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致辞(代前言)

万明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纷纷召开关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会议,而整合各条丝路全面关系的会议却未见召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的会员涵盖了各条丝路的专家学者,为阐释丝绸之路精神,弘扬中华文明,2016年10月27—30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这是我们学会组织举办的第46次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在大连举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专家与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此次会议在大连召开,大连在“一带一路”上有着重要地位。众所周知,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各省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及对外合作重点方向,重点涉及新疆、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8个省份。东北三省的定位是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力图将贸易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向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愿景重点提及加强15个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大连港位列其中,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东北地区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大连港进出口,拥有10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和地区。不仅如此,大连处于陆上丝绸之路东北区域和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重要位置,还是一个海陆交会的重要节点城市。

有感于近年有关“一带一路”会议的繁盛召开,古代丝绸之路研究的蓬勃发展,我们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的会员涵盖了各条丝绸之路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去年的西安会议上,我提出应该有一个整体视野下丝绸之路的研究出发点,所以将今年大连会议主题定为“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依托学会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整体丝绸之路的讨论与研究。会议的主题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史研究;二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三是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四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五是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六是其他有关中外关系史研究。

百年来,从中西交通史至中外关系史,形成了诸多专门研究领域,诸如“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西南丝绸之路)等。此外,还有不少是没有带“丝绸”二字的中外交往通道,如“陶瓷之路”“茶叶之路”“茶马古道”“瓷银之路”等。实际上,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超出了字面含义,成为后世对中国与西方所有往来通道的统称:不仅是一两条交通道路,而是四通八达、辐射广远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通网络;不仅是丝绸西传,西物东来,而且沉淀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交往几千年的轨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已扩展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构建的是一个多元共生互动的中外文明开放系统,凸显了古代诸文明之交流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往全球。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纽带,镌刻着沿线各国人民风雨同舟、和平友好交往的不朽记忆。古老的丝绸之路,既是外交往来、经贸互惠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今天,建设21世纪丝绸之路,需要我们讲好中国的故事,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承下去,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现辉煌。

为了深入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底蕴,我们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开展丝绸之路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是一次智慧对接、认识对接的有益研讨。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观点,贡献智慧。衷心希望各位专家与学者踊跃对话、深入交流。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附:我在这里将会议致辞作为代前言。本会议论文集的结集出版,在此我要感谢本学会名誉会长耿昇、印度尼西亚学者许金聪的特别赐稿;对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宋燕鹏两位的编辑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对廊坊师范学院的资助出版,致以衷心的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