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最后,把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对汉、宋等王朝的入侵,说成是外族对中国的入侵,是不是就犯了“以汉族史代替中国史,以王朝史代替中国史”的错误呢?这是一个很值得开展讨论的间题。
以宋代历史为例,“以宋朝代替当时的中国”,把女真侵略宋朝,说成是“女真侵略中国”,是不是可以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自从黄河流域沦陷之后,就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当时,女真贵族所建立的金国,是作为外族征服者而强占了河北广大地区的。如果不同意“以宋朝代替中国”,难道还能以女真征服者代替中国吗?当然,即便把当时的中国视为汉族和女真所共有,也是很荒谬的。因为那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女真侵占中国神圣领土的既成事实,等于要人民放弃光复国土的正义斗争。所以,就当时讲,“以汉族代替中国”,或“以宋朝代替中国”,乃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承认或不承认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再作进一步地分析。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宋王朝是以赵氏统治集团为核心所建成的小朝廷,它代表的是以赵氏统治集团为首的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代表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相反,它是统治与奴役全国劳动人民的工具。从这一点讲,它不能够“代替中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是指伟大祖国在漫长历史阶段中的泛称。而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又必然是具体的。比如在宋代的时候,如果有人远航到当时的外国,当他告诉人家自己是宋朝人时,也就意味着他是中国人。特别是当外族入侵,民族矛盾达到极端尖锐的时候,汉族的王朝,就更具有了“代表中国”的意义。“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这是长期为人民所传诵、充满了强烈爱国主义高贵情感的有名诗句。很明显,在异族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中原父老”,并不是渴望汉族封建统治者的“旌旗”——“宦军”或“小朝廷”,而是企盼着祖国的光复;他们是把当时的汉族王朝,当作了自己所热爱的祖国的象征的。又如公元417年,刘裕北伐,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收复了关中。但因为他要阴谋篡位,所以并未加以巩固,而急于南返。关中人民闻知后,纷纷前来涕泣挽留,说“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覩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这里,广大人民更是把封建的君主[3],当作了民族的象征。当然,他们所挽留的,并不只是刘裕一个人,而是以刘裕为象征的整个汉族和国家。又如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曾自称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同样也是把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姓氏,当作了汉族的象征的。我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以“汉族”或“王朝”来“代替中国”的。
自然,以上是就某一个王朝当时而说的。如果在今天还有人“以汉族史代替中国史,以王朝史代替中国史”,那就是不正确的了。但这必须从历史时间观念上区分清楚,而不应该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