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杨慎的《丹铅录》等出版后,由于其存在考据学孕育期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偏激与失误,特别是他的著作大多成于流放云南期间,地处僻壤,文献难求,所带书籍不多,其征引文献,多出于腹笥,错漏之处,自在意料之中,故起而纠正其误的人甚多。“杨用修先生《丹铅录》出,而陈晦伯(耀文)《正杨》继之,胡元瑞(应麟)《笔丛》又继之,时人颜曰:正正杨。当时如周方叔(婴)、谢在杭(肇淛)、毕湖目诸君集中,与用修为难者,不止一人。”[50]这种先后相继的学术争鸣引发了明代中后期考据之风,并直接带动了清初考据学发展。“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51]近人刘师培在《国学发微》一书中,认为杨慎及其陈第的古音研究,“虽昧于古韵分部之说,然考订多精,则近儒顾、江、戴、孔、段、王考订古韵所由昉也”;“杨慎、焦竑皆深斥考亭(朱熹)之学,与近儒江藩、戴震之说略同”。嵇文甫谓杨慎:“杨升庵慎生当正嘉年间,最号博洽。所著《丹铅录》、《谭苑醍醐》等数十种,虽疏舛伪妄,在所不免,然读书博古崇尚考据之风实从此启。其《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等,虽不如陈第之精粹,然引据繁富,实为后来研究古音者所取材。”[52]
尽管杨慎的考据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这些缺陷或许是初期考据学者所不可避免的,但是杨慎的考据成果中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成果被后世的著作所引用。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熊过《周易象旨决录》,张献翼《读易记闻》,潘士藻《读易述》,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陈士元《格致镜源》《论语类考》,方以智《通雅》《物理小识》,晏斯盛《易翼宗》,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顾炎武《日知录》,胡渭《易图明辨》《禹贡锥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朱鹤龄《尚书稗传》《读左日钞》《禹贡长笺》,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徐乾学《读礼通考》,张尚瑗《左传折诸》《谷梁折诸》,赵一清《水经注笺刊误》,朱彝尊《经义考》,杭士骏《石经考异》,吴玉搢《别雅》,等等。
杨慎不仅考据成果被后世所继承,其用考据讲求材料,考据材料讲求时效性,考据要“于经有裨”,“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凡观一代书,须晓一代语”,“得其音斯得其义”等一系列考据思想被清代考据学家所继承和发展。
杨慎对明清考据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尽管他的研究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在经史考证上并没有像清代考据学家那样系统地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他的贡献在于他敢于大胆怀疑和挑战朱子权威、提倡回归经典、重视小学与汉唐注疏、用证据说话,改变了宋明儒者空谈义理的学风,将经史学研究引上了考据的轨道。
原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2008年9月
[1]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周易象旨决录》。
[2]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序》。
[3] (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一《先郑后郑》。
[4] (明)陈献章:《白沙子集》卷六《答张内翰廷祥书括而成诗呈胡希仁提学》,《四部刊丛》本。
[5]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八《白沙学案》。
[6]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
[7] (明)庄昶:《定山集》卷六《赠禅老清上人授僧录左觉义序》。
[8] 《明史·杨时乔传》。
[9]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一三。
[10] (明)杨慎:《升庵集》卷五二《举业之陋》。
[11] (明)杨慎:《升庵集》卷四《云局记》。
[12] (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五《儒教禅教》。
[13] (明)周召:《双桥随笔》卷七。
[14] (明)杨慎:《谭苑醍醐》卷五《禅学俗学》。
[15]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
[16]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一。
[17] 参见郭康松《清代考据学研究》,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191页。
[18] (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五《刘静修论学》。
[19]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珠椟鱼筌》。
[20]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五。
[21] (明)杨慎:《谭苑醍醐》卷六《朱子自言传注》。
[22]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一三。
[23]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二。
[24] (明)杨慎:《丹铅续录·序》。
[25] (明)杨慎:《升庵集》卷五一二《文字之衰》。
[26] (明)杨慎:《丹铅续录·序》。
[27]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
[28]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
[29] (明)杨慎:《升庵集》卷四五《活泼泼地》。
[30] (明)杨慎:《升庵集》卷二《六书索隐序》。
[31] (明)杨慎:《升庵集》卷七一《阿堵》。
[32] (明)杨慎:《谭苑醍醐》卷二《常棣之华》。
[33] 《续文献通考》卷一六〇,《千顷堂书目》卷三。
[34] (明)杨慎:《升庵集》卷二《转注古音略序》。
[35] (明)杨慎:《答李仁夫论转注书》,《明文海》卷一七五。
[36]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三《古韵标准》。
[37] (明)杨慎:《升庵集》卷五二《古书不可妄改》。
[38]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七。
[39] (明)杨慎:《升庵集》卷一〇《跋吴中新刻世说》。
[40]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〇《乐府误字》。
[41] (明)杨慎:《升庵集》卷六〇《书贵旧本》。
[42] (明)杨慎:《升庵集》卷四五《博约》。
[43] 《明史·杨慎传》。
[44] (明)杨慎:《谭苑醍醐》卷五《禅学俗学》。
[45] (明)杨慎:《升庵集》卷二《丹铅别录序》。
[46] (宋)朱熹:《别本韩文考异》卷三一《柳州罗池庙碑》。
[47] (明)杨慎:《谭苑醍醐》卷三《浦即步考》。
[48] (明)杨慎:《升庵外集》卷五。
[49] (明)杨慎:《升庵经说》卷三《敷浅原》。
[50] (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卷六。
[51]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音论》。
[5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