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史论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一
中国的古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研治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者,无论中国学术界还是外国汉学界,都把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文学史家自不必说,许多外国汉学家是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起家并著名的。研治者面对十分悠久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十分浩瀚的作品数量、十分可观的创作成就,除开个案研究,宏观、总体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结构框架问题,就是分期问题。
对此,一般的中国文学史因覆盖的是整个文学发展变化的时空框架结构,对小说的特殊性自然考虑和表述不多,而且是将小说发展脉络分割穿插在各个“文学分期”中的,往往给人以被切割了的感觉。因此,对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把握,更需要的是专门的研究撰著。中国小说史专门研究的开山之作是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后来又有了30年代中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30年代末郭篇一的《中国小说史》等,都直接或间接研究了分期问题,而且鲁迅先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奠定了后来进一步论说的基础,后来的研究“始终没有超越《小说史略》的藩篱”[1]。20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55级的《中国小说史稿》,诚然出新不少,但在分期问题和作品分析上的观点依据,则无疑受到了当时强调政治的时代思潮的局限。后来的学术界多以对小说类别、作品、现象的专门研究成就突出,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的“古代小说史的撰写却仍付阙如”[2],至齐裕焜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用功甚勤,其中将古代小说分为六个时期:(1)准备期(从远古到先秦两汉);(2)成熟期(魏晋至唐);(3)转变期(宋元);(4)繁荣期(明代);(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6)演进期(1895—1911)。[3]这种分法已经很注重小说自身发展演变的状况了,但其一,“准备期”“成熟期”之类的命名,过分地强调了今人的“小说”眼光;其二,“演进期”之类,竟以1895年至1911年为阶段,则显过于教条。
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支持编著的“中国小说史丛书”,共18种,其中“断代史”计6种,为《汉魏六朝小说史》《隋唐五代小说史》《宋元小说史》《明代小说史》《清代小说史》《晚清小说史》[4],可见仍是以历史朝代为断代坐标的。而且这种意识有的还非常炽烈。例如,《隋唐五代小说史》说到“唐传奇的发展,大致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初期(618—762),从唐高祖起,到唐肃宗止”,“第二个时期为中期(763—859),从唐代宗起,到唐宣宗止”,“第三个时期为晚唐(860—907),从唐懿宗咸通起,直到唐末”[5],似乎唐传奇是这些皇帝们写的一样。当然这绝不是作者的原意,但这样的行文,却透露出了这种以具体朝代来划分文学创作(这里是小说创作)历史分期的意识。
二
中国古代小说史分期,应以什么为分期的坐标和根据?以前大多过分注重了以历史朝代的更迭,往往脱离对小说作为文学和文化品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基本特殊性的足够重视。小说的发展变迁,既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改朝换代、重大政治历史的转折等相联系,又有其自身的面貌和发展律动,而不以这些历史的转折所亦步亦趋。因此,我们考虑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分期,其标准只能是小说内容、小说形式与小说受众互动的发展变化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重要标志:(1)小说外在形式的转折变化;(2)小说内在内容的转折变化;(3)小说写作手法的转折变化;(4)小说作者艺术追求的转折变化;(5)小说受众空间层次与审美情趣和要求的转折变化;等等。
中国古代的“小说”,包括的体裁范围很广,跟现在的“小说”概念不完全一样,也跟西方的“小说”(short story;novel;fiction)概念不完全一样。中国古代的小说,按照古代人的叫法和我们今人的归类,主要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拟话本”和“小说”等。就使用的语言来说,有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同时也是两种小说形式,或者干脆说就是两个品种。“笔记”“传奇”等都是文言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等都是白话小说。“笔记”都是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我们也可以称为“小小说”,大多以编成一本书的形成问世流传;“传奇”即唐代和宋代“笔记”之外的一种小说的名称(明代和清代“杂剧”之外的一种戏曲形式,也称作“传奇”),这种小说,篇幅比“笔记”要长,相当于现代的“短篇小说”;至于“话本”,本是民间艺人“说话”(讲故事)的文本,文人对“话本”进行模拟创作,被称为“拟话本”,篇幅都比“传奇”要长,但比现代的“中篇小说”要短,相当于“小中篇”;“演义”“小说”,都是长篇小说,前者多是对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的演义,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后者多是我们今人观念中的“小说创作”,如《红楼梦》等。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以文本来说,最早的要算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直到20世纪初叶中国全面兴起“新文学”即“现代文学”,才算结束了古代小说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大约2500年的历史。英语有文字的历史始自7世纪,有英语书面文学的历史至今大约有1300年,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很长。中国古代小说的总量,现在可以知道书名和篇名的,约有3300种。其中白话小说约600种,文言小说约2700种。[6]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面貌。我们讨论其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是以这种基本面貌为基础起点的。
三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2500年的发展史,以上述分期的坐标和根据来分期把握,可以大体上分为这样六个发展时期。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混沌期
这时段主要在秦代之前,也延伸到了汉初。在这一时期,有小说(广义,下同)文本出现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或前4世纪,主要文本有《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是神话传说、博物逸闻,被称为中国神话传说最早的文库,中国古代小说的滥觞和“鼻祖”;《穆天子传》的主要内容,是用编年记月的形式记述周穆王的,历史与传说融为一体,是后世历史小说的滥觞。但这一时期的小说并没有单独的作品,所以用今天审视“小说”的眼光来看,算不上小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自发期
这一时段大约始自汉初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至公元6世纪末叶。秦朝短短15年之后,西汉于公元前206年建立,公元24年灭亡,为新的汉朝所代替,又经历了近200年,然后魏、蜀、吴三国相争,大约征战了60年,这就是后来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蓝本。三国之后,晋成为新的统一王朝,约半个世纪之后,争霸大战又起,导致的结果是晋只控制中国的南方,北方则被16个政权分割,史称“十六国”。这种局面持续了100多年,南方的东晋被宋、齐、梁、陈4个王朝相继替代,同时,北方又有了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等或统一或分治的政权。公元581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分割、战乱的历史局面。这一整个过程是近8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小说,由先秦的混沌雏形走上了自发发展的阶段,作品逐渐开始丰富,有许多已经很著名。如史传小说《汉武故事》,神仙、志怪小说《十洲记》《列仙传》《搜神记》《列异传》《博物志》《神仙传》《拾遗记》《幽明录》,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但受到中国文学史早期阶段文史不分的制约,若从今天的“小说”观念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仍然属于雏形阶段,还主要是对民间传闻故事和社会“实事”的记载,还谈不上有意识的艺术创造,因此,我们很难用今天的“小说”观念去审视和评判。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自觉期
这一时段的主体是自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时期,有300多年的历史。隋朝重新使中国走向了统一,因此中国文学包括小说的历史也在作家范围、地域分布和表现题材、主体内容等方面为之一变,因而既出现了颜之推、侯白的传统小说(小说集),又出现了王度的《古镜记》这样一种具有新的小说文体性质的作品——以此为转折的标志,文人们开始了“传奇”创作的历史——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开始“有意为小说”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隋朝灭亡得很快,其历史不足40年,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近300年过后,公元907年,唐朝政权被推翻,统一的版图又被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907—960)、“十国”(891—979)时期。大唐帝国300年,史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初唐阶段,国家经过休养生息,社会制度比较合理和理想,社会生活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因而出现了“盛唐气象”,尽管后来又出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曲折和大唐王朝的最终走向衰微,但小说自隋唐之际有了新气象,由于文人们开始“有意为小说”,整个有唐一代,在杂说、笔记作品仍然大量问世的同时,“传奇”这一新品种迅速成熟,大大超越了小说早期阶段依附于历史和神异传说、社会逸闻的状况;作家很注重“创作”了,小说的篇幅加长了,故事性增强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了,描写相对细腻、栩栩如生了,因而作品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更大了。例如《霍小玉传》《李娃传》《昆仑奴》《红线》《莺莺传》等,都塑造了唐代生活中新出现的娼妓、商贾等市民和书生、才女等青年男女形象,有许多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小说的分流期
这一时期是跨唐末五代和两宋至元末,大约自公元10世纪初开始,到14世纪中叶,共约4个半世纪。唐末五代之后,公元960年,又一个统一的宋王朝建立,但这是一个比秦、汉、隋、唐等王朝的版图面积都小的帝国,西北、东北地区尚有西夏国、辽国、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存在。167年之后,公元1127年,被北方先灭掉了辽国等政权的金人所追击,宋朝廷从首都汴梁(开封)逃亡到杭州,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朝廷,将新都杭州命名为“临安”,史称“南宋”(其前为“北宋”)。南宋时期,中国的整个北方就被金人政权所占。南宋小朝廷软弱无力,“临安”150年之后(1127—1279),终被蒙古族人所建立的元朝所灭。元朝成了新的大统一的王朝。但元代的历史只有90年。这一段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跟以前的王朝的更迭没有什么两样,但社会毕竟是向前发展着的。尤其是自唐代较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城市”,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市民阶层的大规模形成上,都成了这一时期突出的人口聚落方式和生活方式。至宋代,城市更为发展,城市的商业经济成分越发扩大,城市的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消费生活对通俗文艺发展的需求越发突出,因而成就了自唐代就产生和发展,至宋代开始繁荣的“说话”艺术及其“话本”创作——“白话小说”这一更有生命力的市民小说品种。
自唐五代就出现的“话本”小说形式,来源于市民的“说话”艺术,使用当时的白话写成,故事曲折动听,如《目连变文》《降魔变文》《韩擒虎话本》等,尽管它们在古籍中没有被保存下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的,被埋藏了大约1000年才重见天日,对整个世界文化界都是震动,但当初一定是很有听众、很有读者市场的。至宋代,这种小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为后来文人的“拟话本”和长篇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一时期,原来的文言小说传统仍然继续发展,只是在说话艺术和话本小说出现了繁盛的局面之下,文言小说包括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态势被掩而不彰了。
公元1279年,蒙古族人所建立的元朝首先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进而灭掉了南宋,又一次统一了中国南北方的版图,而且成吉思汗的铁马金戈,纵横驰骋,使大元的势力版图横跨亚欧大陆,扩大到了地中海沿岸。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把最有“学问”和“文才”的中原知识分子——“秀才”视为社会“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人(据说这是后来戏称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来历),并曾废除了科举制度,断绝了知识分子做官的可能性,因而知识分子便成了市民说唱艺人们的写作班子,杂剧艺术由此兴盛起来。这些文人们所写的戏曲文学、讲唱文学作品,成为后来长篇小说的迅速出现和发展繁荣的前提。
因此我们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文言笔记小说作为小说主流的历史,市民通俗小说“话本”开始出现并走向繁荣,传统的文言笔记小说虽仍在发展,但已经退居到了亚流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今天的小说观念中的“小说”的真正诞生时期。
(五)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期
这一时段从元末历经明代直到清代晚期。元代维持大统一局面的时间不长,不足100年,终被明王朝所代替,明王朝从1368年至1644年,历经276年,又被清王朝所替代。清王朝从1644年至1911年,历时267年。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和文化发生变化,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转型,即由古代文学开始了向近代文学的转变。
从元末到清代晚期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大约500年之间,中国古代小说进入了繁盛期。这一时期的小说的最大特点和最大成就,是长篇小说和文人拟话本(类似于中篇小说)这两种新样式的通俗“白话小说”的迅速发展繁盛,并在这一期间出现了长篇小说创作的两次高峰:一次在元末明初,其代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的出现;另一次在清乾隆年间,其代表是《红楼梦》等的诞生,还有拟话本系列丛书名作“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笔记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以及长篇小说《金瓶梅》《儒林外史》等。这些都是在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并且后来在世界上知名度也很高的重要作品。
(六)中国古代小说的转型期,亦即近代“新小说”的诞生期
在这一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时近8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及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学开始出现转型的趋势,即由古代文学开始出现向近代文学的转变。小说创作转型较慢,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积蓄和酝酿,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为促发因素,“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迅速兴起,内容上反映新的社会现实,艺术上受到西方小说影响的“新小说”迅速出现了创作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出现了大约600种“新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名著。
自从18—19世纪西方文学作品和观念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开始提倡“文学革命”,包括“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到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之后,全面兴起了“新文学”,小说的理论、观念和写法,包括语言、结构和表现的内容,与古代小说相比都已面目全非,自此,中国的古代小说走向了历史的终结,现代小说应运而生。
[原题《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问题》,《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 裕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序》,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 裕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序》,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 裕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绪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4] 参见安平秋、侯忠义、萧欣桥《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6] 参见裕蛆《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绪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安平秋、侯忠义、萧欣桥《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