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创新之处
如果把北京比喻成一个储藏着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佳酿的宝库,本课题的研究重心就是如何选新瓶、用新瓶盛装这些千年佳酿,并将其以各种世人乐于接纳、受众普遍欢迎的形态展示出来,最终达到真正以文化滋养民心、启迪民智、焕发社会面貌的目的。
1.研究角度创新
好的内容,需要适宜的形式表现和表达。适宜的途径、方式、方法,决定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成效。本课题探讨的重点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必须通过全新的传播形式来承担。没有形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就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顺畅传播。传统的旧有方法可以通过改造变革,继续充分利用。同时开辟新思路、研究新措施,以破解当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不顺畅、效果不好的难题。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领域,永恒不变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传统的传承与传播途径和形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以及青少年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应该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全新传播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抓住新机遇、开辟新路径;建立相关的制度,出台相关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全面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形式创新的探索、研究和实验。
传统的方式方法如学校教育、广播、电视、图书等方面的潜力要继续挖掘,通过植入现代教育理念、运用新的营销手段、融入时尚包装等新元素,改造传统的传播模式。但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于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以及最新的传播手段,一定要研究现代传媒的特点,借助时尚文化流行的羽翼,帮助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文化的构成,包括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和物质文化。许多时候,价值观是通过符号系统传递的。例如,传统习俗、艺术、娱乐等。文化的认同离不开传播,教育则是文化传播与传承最重要的方式。
2.研究观点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的稳固构成,又是一个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现实阐释。
在某种情况下,形式大于内容。好的内容,需要全新的形式包装、全新的推广策略。
历史上任何时代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全新阐释,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创新。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形式创新的必然,同时也以传统文化通过全新阐释得以复兴为结果。
3.研究方法创新
从规范式研究,转向描述式研究;从概念式研究,转向经典案例剖析;从理论性论述,转向与实际调查研究密切结合。
本课题负责人由于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从业经历,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本课题负责人亲自并全程地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三波高潮,从《阅读与欣赏》(任撰稿人,作品多次在中央电台《阅读与欣赏》栏目播出)开始,到《唐诗鉴赏辞典》(任撰稿人,参与多部鉴赏辞典写作编纂),再到后来的《中国成语大会》(任顾问以及文化点评嘉宾)、《见字如面》(顾问团成员,参与题库建设),所以其对文化普及有着相当深厚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本课题负责人长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坚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北京地域文化的变迁进行长期研究,有多年专业研究积累,而且有十几年的文化产业从业经历(在国家级新闻出版机构担任过记者、编辑,从事过策划、出版、发行等工作),还曾担任过首都文化发展蓝皮书的主编,多次参与首都文化蓝皮书的撰稿,对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课题负责人的职业经历,决定了本课题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并重、宏观把握和具体着手结合的特色。
4.研究目标创新
主张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目标、发展纲要、实施步骤、检验评估标准等,以明确工作的进度要求以及促进工作的落实。
提出必须将中国海外留学生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计划,他们是华夏子民,要让他们的根脉永远系牢中华文化。
以启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内在动因为目标,变中央鞭策、政府引导,为民众的主动寻求、自觉遵守,使之真正成为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部分。
5.提出并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总结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渠道、途径、方法上的做法;借鉴法国、意大利等传统文化遗产丰厚的国家进行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以陶渊明在元代影响力为例,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传承内容的更新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乃历史常态;针对青少年进行分析,提出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方针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对象的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有所区别。
6.把制度创新提到新高度
着眼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提出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