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意义

构建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对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进行系统性研究,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有助于丰富党的建设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本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学理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与社会历史环境的有关论述,为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反过来说,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研究也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着客观环境。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假如社会环境并没有提供可供选择的客观历史条件,此时,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7]另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在接受环境作用的同时,又总是能动地改造社会历史环境。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8]正因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联系,唯物史观才始终强调历史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着历史环境,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历史环境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和基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也能够支配社会历史环境,使之为我所用。正因为如此,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开展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研究能更好地推进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历史环境理论的内涵扩充和实践的丰富。同时,本书试着将政治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研究上,这对党的建设理论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2.方法论意义

本书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定性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等方法,深刻探究了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内在机理、价值功能、历史经验、具体对策。本书也采用了生态学中的层次论、生态平衡、生态圈、协同进化论等观点,用于描述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概念特征、内在机理,这能更准确地找到推进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的重要着力点。

(二)实践意义

问题来自实践,实践呼唤着问题的解决。本书来自实践要求,更要服务于社会历史实践,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1.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但在一些地方、一些系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依然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9]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影响了全面从严治党成效。这些年来,党内政治生态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10]也就是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修复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推进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将会彻底瓦解党内歪风邪气的滋生土壤,重塑党风政风,进而带动社风民风的根本好转,从而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2.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和兴衰存亡

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11]也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态就是党的作风的直接体现,它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推进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就是要重树党员干部的正确价值取向,规范其从政行为,全面改善党的作风。一段时期以来,党内优良政治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133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查处。党的十八大至2013年年底被宣布查处的省部级官员为20名,2014年被宣布查处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为39名, 2015年被宣布查处的省部级官员为29名;党的十八大后被宣布查处的军级以上军官有45名。[12]党内政治生态遭到污染的严重状况由此可见一斑。曾有人说,一条鱼死了,可能是鱼的问题;一片鱼死了,很可能是水有问题。当前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刻不容缓。如果党内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党员干部将会离心离德,党组织将会涣散软弱;如果党内政治生态不能及时修复,将会严重影响党的事业发展,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3]刘云山说:“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14]

3.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有助于增进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干事创业的政治自觉性

政治认同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在情感和意识上所产生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15]政治认同是政治组织中全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它能把社会成员最广泛地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统一思想,凝聚最大政治共识,激发热情,提振信心,激励大家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迈进。政治自觉是与政治认同紧密相连的,它是政治组织成员建立在对所在政治组织的高度认同基础之上的,是履行政治组织相应政治责任的主动担当,这是政治认同的高级层次。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就是要将政治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担当,履行政治责任,自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16]全体党员干部只有对党都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才会视严明的党规党纪为最大自由,增强遵守党规党纪的政治自觉性,才不会以身试法。党内政治生态状况,会直接影响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自觉性。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将更加坚定党员干部对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制度体制的政治认同,从而化为自我行动上的政治自觉,恪守党纪国法,履行相应政治责任。反之,将会挫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打击党员干部对党的政治认同感,更影响党员干部履行政治责任的政治自觉性了。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重塑党的良好形象,严明党纪国法威权,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这样,党员干部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履行干事创业政治责任的政治自觉性。

4.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有助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7]“四个全面”,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但是,在这“四个全面”之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最紧要的,它是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和根本政治保障。如果没有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会是黄粱一梦,全面深化改革将寸步难行,全面依法治国只会沦为空谈。也就是说,没有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只能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生要求。党内政治生态一旦出现问题,这必然会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涣散党组织,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推进党内优良政治生态构建,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将会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鼓舞全党上下的士气,增强党的领导能力,这必将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