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缘起:文化互通与审美调和
近年来电视剧艺术生产领域中,以网络小说为原型进行改编的电视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每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有几十部之多。而且,网络小说改编剧往往在话题制造、市场表现等方面令人瞩目。特别是2011年被称为“网络小说改编元年”,自那年起以《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的众多网络小说改编剧一次次掀起收视热潮,推动了网络小说已有的热度与喧哗。
大约十年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数据是,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1]。而到了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较2018年年底增加259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61.2%。特别是网络文学用户达到了4.55亿,占网民总数的53.2%[2]。
与此同时,“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对当前市场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45家重点网站发展情况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各网站原创作品总量高达1646.7万种,其中签约作品达132.7万种,年新增原创作品233.6万,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出版纸质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3]。
对网络小说这个“IP”资源的争抢也让小说改编影视版权的价格水涨船高,在行业内部,只要是某部网络小说有足够多的点击量,似乎都有影视公司买单。制片方在晋江文学、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等网络文学站点,搜索具有开发潜力的IP;在豆瓣、天涯、人人等论坛贴吧,以及微博、微信社交软件中寻找网络话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衡量网络小说改编的指标如点击量、排行榜、粉丝人数、百度搜索指数,以及大V关注度、社交媒体话题热度等被市场化、商业化。显然,网络小说改编热潮是在资本控制之下运作并累积的,于是围绕这种文化现象,学术界开始在思想层面对其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进行反思,同时开始分析深层的文化心理。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我们发现,介质变迁带来的艺术门类的交流合作越发激烈。“网络小说改编剧”凸显了改编理论、互文理论、传播学、符号学等学术命题在今天的意义。我们选择“网络小说改编剧”观测当下时代变迁中的文化生态与人们的心理轨迹,是基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是媒介融合视野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通互联。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欣赏口味与审美旨趣面对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内人们的心理变迁与文化传承使传统媒体有了一定的生存危机而不断向新媒体借力。在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潮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与变迁规律是什么?这种影视产品的艺术成分和审美价值含量有多少?网络小说的次元与电视媒介的次元之间如何才能实现价值的沟通?研究这种媒介融合下的文化语境与破解创作规律正是本书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是寻找商业诉求与艺术美学之间的调和。追随还是引导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副重担,责任感与公信力等职业伦理也必须应对市场与导向的双重规制。本书可以为当代电视剧生产寻找适合大众、精英、主导文化以及亚文化圈多方话语对话中的合适空间,从而寻找到电视剧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制定一种从网络文化到电视文化转换融通的价值准则。
三是反思当代文化的价值观,并指导当下艺术创作。我们看到,网络小说改编剧并非一味地追求市场效应、偶像颜值,这两年也出现了一批价值导向充满精神能量的作品,《浮沉》《琅琊榜》《欢乐颂》等“飞天奖”获奖作品是其中的代表,它们或是与改革开放火热的时代精神相契合,或是将人性善良与家国叙事相结合,为网络文艺与大众文艺的发展做出了示范,这也就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传统电视媒介代表的价值传导方式是一种基于文化威权的单向传播,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予我们的是更广阔的表达平台和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以及受众对于信息更及时的反馈和评介。电视在网络中“盗猎”到流量、粉丝、价值观、新趣味,但更重要的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大众文化要对网络予以反哺,以传统和理性为代表的中心化与线性观并不是落伍的观念,而是在当下我们仍必须拥有的精神家园与身份认同。其实,电视与网络一样,从诞生起,面对过无序、低俗,也象征过朝气、未来,今天二者的合作领域成为当下文化价值的主要博弈场,必定代表着多元思想的对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