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调整行政建置
甘肃自乾隆年间置省后,管辖地域辽阔。因对平凉和宁夏地区的军事机构进行了裁撤,给政府的管理造成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平凉以北一带,和宁夏所属灵州交界,中间地域辽阔,广袤八九百里。山谷丛杂,向来是逃犯藏身的最好处所。该地设立的固原州和盐茶厅,因管辖范围较广,难以有效治理。为了维持平凉、庆阳和宁夏地区的持久稳定,左宗棠决定在该地添设县治、调整行政区划。经过慎重考虑后,他指示魏光焘对于固原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勘察。
魏光焘经过考察后,发现固原城以北240里的地方有一下马关,该地东面和环县相接,向南通往固原,北面直达灵州,西部和盐茶厅管辖地方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马关的关城西面紧靠罗山,西南有泉水流出,流经城北,经过韦州、惠安各堡,然后汇入黄河。东、南、北三面有几十里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既可以作为重要的农业耕作区,也能够成为重要的牧养区。魏光焘建议在此地方设立县治,便于管理和控制。此外,为了慎重起见,魏光焘还对这一地带的地图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下马关距离元代设立的豫旺城(后为预旺)仅有30里之遥,都是军事地位比较重要的地区。而下马关在土地资源方面又比预旺城更加优越。下马关砖城周围5里,高3丈,在此设立县治,也可以节省许多建设经费。此外,下马关西面110里处为灵州管辖的同心城,魏光焘提议在此设立巡检驻扎,归新设的知县管辖,专门负责缉捕事宜。
固原在明代为陕西卫所驻地,清代陕甘总督曾一度以为治所。该州以前隶属平凉府管辖,魏光焘对地形考察后,认为应将平凉府属固原州升为直隶州,仍隶平庆泾道管辖。州城西南硝河城地势险要,属于重要关隘,在此设立固原直隶州判,并对州判的职权作了详细说明:“仿照隆德县庄浪乡县丞例,划明界址,专城分治,所辖命盗、词讼、钱粮、赋役,分由新设州判就近验勘征收,而由固原州总其成。”[15]固原州城东北路与新设下马关知县划分地址相连,划归固原直隶州管辖。提升后的固原直隶州,州判分治西南,知县分驻东北,固原直隶州居中控驭,改变以往建置稀疏的状况。
盐茶同知的改变也是建置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前平凉同知分驻海城,但仍以盐茶同知名之,负责钱粮、诉讼等民间事务。魏光焘考察地形后,认为:
盐茶同知所驻之地,东距平凉府城三百九十里,而盐茶辖境西北一带,地势阔远,距靖远县交界各处又百数十里,汉回杂处,平凉府既难兼辖,即盐茶同知亦每有鞭长莫及之虞。且衔系盐茶,职司民社,名实殊不相副。[16]
因此决定撤销平凉盐茶同知,改为知县,将所属照磨改为典史,同时添设训导一员,专司教化之职。并在盐茶同知管辖打拉池地方,设立县丞,划分界址,将所辖地区的命盗、词讼、钱粮、赋役等一切民政事务归其管理。[17]
魏光焘的建议获得了左宗棠的支持,左宗棠将固原行政建置调整情况向清政府做了汇报,经过允准后实施。
陇东地区历来是甘肃重要的行政建置之一。该地以原为主,山原交错,地势辽阔。在众多的山原中,以董志塬为最。当地俗语中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的说法,可见董志塬的面积之广。该地南面从泾河北岸贾家门泊起,北至驿马关、大乐涧、景山等处止,袤几300里。东界马连河、赤城,西包萧金关、泉水镇,广逾200里。汉代时曾在董志塬设立彭阳县管辖,隋代改为彭原县。唐朝武德元年将县治升级为州,称为彭原州,贞观初年仍然以彭原命名。宋代时又改为彭阳,并设立了彭原县管辖,其旧址在清代一直存在。据一些相关资料的说法,蒙古兵和金兵作战的太昌原,也就是彭原的旧地。明代时彭原改县为镇,嘉靖年间曾修筑堡垒以备防卫。清代时彭原分别隶属于安化、宁州和镇原三地管辖,该处在地理位置上与陕西相连,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加之交通便利,贸易也较为繁荣。周围广袤数百里,四距沟深,属于军事要区。同治初年,陕西回民起义爆发后,董志塬为回民起义军所攻占,在该地垦殖,势力较大,以之作为军事据点,与清军进行对抗。左宗棠率湘军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始将该地平定。
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因董志塬地区一直未设官管理,征收钱粮和刑事案件的办理无从着手,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不便,遂派观察萧伯祯在董志塬办理善后。萧伯祯到任后,安抚流亡百姓,赈济难民,并和地方官员商议在董志塬地区增置官员进行管理。同时,命魏光焘督饬庆阳太守谢大舒等人,“周历相度,划疆定界,采旧堡北三里,拟筑新城,置安化分县”[18]。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董志塬地区的管辖,左宗棠奏请朝廷,在董志塬旧有经制外委的基础上,添设县丞一员,会同经制外委共同管理。并对辖境范围进行了详细划分:
兹据勘得安化县所辖董志镇地方,旧设有经制外委一员。拟添设县丞一员驻扎于此,会同巡缉,庶资控驭而重地方。其辖境董志镇,西至何家畔二十里,交镇原县界;南至李家城、三不同三十五里,交宁州界;东至齐家东庄七十里,北至司官寨五里,东北至罗家寺四十里,东南至秦红咀五十里,西北至孙家沟十五里,均交安化印官地界;西南至何家畔二十五里,交镇原县界。[19]
辖境划分后,总计该地民屯地1814顷60亩8分,每年征收民屯地丁银1856两,夏秋粮948石4升,全部拨归董志塬县丞管辖征收,以专责成。并在该地添设乡学训导一员,仿照隆德县分驻庄浪县丞学额之例,从安化县原设学额内拨给三名,统归知县考取,以振兴该地的文教。此外,将县丞定为繁要之缺,名称为“董志县丞”,由甘肃省在佐杂人员内挑选升调,以期人地相宜。该地训导由朝廷责令各部遴选,以符合定制。
左宗棠的建议获得清廷允准后,命魏光焘负责办理。魏光焘筹集经费和建筑材料,派镇固营管带官范朝海、刘乾福、岳正南等挑选士兵进行修建。从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开始,至光绪四年(1878)秋季竣工。修建后的董志县城,其规模为:“城环以壕深,堞五百三十有二,炮台十二,内建文武庙各一,县丞署一,并衙祠、仓库、学署一,外委署一。”[20]
董志塬县城的创建,改变了长期以来该地行政机构缺失的状况,对于加强陇东地区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魏光焘在碑记中还对地方官员提出了殷切期望:
县丞、贰佐,职也,而任则专城,钱谷司之,刑名理之,体制几与县埒。当此兵荒以后,莅新城而膺民社,居者畋尔田,何以抚此遗孑;来者依吾宇,何以安此边氓。偕训导以崇文,振兴攸赖;协汛弁而备武,捍卫惟资。生聚教训,盖其责不綦重矣。惟赖良吏,相继拊循,勰气薮敷,蒸蒸日上,以为国家之光。夫保障嘉猷,不恃有城高池深之险,而恃有固结不可解之心;不恃有临危应变之才,而恃有郅治弭乱之术。政分大小,官别尊卑,而上下感应之理,一而已矣。履斯任者,使各尽乃心,各循厥职,仁育义正,沦髓洽肌。行则阴阳雩雩,天时顺也;疆理疃疃,地气凝也;风节矫矫,人心同也。通生茂育,含和吐气;萎荼以振,即或有不测之虑,众志相孚,咸知亲上死长之义;弹丸黑子,永固金汤,庶不负昔之凿斯筑斯而今之成斯也已。[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