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晚年康德在著作《学科之争》(1798)中指出,教授“一同构成一种自治的(因为只有学者才能对学者本身作出判断)学术共同体,即所谓的大学(或者高等学校)”[1]。的确,理想的大学就应该是独立自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才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事实上,学术研究也一直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声音,诉诸讲台,在课堂(会场)和学生、同行交流,二是形成文字,著书立说,通过纸媒(网络)与读者、公众见面。其中,各类学术期刊就是展示大学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前沿窗口,就是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首要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编辑出版学术期刊,可谓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新世纪的中国大学教育已进入“学科评估”时代,《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之第16项三级指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就明确包含“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由此可见,是否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也是评估大学各类学科(包括文学)服务社会之特色与贡献的客观标准。这也使得我们这份《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有了一个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2018年12月全国第五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顺利召开,各位与会专家的高论则是本期《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编辑出版的直接缘由。
本辑所收入的20余篇论文,主要是从与会专家的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同时还有栏目主持人精心组织的稿件,可谓代表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收获,既保持了本刊一贯的学术性与专业水准,又显示了本刊重整后的新气象和未来格局。六位栏目主持人对相关文章已有精要的介绍与中肯的点评,这里就不再赘述。其中知名学者张光芒教授是唯一的校外主持人,慨然赐稿组稿,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信心,在此特别鸣谢!
本刊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也是编者、作者与读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公共的空间”,一贯秉持“开放” “开拓”之精神,不故步自封,不画地为牢,即使有的成果观点相左,理解有别,我们也本着学术至上、文责自负的原则予以刊布。这从周晓风教授、郝明工教授对我们所理解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概念、个案与方法的反复阐发,从本刊数位作者关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之“困境”“限度”“疑虑”的学术讨论,以及本刊主编“热切希望古代文学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界乃至语言学界同行的加入,共同推进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创新”(本刊第3辑前言)之坦诚呼吁等,都不难看出。我们所理解的“区域文化与文学”,虽然仍“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足够关注,引起必要的相当规模的讨论”(本刊第1辑,王学振语),但我们仍会继续思考研究和撰文发声,也欢迎同道加入,一起合唱或争鸣。
由于本辑要在2019年内出版,实现一年之内出版两辑的布局,时间仓促,篇幅有限,编委会的一些设想尚未落实,会议论文集中的一些优秀成果尚未编入,只有等待半年后的第7辑了。期待得到师友与读者诸君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本辑是在周晓风教授主导下,主要由杨华丽教授编定的,这篇前言,本应由他们撰写。忝列主编之一,领提携之情,感君子之风,勉力写下个人的点滴感受,力不从心处,颇有“犬耕”之慨。惟愿与同道共同努力,把《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继续办下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凌孟华
2019年8月7日七夕节
[1]《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