺乏创新。钱仲联《三百年来浙江的古典诗歌》一文认为:“其(谭献)诗作从明代前后七子入手,同时参取了王士禛的神韵。”“(谭献)论诗力主汉魏唐音,肯定明代前后七子。”[71]该文还提到谭献对章炳麟诗文的影响。《梦苕庵诗话》评谭献诗作“高亮华美”[72],但缺少真味。钱氏认为谭献七绝诗成就较高,其原因在于谭献擅长小令,而七绝诗与小令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故谭献七绝诗也具有一唱三叹、含蓄隽永的特点。《清诗纪事》第十七卷(同治朝卷)钱仲联选录谭献诗作10首,同时汇集了各家对谭献诗歌成就之评价。《近代诗钞》钱氏收录谭献诗作66首,此书为目前选录谭献诗歌数量最多的诗集。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谭献誉为“地进星出洞蛟童威”,并对其诗歌成就作出评价:“诗宗八代、三唐,尤推重明七子……缺乏创新之处。”[73]此外,袁行云编撰的《清人诗集叙录》一书简要介绍了谭献的生平行迹、文学交游、著作流传情况。他称谭献:“诗出于汉、魏,不作唐以后语,无窳陋之习,然亦无新警可言。核其生平,以词学最佳,诗特逊差之耳。”[74]其评价客观公允。胡健《谭献诗歌的忧生念乱意识探析》[75]是目前可见第一篇有关谭献诗歌的单篇论文。该文探讨了谭献诗歌中的忧生念乱意识,具体表现在身世之感、民生之叹和国家之忧,这种意识融入了其诗学观念中,从而丰富了其诗论。
关于谭献的诗学思想,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76]认为光宣诗坛宗唐的诗风,承接了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学主张。谭献的诗学主张在光宣诗坛中属于唐诗派。谭献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推崇实为宗唐诗学观的体现。郭前孔《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研究》[77]把谭献列为光宣民初浙江宗唐诗人,认为谭献诗学观体现在如下三点:一是传承诗教传统,提倡柔厚之旨,强调诗与时代盛衰之关系。二是强调诗歌的比兴寄托,反对诗歌中有理事成分,推崇虚浑的诗境。三是宗唐抑宋。朱泽宝《论谭献的诗学思想——以〈谭献日记〉为中心》[78]以《谭献日记》为主,说明谭献编纂的《历朝诗录》体现了其诗学思想的不断修正。在对明代诗歌的评价中,集中展现了谭献提倡风雅的诗学宗尚。云南师范大学胡健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谭献诗学研究》是近年关于谭献诗学的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体现了对谭献诗学思想的关注。
(2)谭献骈文及骈文批评理论研究
与民国时期陈钟凡将谭献归为“魏晋派”的说法不同,张仁青、莫道才把谭献的骈文归为“六朝派”。尽管“魏晋派”与“六朝派”名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都主张骈散合一。张仁青在《中国骈文发展史》中把谭献归为晚清“六朝派”的代表,其特点是:“蓄意打通骈散之藩篱,恢复骈散合一之汉魏六朝体制。”[79]莫道才《骈文通论》也将谭献归为“六朝派”,认为“六朝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一派,并概括“六朝派”骈文的艺术特点:“气韵遒古,渊雅醇茂,文辞清新,少用典事,力图表现出自然流畅的美学情趣。”[80]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散文集3》选谭献文章《衢言》《石城薛庐记》《临安怀古赋》《定香亭赋》《登城赋》五篇。认为谭献骈文规仿六朝,文辞隽秀,多怀古伤今之作。其散体文畅达易读。关于谭献骈文成就高的原因,杨旭辉《清代骈文史》承袭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之说,同时又有所补充:“观其《复堂日记》,几乎每日必研前贤骈文,尤嗜孔广森之作。故其《复堂类稿》中所作骈文诸作,吐辞摛藻,不同俗响。”[81]张伯存《复堂和知堂》[82]一文梳理了周树人、周作人兄弟的师承及渊源,将其文学思想追溯到同乡谭献,谭献对六朝散文的推崇,通过章太炎进而影响周氏兄弟,该文可视为谭献对后世影响的一篇力作。
关于谭献的骈文批评理论,学界关注甚少。曹虹《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83]分析了谭献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认为谭献把“不拘骈散”与挽救人心相联系,体现了文学上的更新乃思想文化形态更新的一个环节。其不拘骈散论对于古典散文向近代的过渡,有精神“先驱”的意义。谭献骈文批评理论的文献形态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李兆洛《骈体文钞》的评点;二是《复堂日记》中的相关条目。前者为谭献对隋朝以前骈文的评点;后者多涉及谭献对清人编选的骈文选本及清代骈文别集的评价。吕双伟在《清代骈文理论研究》[84]一书中,从《复堂日记》中的相关资料出发,针对谭献评点清代骈文,分析了谭献的骈文批评理论。据笔者寓目所及,学界目前尚未从谭献评点《骈体文钞》入手来考察其骈文理论。谭献不仅推崇《骈体文钞》,曾数次加以评点,而且还用“骈散合一”的观点去指导创作。因而,挖掘谭献评点《骈体文钞》的理论价值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谭献的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有二。第一,谭献词学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柔厚说”、词选研究及谭献于常州词派的突出成就等方面。第二,《谭献集》《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复堂词录》等有关谭献文献整理的著作陆续出版,为研究谭献提供了方便。然而,目前学界对谭献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其一,对谭献诗文成就及文学思想认识不足。其二,缺乏对谭献词学文献的整体观照。学界对谭献的词学研究关注点不够广泛,集中于对其词选的研究,对谭献的词籍序跋、词籍评点等词学文献关注甚少。对谭献的词作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三,谭献是晚清重要的骈文理论家,学界对谭献骈文批评理论的研究较少。其四,目前尚未对谭献与晚清文坛这一论题作全面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