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经略新疆
光绪二年(1876),左宗棠驻军肃州,刘锦棠率老湘军分批出塞。闰五月,各路军队在古城会齐。六月,刘锦棠和金顺的部队在阜康会师,由此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收复新疆的战斗。因前期准备充分,战事进展十分顺利。首先收复了古牧地,然后乘胜攻克乌鲁木齐、迪化州、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北城。左宗棠命令刘锦棠布置后路,进兵南路的达坂城;张曜取道七克腾木,徐占彪由木垒河一边搜捕,一边行兵。各路大军在辟展会师,合力进兵吐鲁番。九月,攻占了玛纳斯城,新疆北路得以肃清。光绪三年(1877)三月,徐占彪会同张曜部将孙金彪攻克了辟展、鲁克沁、哈拉和卓城,又会合湘军部将罗长祜收复了吐鲁番满、汉城,刘锦棠攻克了达坂和托克逊两座城池。
清军收复吐鲁番,南疆门户洞开,对于阿古柏匪帮而言,其灭亡已为时不远了。也就在此刻,阿古柏势力内部的矛盾日渐尖锐,进一步加剧了其败亡。光绪三年(1877)五月二十九日,阿古柏为部下所杀,其子海枯拉背着父亲的尸体向西逃窜,最后被其兄伯克胡里杀死。就在战事行将结束之时,左宗棠开始考虑战后新疆的治理问题。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陈述了自己对新疆善后问题的看法。他把新疆治理问题上升到保卫京师的高度,也就是他的一句著名论断:“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1]他断言要维持新疆长治久安的局面,莫过于战后在新疆建立和内地一样的行省制度。左宗棠的这一主张后来被清政府所采纳,也是他收复新疆后的又一重大贡献。
新疆北路肃清后,左宗棠命刘锦棠迅速由托克逊进兵。很快即收复了卡喇沙尔和库车等地。接着又攻克了阿克苏、乌什等城。随即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喀什噶尔等地也被刘锦棠的部队所占领。阿古柏余部和流窜至新疆的白彦虎武装大部被清军所剿灭,所剩残部逃往中亚。至此,新疆南路也彻底平定。
新疆南路的收复,标志着左宗棠用兵新疆取得了全面胜利。
新疆收复后,鉴于有清一代新疆治理的得失,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定放弃原有的治边之策,于光绪十年(1884)新疆改设行省。推行包括废除伯克制、行政区划调整、更定官制、军事力量整合等一系列体制改革,以期实现新疆治理的内地化、一体化,加强对新疆的控驭。
光绪十年(1884)五月,清廷因时势所迫,需才孔亟,故谕令大学士、六部九卿,各直省将军、督抚保奏人才,以供廷选之用。左宗棠接奉谕旨后,向朝廷举荐了四位人选。分别是:出使俄英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承袭一等毅勇侯曾纪泽;头品顶戴、浙江布政使德馨;头品顶戴、江宁布政使梁肇煌;最后一位即是甘肃布政使魏光焘。他在奏折中说:
甘肃布政使魏光焘,从征浙、闽、粤东、陕甘,办理营务,统领武威军,卓著劳绩。蒙恩简授甘肃平庆泾固道,升任甘肃藩司。该司才识稳练,器局闳远,治兵治民,均著成效。[2]
此外,左宗棠还极力推举魏光焘堪备督抚之选。而且向朝廷保证:“倘任用不效,或有过失,臣愿一同受罚。”[3]由此可见左宗棠对魏光焘的信任程度之深。
新疆建省后,刘锦棠捧檄首宰斯土,为第一任新疆巡抚。魏光焘为首任新疆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