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夷夏之间:3—6世纪北方民族的政治神话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的“政治神话”,是文明社会中人们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或需要制造的神话,是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政治倾向的人们,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通常是争夺天下或增强政治权威等),依据文化传统中的神话传说资料和宗教思想加工造作的虚构性的诸神故事。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神话长期存在并繁衍不断的重要原因,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即为某些带有政治目的的集团或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实现政治理想,或为其所建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政治神话的产生并不是单独的行为,它往往与社会环境、政治诉求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是政治神话产生的温床,导致3—6世纪少数民族政治神话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少数民族政治首领为实现政治诉求、获取政治资本,便通过为自身或祖先编造政治神话,以达到“取威于人”的目的,由此催生了大量政治神话。其二,受中国古代历史“正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为争取民众(主要是新统治地区的广大汉族民族)对其政权的认同和拥戴,更加积极地谋求“融入”中原文化,即使以非理性的手段也在其列,政治神话独特的功能以及在当时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其不断被创造和丰富的原因。其三,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有很好的汉学基础,这为他们接受汉文化中的政治神话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该时期少数民族政治神话是传统汉文化的延续,是民族深度融合的结果。本书立足于文化现象与政治关系的深度考察,运用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3—6世纪少数民族政治神话产生的背景、存在的原因、该时期政治神话的特点及形成的影响等进行具体探索,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将该时期政治神话中的某些文化因素作为独立单元展开分析,以便从不同侧面认识其本质。本书主体共四章,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主要讨论“政治神话”的理论问题,诸如“神话”与“政治神话”的定义、性质、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研究现状以及政治神话的生成过程及其功能,等等。作为神话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神话产生于文明时代,它在产生后就切实发挥着为某一阶层统治者服务的现实作用。因此,政治神话的性质实际上是史家借助语言描述的手段,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某种理想或者政治意图。就其生成过程而言,通常是依据历史上已有的文化观念,借助神学特有的魅力,结合当时的文化思潮,综合内化而成。由于政治神话自身所具有的“宠神其祖,以取威与人”的社会效果,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文明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第二章,主要讨论3—6世纪少数民族政治神话的产生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该时期民族融合的规模、强度与深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十分活跃,他们陆续内迁、汉化,并最终与汉民族融合。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大迁徙、大融合使得该时期的民族融合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特点。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汉文化历史上神话传说以及诸多符瑞现象和灾异文化观念的接受与传播,这一时期,包括神话在内的诸多符瑞文化成为胡汉共同判断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章同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感生神话的形成过程进行溯源,进一步论证该时期民族融合的广泛与驳杂,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表现在少数民族对汉民族非理性文化的吸收和利用等方面。

第三章,主要讨论3—6世纪少数民族政治神话的类别与特点。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对比分析,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治神话主要集中于感生、异貌、异象、占卜(问卜)等方面,这些类别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的“休征”及“咎征”观在史学著作中的反映,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在史学著作中的痕迹。在对诸多神话现象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神话的大致特点,即浓厚的政治性、现实性和复杂的内容、突出的主题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在上述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本章转向个案考察,旨在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3—6世纪少数民族政治神话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感生神话进行分析。本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刘渊、苻坚和石勒等人的感生神话为研究对象,对史书记载的有关他们自身的神话进行理性的、推理的分析,从中获取诸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发现,刘渊、苻坚感生神话不可以简单认为是少数民族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也不可以理解为是史前图腾崇拜的遗留。它们是传统汉文化中某些文化要素、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实际在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新综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刘渊、苻坚等神话在内的丰富政治神话的出现,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一条独特途径,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接受汉文化中广受关注的所谓先进的部分,也吸收了汉文化中的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附录部分是收录的几篇与本书相关的研究论文,它们能从多个层面反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神话因素,那些非理性的带有神秘性的叙事方式普遍存在于各种历史的观念之中,有的真实地发挥着作用,有的间接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并进而切实地影响着社会意识。文化的多元和社会需求的复杂共同界定了神性观念的必然存在,正史神话的简洁叙事与希腊神话的复杂表现形成的鲜明对比,包括中国女性神话的独特表现,这些都与中国文化中重现实的要求具有不可磨灭的相关性。


[1]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 参见[美]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导言》,朝戈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日]安居香山《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田人隆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美]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I.Schwartz)《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何兆武等译,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 参见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潜明兹《中国神话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 孙广德:《政治神话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页。

[5] 吕宗力:《汉代开国之君神话的建构与语境》,《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

[6] 刘泽华、胡学常:《汉赋的政治神话》,《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7] 何平:《论圣人与圣王神话——古代政治神话论纲之一》,《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8] 赵逵夫:《古代神话与民族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9] 见田戌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会议综述》,《长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 参见王宪昭《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动物图腾探析》,《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11] 参见卓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感生主题原型的女性人类学阐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 周云:《汉族与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比较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3] 参见王宪昭《论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价值》,《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谷德明《论少数民族神话的历史地位》,《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