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变法前夕
第一节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秦国原来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落后部族,在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因秦襄公救护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国,春秋时期建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在秦穆公当政时期,他任用了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贤能之臣,革新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实力,“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史记·秦本纪》),成为雄踞西方的大国。秦穆公死后,秦国的国势渐削。战国初年,秦国的贵族侵凌公室,庶长(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专擅朝政,甚至操纵国君的废立,以致在秦躁公至秦出子几十年间“数易君,君臣乖乱”,“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河西地区被魏国攻占,“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曾在魏国寄居二十多年,他于公元前384年回到秦国,杀秦出子,夺取了君位。受魏国变法的影响,秦献公即位后也就施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止从死”,即废除了在秦国延续多年的人殉制度;(2)将国都从雍城东迁至靠近河西地区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北),镇抚边境,准备东伐,收复失地;(3)“为户籍相伍”,即把秦民按五家为一伍进行编制,载入户籍,以利于国家管理和征兵;(4)“初行为市”,即开始在都邑设立贸易市场,活跃经济,增加财税收入。这些改革措施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奏响了序曲。
在秦献公当政的后几年,随着国力的增长,秦军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几次重大胜利。公元前366年,秦军大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公元前364年,又大败魏军于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斩首六万;公元前362年,与魏军战于少梁,虏魏相公叔痤。这些胜利初步扭转了秦国在军事上的劣势,显示了秦献公改革的成效。正当秦军厉兵秣马,准备东伐收复河西地区时,秦献公于公元前362年去世。
次年,太子渠梁继位,此即秦孝公。面对“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史记·秦本纪》)的天下形势,面对与秦交界的魏、楚两国对秦构成的威胁,年轻有为的秦孝公总结数百年来秦国治与乱、强与弱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既为秦穆公时期的“修德行武……天子致伯,诸侯毕贺”而感到荣耀,又为秦穆公以后“诸侯卑秦”,“夷翟遇之”,秦“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而感到耻辱;每当想到河西地区沦陷于魏,先君献公欲收复“缪公之故地”的遗愿没有实现,就“常痛于心”。(《史记·秦本纪》)为了振兴秦国,争雄天下,秦孝公施恩布惠,笼络民心;招募战士,扩充军备;严明赏罚,整饬内政。除此之外,他还效法秦穆公广招人才、任用贤能,果断地颁布了“求贤令”。此令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这道“求贤令”是一代英主选贤任能、励精图治的宣言书,它不仅振响于渭水两岸,而且远传中原。此时,商鞅正苦于满腔抱负、一身才能在魏国不能施展,闻此令后,便星夜兼程,西奔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