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诗歌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中后期诗坛上一位虽非主流但却不可忽视的诗人——郭祥正以及他的诗歌。作为与苏轼、黄庭坚等诗文大家同时代的诗人,郭祥正留下的作品超过1400篇,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从流传时间来看,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郭祥正和他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诗人梅尧臣以“李白后身”之语大力褒扬,也未能使其引起人们更多关注,他的名字甚至不见于后世的文学史,历代诗学批评中也仅有为数不多的点评,真正深入研究其诗文作品的人并不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千年尘封开始被打破,学界将目光逐渐转移到这位诗人身上,从文献学、文学、文艺学等不同视角展开了研究工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其人其作研究的深广程度,远远不及对和他同时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的研究。因此,本书选择郭祥正及其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其人其作之价值。在漫漫千年时光中,诗人默默无闻,而他的《青山集》为何却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诗人创作风格是怎样的?“李白后身”的赞誉给诗人及其创作活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诗人身上是不是仅仅有“李白”的影子呢?他的作品和李白的作品是否风格完全一致呢?郭祥正身上有太多的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开。

一 20世纪以来海内外郭祥正研究述评

进入20世纪以来,郭祥正这位被深埋于故纸堆的诗人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海内外出现了一些研究性论文及研究专著。

(一)文献学方面

1.郭祥正生平、仕宦、交游考辨

孔凡礼先生校注的《郭祥正集》[1] 附有比较详尽的郭祥正事迹编年,孔先生对诗人生平经历做了大量考证工作,为后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台湾地区学者林宜陵的《采石月下闻谪仙——宋代诗人郭功甫》[2] 一书对郭祥正之家族、仕宦、性格、交游等考辨工作是在前书考证基础之上进行的,对其中一些错漏之处予以辨析,并详细考察了郭祥正同袁陟、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陈轩五人的交往唱和情况。毛建军的硕士学位论文《郭祥正交游考述》[3] 将郭祥正身份分解为四种情况,分别从浪士、诗人、隐士、居士的角度考察了他与王安石、苏轼、李之仪、梅尧臣、袁陟、郑獬、耿天骘、留定、刘谊、潘兴嗣、伊居哲、守端、法真、了元、修颙、宝觉、讷禅师、李常、陈轩、蒋之奇、贾易等诗人的交往过程,并且将其中一部分唱和诗进行编年。赵济凯的硕士学位论文从生平、交游、思想等方面考察郭祥正,并对《青山集》的版本进行考证。[4] 陈冬根《“李白后身”郭祥正研究》一书也对其生平进行了考证。[5]

对郭祥正本人的研究还散见于一些单篇论文。房日晰《追宗李白的诗人郭祥正》一文将贺知章提携李白的故事与梅尧臣赞赏郭祥正的事迹进行比对,由此得出郭祥正与李白的相似性,进而推论郭祥正诗歌创作的动力来自“李白后身”之美誉,文章还分析了郭祥正与王安石的曲折相交过程,认为王安石对他的态度是赞赏居多,而并非《宋史》等书中所言,以之为“小人”。[6]赵子文《苏轼当涂行踪交游考》提到苏轼与郭祥正在当涂的交往经过。[7]韩酉山《苏轼与皖籍文人的交游》记录了从元丰元年(1078)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与郭祥正相知相交的过程。[8]汤华泉《李之仪晚年四事新考》一文考察了李之仪、郭祥正二人交恶的经过,他指出李、郭二人由互相倾慕到交恶,是因为文人相轻以及郭祥正对后辈诗人不能提携指点。[9]孔凡礼《郭祥正与舒州》一文详述郭祥正在舒州的宦游生活及他和当地文人、禅师的交往唱和过程。[10]他的另一篇论文——《郭祥正与王安石》则全面考察了王安石与郭祥正的交往情况,并比较精确地推论郭祥正的生年、仕宦经历。[11]郗丙亮《论郭祥正“家便差遣”的深层原因》[12]从郭祥正参与熙宁五年(1072)经制梅山事的过程入手,重新探讨其罢官原因,作者认为郭祥正的这次罢官不仅仅是由于私人恩怨,实际上是因为他被当成决策者失误的替罪羊,成为新旧党争下的牺牲品。曾明等探讨了郭祥正生年、进士及第时间、家世以及他在汀州、漳南、端州的仕宦经历。[13]郭江超指出郭祥正担任的职务是秘书省校书郎,而非秘阁校理。[14]郗丙亮、邢春江分别考察了郑獬、刘挚与郭祥正的交往情况。[15]

2.郭祥正诗文收集整理考辨

《全宋诗·郭祥正卷》收录郭祥正诗歌作品1467首。[16]《全宋文》收录其文章九篇。[17]孔凡礼《郭祥正集》收录整理郭祥正诗1438首,文章九篇。此外,在各种辑佚《全宋诗》的文章中也有郭祥正诗歌和文章补辑。陈永正《从广东方志及地方文献中新发现的 <全宋诗> 辑佚83首》补七首。[18]他的《明嘉靖本 <广东通志> 中的宋人佚诗》补两首。[19]毛建军辑佚九则(包括残句),并纠正重出诗一则,重出文两篇(实为诗),失收文四篇。[20]韩震军补辑一首,并且进行了编年。[21]汤华泉在2004—2006年发表系列文章,从地方文献中辑佚出九首。[22]学者对郭祥正诗文的辑佚工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虽有重出,但是功不可没。房日晰于1997—1998年在《江海学刊》上陆续发表了《读 <全宋诗> 札记》数篇,其中第八(1997年第6期)、第十一(1998年第3期)、第十二(1998年第3期)、第十三(1998年第3期)篇中均有涉及郭祥正诗歌的考证。他还撰写了《<宋百家诗存>正误》[23]一文,对曹庭栋《宋百家诗存》中所辑录《青山集》中《送李嘉甫朝散还台》《天柱阁》《君仪惠莆田陈紫荔干即蔡君谟谓之老杨妃者》三首诗歌进行了考辨。李才栋《关于郭祥正与其所作 <白鹿洞书堂记> 的补白》[24]是对郭祥正文章的考证。

3.《青山集》版本问题研究

目前,对《青山集》版本问题的考辨最为详细的是林宜陵和陈冬根。林宜陵分别考证了六卷本、十卷又六卷本、三十卷本、三十四卷本、三十五卷本、三十七卷本的源流、存佚、异同,并且颇为细致地把各个版本所录诗之卷次分列出来,以表格的形式对照比较,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版本研究成果。陈冬根对郭祥正作品存世版本进行了研究。毛建军对《青山集》续集属于孔平仲进行了辨析。[25]齐亮亮列举了从宋代刻本直到20世纪今人整理本,梳理了各个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26]罗凌分析探讨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仅著录《青山集》而没有著录《青山续集》的原因,并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青山续集·提要》进行了对比论述,反映出编纂者对两书的不同态度。[27]

(二)文艺研究方面

随着郭祥正研究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学者们在郭祥正诗学理论研究中也投入了较多精力。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分类/分期比较研究

对诗歌进行分类或者分期研究是诗歌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上文提到的林宜陵一书,便是以郭祥正生平五个阶段为经,将能够明确系年的诗歌分别置于五个阶段中进行分析考察,把诗人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对诗歌进行分析解读。

相对于较难的分期研究,对郭祥正诗歌进行分类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包括地域划分、题材划分、体裁划分等不同分类研究。孔凡礼《郭祥正与舒州》一文就是一种按地域划分的研究,文章除了考证郭祥正在舒州地区的行踪和与当地文士交往过程以外,还关注了其人在舒州时期的诗歌创作。潇潇《郭祥正、彭汝砺合肥诗歌创作比较及文化意义》[28]一文将郭祥正、彭汝砺两位诗人在合肥时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对比研究。潇潇的硕士学位论文《郭祥正山水景观题咏诗研究》[29]既是按地域划分,也是按题材划分的研究,着重探讨郭祥正创作的山水景观诗,论文在整理总结其诗歌中涉及的景点分布基础上,对这些诗进行了编年,同时对郭祥正的唱酬活动加以考索,总结其活动规律,进而讨论其诗作的艺术及文化价值,最后从宋朝政治经济、科举与职官制度以及地域文化环境分析作者创作的审美心态。还有一些地域研究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专属文学领域,而是其他研究过程中的附加成果。马明达《广州伊斯兰古迹二题》[30]介绍了郭祥正在广州期间的一首五言诗。李竹深《宋代漳州的一次水患》提到诗人郭祥正作为州牧记录的一次自然灾害。[31]卢晓辉《宋代游仙诗研究》[32]一文第六章分析探讨了郭祥正的游仙诗创作,作者以为他的游仙诗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是能够汲取前代游仙诗中有价值的成分,具有宋诗哲理性、思辨性强的特点。刘培《徘徊在入仕与归隐之间——论郭祥正的骚体创作》[33]是从体裁角度进行的研究,以郭祥正的骚体诗创作为研究对象,得出诗人身上兼具入世与归隐两种不同思想倾向的结论,而这两种不同倾向使诗人的创作兼有雄豪和隽永两种不同风格。邹琳璠《郭祥正 <拟挽歌> 之解读》[34]指出《拟挽歌》五首是郭祥正对道家思想的深刻体悟以及对陶渊明价值观的深刻认同。朱朝红的论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了郭祥正创作的十九首游仙诗。[35]

2.诗歌创作艺术研究

学界对郭祥正诗歌创作艺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李白后身”这一评论的争鸣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上。

梅尧臣给予郭祥正“李白后身”的赞誉,然而作为李白继承者的郭祥正却渐渐湮没于悠悠岁月,难道梅尧臣是言过其实了吗?孔凡礼在《青山集》序言中推测分析了郭祥正被后人误解的原因在于他过早失去了德高望重的诗坛老前辈,如梅尧臣的提携,本人又有些恃才自傲,漠视同时代以及后辈诗人,因此被人所诟病,导致其诗也渐渐不被重视。莫砺锋先生指出,郭祥正之所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失去色彩,原因不仅仅是孔凡礼先生指出的“因过早失去梅尧臣之提携以及本人有自傲心理”,而是他学习李白不成功,自身创作能力有限,无法跻身一流作家行列,并且其创作也与当时诗坛主流不相符。[36]殷春梅《李白对郭祥正诗歌创作的影响》[37]从选题、诗韵、遣词等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方面讨论李白对郭祥正诗歌的影响。内山精也在《“李白后身”郭祥正及其“和李诗”》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更为新颖,他认为郭祥正虽然欣然接受“李白后身”的赞誉,并且也处处以“李白后身”自居自傲,创作了44首和李诗,然而,他是“被强迫地进行和李诗创作”,他更多的是身为“李白后身”之不幸,“要在他拥有的社交机会里扮演作为‘李白后身’的脚色,才让自己选择了次韵李白诗这一行为”,“支持其创作的是他自发性的请求与自发性的创作欲望难以区分地混在一起的复合性动机”[38]。陈敬介认为宋人普遍接受了梅尧臣对郭祥正“李白后身”的评价,而郭祥正之所以以“李白后身”自居,除了梅尧臣的赞誉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本身对李白的自我认同:郭祥正性格耿直孤介,一生坎坷,与李白身世经历相似,因而产生共鸣,自觉学习李白风格进行创作。[39]陈军《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40]一文从生活方式及创作思维方式、诗歌内容与形式、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探讨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刘传文、王友胜的《又如李白才清新,无数篇章思不群——李白与郭祥正诗歌风格比较探微》[41]分别从“豪迈奔放”和“清新自然”两个方面比较李郭二人诗歌风格。赵婷婷《诗歌对话的可能性——试论宋代诗人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42]一文从文艺学维度讨论郭祥正诗歌创作在不同时期对李白的接受情况,研究多层次诗歌对话的可能性。陈冬根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不仅分析了郭祥正对李白的学习,并且还注意到他对杜甫、韩愈、白居易和杜牧的学习和继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创作思想。这一研究工作给后人全面了解郭祥正的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林宜陵对郭祥正诗歌内容及艺术技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作者将郭祥正现存的1400多首诗分为八个方面内容,即个人感怀、咏物寄怀、应酬交游、描写风景、反映民生、闲适、哀挽、佛道,认为其诗歌具有铺陈壮阔、以史入诗、充斥神话与地方色彩的特色,锻字炼句、连句谋篇都很有特色。卢云姝同样对郭祥正诗歌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43]谭滔硕士学位论文针对郭祥正诗歌中的酒意象进行细部研究,并且分析了郭祥正诗歌在艺术技巧上存在的一些失误。[44]张志勇的《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谈郭祥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45]和李金善的《胸中策画烂星斗,笔写纸上虬龙奔——谈郭祥正诗歌中的人文意象》[46]分别对郭诗中常见的自然意象(风、月、雪、松、草、竹、梅、鲸等)和人文意象(笔、墨、纸、砚、酒、棋、琴、茶等)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郭祥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重在“遗貌取神”,重在其象征意义;而人文意象则是“以象写意”的,其功能在于隐喻和抒写诗人个人志趣。

3.诗歌思想研究

学界对郭祥正诗歌思想的研究关注点集中在郭祥正诗歌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和文艺评论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郭祥正诗歌哲学思想的研究。刘中文提出郭祥正的价值观主要来自老、庄,学取陶渊明,同时否定以屈原为代表的儒家价值观。[47]张慧娟指出郭祥正虚心向禅,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禅宗禅意、禅理、禅语。[48]卢晓辉提出道教对郭祥正的影响在他生平前后时期是有所差别的,并且道教信仰对郭的吸引力不大,其创作中出现的道教因素纯属一种诗歌创作目的。[49]刘中文则认为“道家哲学与佛禅的双向驱动,使他(郭祥正)不断地畅想归去来、呼唤桃花源”[50],陶渊明创造的桃源世界成为郭祥正的精神驻地。

其次是对郭祥正文艺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郭祥正诗歌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研究上。郭祥正不仅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张福勋等的《“我亦谈诗子深许”——郭祥正诗论发微》[51]是一篇全面探讨郭祥正诗歌理论的文章,作者分析研究了郭祥正诗作中与诗歌创作及文学鉴赏相关的诗句,认为他的诗歌理论涉及诗学、诗法、诗体、诗韵等诸多方面,对宋代诗歌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性意义。刘中文《<宋诗话全编·郭祥正诗话>补遗》[52]补充了《郭祥正诗话》中未收集的诗话,分析讨论郭祥正诗话中所阐释的诗歌理论及文艺思想。张福勋对郭祥正画论进行研究,分别从画与世、画与物、画与境、画与心、画与意、画与品、画与诗、画与法等八个角度讨论郭祥正对书画艺术批评史的重大贡献。[53]

(三)其他研究

张志勇《北宋诗人郭祥正研究述评》[54]比较全面地总结评述了20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郭祥正研究成果,但是对海外研究成果涉及较少,仅提到了日本学者的一篇版本考证论文。朱少山将研究视角放在了清代对郭祥正诗歌的接受上,分析了一些诗歌选本。[55]

学术界对郭祥正及其创作的研究工作可谓全面开花,处处结果。研究范围广,文献学、文学、文艺学、艺术学、思想史等均有涉猎,其中文献学成就突出,孔凡礼、林宜陵两位先生功不可没;诗歌研究成果较多,特别是分类研究,潇潇、卢晓辉、谭滔、赵济凯等人的硕士学位论文颇具新意;文学批评研究初露曙光,张福勋、刘中文两位的文章开拓了郭祥正诗歌研究新领域;思想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研究缺憾

目前学术界对郭祥正已有的研究工作尚存在一些缺憾,比如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作品解读过于简单,对诗人个人经历与其诗歌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较少,无法全面清晰地反映出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文学创作的特色。再有,受梅尧臣等人对郭祥正“李白后身”评价的影响,学界在诗人性格、诗作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探讨上,仅仅注意到郭祥正诗歌与李白诗歌相似的一面,忽略了郭祥正向其他前代作家、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模仿,得出一些片面结论,如认为郭祥正对以屈原为代表的儒家价值观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实际上郭祥正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大多是肯定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有所批判,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些必然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必然会影响到对郭祥正诗歌创作的全面认知。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该更为全面深入,将重心放在诗人作品的文本分析解读上,同时还要联系北宋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仕宦经历,尽可能全方位来重新审视、评价这位诗人,避免以偏概全;对前人一些结论,在结合作品基础上,重新分析研究,不能人云亦云。

二 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本书在现有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诗人及其作品重置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思想大环境范围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以传统文学鉴赏批评为基础,结合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等相关内容,从字义、情感、语调、用意等层面对诗歌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详解、新解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作品和时代、社会、作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作品置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重新解读阐释,尽可能还诗歌以本来面貌。

第二,对诗人生平仕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考察。以正史为主,辅以笔记、诗话、杂记等,从中择取同时代人对其人、其作的评价,结合作品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重新考量,如为何对郭祥正有“小人”的评价?郭祥正一生几次入京?这些问题有的是前人尚未涉及的领域,有的是对前人研究模糊不清之处的一些补充和考辨。

第三,重新解读诗歌文本。过去的研究工作对文本本身重视不够,往往是泛泛而谈,只注重某一方面的问题。本书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内容、思想、艺术、文化等全方位阐释,力图在诗歌文本阐释上有所突破,以期对过去研究成果做一些补充。

对于前人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问题,本书仅略作说明或者不作讨论,如孔凡礼、林宜陵对郭祥正生平、仕宦、交游的考察已经非常详细,故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笔者仅就其生平仕宦中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进行分析。诸家所关注之郭氏文集版本问题,因前人考证清晰,故本书不再论述。


[1](宋)郭祥正:《郭祥正集》,孔凡礼点校,黄山书社1995年版。

[2]林宜陵:《采石月下闻谪仙——宋代诗人郭功甫》,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3]毛建军:《郭祥正交游考述》,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3年。

[4]赵济凯:《郭祥正及其 <青山集> 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5]陈冬根:《“李白后身”郭祥正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6]房日晰:《追宗李白的诗人郭祥正》,《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

[7]赵子文:《苏轼当涂行踪交游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韩酉山:《苏轼与皖籍文人的交游》,《江淮论坛》2000年第5期。

[9]汤华泉:《李之仪晚年四事新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孔凡礼:《郭祥正与舒州》,《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11]孔凡礼:《孔凡礼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郗丙亮:《论郭祥正“家便差遣”的深层原因》,《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13]曾明、陈灿平:《郭祥正生年生平考略》,《国学学刊》2013年第2期。

[14]郭江超:《郭祥正不曾担任秘阁校理》,《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15]郗丙亮:《郑獬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邢春江:《刘挚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6]北京大学古文献所编:《全宋诗·郭祥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004年版。

[17]曾枣庄、祝尚书、刘琳等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90—1994年版。

[18]陈永正:《从广东方志及地方文献中新发现的 <全宋诗> 辑佚83首》,《岭南文史》2007年第3期。

[19]陈永正:《明嘉靖本 <广东通志> 中的宋人佚诗》,《岭南文史》2006年第1期。

[20]毛建军:《<全宋诗> <全宋文> 重出及失收的郭祥正诗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其所辑佚之四篇文章均已见于《郭祥正集》。

[21]韩震军:《<全宋诗> 续补》(上),《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韩所辑之诗与毛建军所辑《苍玉洞》之诗相同,没有题目,标注了写作年代为“元丰四年秋八月”。毛作没有编年。

[22]分别见于汤华泉《宣城地方文献中的宋佚诗—— <全宋诗> 补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太平府文献中的宋佚诗—— <全宋诗> 补辑》,《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此文中《采石渡》一诗与毛作中所辑《采石渡》不同;《新见宋十二名家诗辑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3]房日晰:《<宋百家诗存> 正误》,《江海学刊》2000年第6期。

[24]李才栋:《关于郭祥正与其所作 <白鹿洞书堂记> 的补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5]毛建军:《<青山集> 版本及 <续集> 辨伪考》,《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

[26]齐亮亮:《<青山集> 版本源流考》,《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7]罗凌:《<青山集> 与 <青山续集> 四库提要辨正》,《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8]潇潇:《郭祥正、彭汝砺合肥诗歌创作比较及文化意义》,《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9]潇潇:《郭祥正山水景观题咏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年。

[30]马明达:《广州伊斯兰古迹二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31]李竹深:《宋代漳州的一次水患》,《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2]卢晓辉:《宋代游仙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3]刘培:《徘徊在入仕与归隐之间——论郭祥正的骚体创作》,《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4]邹琳璠:《郭祥正 <拟挽歌> 之解读》,《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5]朱朝红:《北宋诗人郭祥正 <游仙诗一十九首> 析论》,《淮海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36]莫砺锋:《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六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52页。

[37]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黄山书社2002年版。

[38][日]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朱刚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9]陈敬介:《李白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

[40]陈军:《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1]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编:《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

[42]赵婷婷:《诗歌对话的可能性——试论宋代诗人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43]卢云姝:《郭祥正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4]谭滔:《北宋诗人郭祥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1年。

[45]张志勇:《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谈郭祥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6]李金善、张志勇:《胸中策画烂星斗,笔写纸上虬龙奔——谈郭祥正诗歌中的人文意象》,《名作欣赏》2009年第29期。

[47]刘中文:《论郭祥正的价值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8]张慧娟:《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禅学》,《山东文学》2010年第7期。

[49]卢晓辉:《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道教》,《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0]刘中文:《郭祥正的桃源心路历程》,《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51]张福勋、王宇:《“我亦谈诗子深许”——郭祥正诗论发微》,《阴山学刊》2003年第2期。

[52]刘中文:《<宋诗话全编·郭祥正诗话> 补遗》,《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3]张福勋:《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郭祥正的书画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4]张志勇:《北宋诗人郭祥正研究述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55]朱少山:《从历代诗歌选本看郭祥正诗歌的接受》,《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