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南北朝时期“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隋朝建立以后,非常重视正乐工作。开皇二年(582),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但因“沦谬既久,音律多乖,积年议不定”。由于难度相当大,直到开皇七年(587)都未能定下来。高祖大怒曰:“我受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邪?”“命治书侍御使李谔,引弘等下,将罪之。”[18]李谔为之说明制乐难度很大,帝意方解。
开皇九年(589)平陈,“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求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19]隋朝统一江南,得到陈朝的乐工与乐器。“遇平江右,得陈氏律管十有二枚,并以付弘。遣晓音律者陈山阳太守毛爽及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作《律谱》。”为正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帝“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大体犹是古法’”。[20]于是再一次启动正乐工作,开皇九年(589)十二月诏曰:“朕祗承天命,清荡万方。百王衰敝之后,兆庶浇浮之日,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朕情好古乐,深思雅道……今欲更调律吕,改张琴瑟……宜可搜访,速以奏闻,庶睹一艺之能,共就九成之业。”诏令太常牛弘、通直散骑常侍许善心、秘书丞姚察、通直郎虞世基等“议定作乐”。[21]
开皇十四年(594)三月,“乐定”。牛弘等“奏曰:‘秦焚经典,乐书亡缺,爰自汉兴,始加鸠采,祖述增广,缉成朝宪,魏、晋相承,更加讨论,沿革之宜。备于故实。永嘉之后,九服崩离,燕、石、苻、姚,递据华土……前言往式,于斯而尽,金陵建社,朝士南奔,帝规皇则,灿然更备,与内原隔绝,三百年于兹矣……今南征所获梁、陈乐人,及晋、宋旗章,宛然俱至。曩代所不服者,今悉服之,前朝所未得者,今悉得之。化洽成功,于是乎在。臣等伏奉明诏,祥定雅乐,博访知音旁求儒彦,研校是非,定其去就,取为一代正乐,俱在本司。’于是并撰歌词三十首,诏并令施用,见行者皆停之。其人间音乐,流僻日久,弃其旧体者,并加禁约,务存其本”。此后“旧工更尽,其余声律,皆不复通”。牛弘后来“又修皇后房内之乐”。[22]
仁寿元年(601)炀帝杨广初为太子,奏言更改清庙歌辞,文帝“于是诏吏部尚书、奇章公弘……更详故实,创制雅乐歌辞”。[23]
牛弘从开皇二年(582)始主持正乐,至开皇十四年(594),乐定,最后又创制雅乐歌辞,使隋朝的雅乐“为一代正乐”,其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