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艺鉴赏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文艺鉴赏学发生发展漫笔
一
当我们站在人类历史长河21世纪20年代的浪尖上,回过头来用高分辨望远镜对丰盈精粹的艺术世界进行一次扫描,你将看到一个怎样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惊诧不已的文艺寰宇呢?在这里,各种艺术众流竞进,直接向你奔来,以至常常让人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记得笔者在中学刚开始接触小说的时候,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书中说吉诃德先生因看骑士小说着魔,闹出种种荒唐可笑的事情,最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去了。这在当时简直叫笔者百思不解,但它却促使笔者对文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总觉得文艺是另一个世界,有一种新奇的诱惑。过去有个传说,讲乡间曾有一伧夫读《封神榜》,读到引人入胜处,不禁搔头抓耳,心花怒放,开窗俯瞩,只见窗下停有一馄饨担,锅中热气腾腾直上,这时伧夫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于是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此等魔力奇事,古今中外,时有耳闻。
刘勰所谓:“民生而志,咏歌所含。”[1]意即文艺的诞生和人类一样古老,人们对文艺的喜爱好比享受美食佳肴几乎人人皆同。无论是一字不识的世代贫民,还是孤陋寡闻的市井妇媪,或是修养有素的贤哲士人,大家都可汇集在一个剧场里,面对聚光灯打出如梦般的幻景,一同接受着来自舞台各个角度的戏剧美的刺激。人们是怎样地沉溺于这同一种艺术的?以至于一起失神屏息、抽泣、欢笑和惊呼?
唐尧《击壤》之谣,虞舜《卿云》之颂,诗歌作为最悠久的文艺样式最早便在远古人类口头流传。历史发展至今,即以中国来说,从有文字记载的《诗经》算起,就已经有三千六百多年了,谁又能够计算,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已储存了多少珍品呢?
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个湖吗?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东南95公里处有一个神秘的沥青湖,面积约47公顷。此湖近看如一片荒地,其中无水,全是漆黑的沥青。自1870年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已开采了数千万吨沥青。然而,湖面并未因此下降,新冒上来的沥青浆呈乳峰状,不消一天就能填平采掘坑,湖中沥青取之不尽。
世界文艺宝库真有点像这湖中的沥青一样取之不竭呢!
二
我曾经有一个非常古怪的设想:人们为何要创作文艺和鉴赏文艺呢?如果人们把花在这方面的精力用在其他方面特别是物质生产上不是更好吗?后来,笔者才发现这里的问题乃是人类艺术哲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往今来,它不知诱惑了多少人煞费心血去解决,其结果正如那浩瀚星空叫人可赏可玩却又无法理解它无穷无尽的奥秘。
或许,我们从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微妙的事实里可以得到一点什么启示:从穴居人生活时代开始,东西方之间彼此还是全然未知的崭新社会领域,但令人惊诧的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从“杭育杭育”这样简单的劝勉之歌中逐渐创作出一系列相同的文艺形态,直至形成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这些均认同的稳定的样式来表达各不相同的内容。这是什么原因?我国先哲毛苌谈到诗歌起源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这里说,诗歌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寄托,而人的情感几乎又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这样诗歌也就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了。如果我们把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其他种种艺术也看作人类情感的寄托,那么,请注意: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又因为人都具有情感的特性和基本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为远隔万里的东西方人类不约而同地寻求到相同的情感形式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言:“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因而心理法则的作用也是一致的。”[3]应该说,这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见解。
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新奇的人类世界,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具体需求,但从总体上来看,人类需要不外乎两个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它犹如飞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物质和精神,始终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基本运动轨迹,它在整个人类前进的过程中总是处于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状态。“人类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乐、为增加自己的享乐而斗争。”[4]生存需要,自然是人类生命的前提条件,然而精神的空虚或乌有又会与一般动物毫无区别。我国古人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5]这是人类作为一种名副其实的高等级地球动物的天性。
记不得是谁说的了,人类用语言来传递思想,而用艺术来传递情感。前者紧紧依附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后者才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不断追求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交谈的内容大多带有功利的性质,艺术则是作为审美的情感形式而存在的。有人说,文艺是一种精致的对话。这就把文艺与一般日常讲话区别开来。
可不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一个人出生之后即与外界隔绝起来,只满足他吃、住、穿等这些物质方面的需要,从不让他接触包括诗歌等在内的艺术,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或一首浅显的童谣也不让他听,这个人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有人愿意作这种试验,或许他也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但他必定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即使是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山民,他们也会设法创造出种种艺术品来聊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诸如充满着神奇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鲜明节奏的生活自由小调,或是女人们用针线连缀成的种种简朴大方的绣品等,他们在劳动之余创造和欣赏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从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基本平衡,并证实自己作为人而存在的乐趣与骄傲!
无可怀疑,文艺作为人类情感存在的一种主要形式,已受到中外古今人们的普遍喜爱。没有光华璀璨的群星和皎洁柔美的月儿,夜空将是一片漆黑而毫无生气;而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也愈来愈成为追求健全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根本没有接触过文艺的人恐怕十分少见。而且,诸如小说、戏剧等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它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来自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大爷的口头故事中。一篇优秀小说问世,人们往往是奔走相告、争相传递,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谈论的主要话题。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小说,就曾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因而安徒生成了许多不同国度和不同肤色的小孩子的好朋友。一个在非洲出生的小女孩玛莉曾给他写信说:“我非常爱你,亲爱的,亲爱的安徒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在1605年出版后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当年连印了四次仍不能满足需求,直到1615年又再次重版,迄今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西班牙民间流传有这么一句俗语: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部《堂·吉诃德》。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
也许文艺与人类生活太接近了一些,文艺鉴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看重的,加上文艺品种丰富多样,各自选择鉴赏某种文艺来休闲基本都是一时兴趣。这也难怪,文艺作品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几乎是无所不包,写日记、读书信、哼小曲、看戏剧等,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和文艺打交道吗?文艺就好比是对门山上的风景,雍容华贵、嫩绿野果,谁人都可以随手采撷。的确,在很多人看来,文艺鉴赏当然也就更是简单不过了。
然而,文学艺术这门看似轻松却严肃的精神产品,真的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般人鉴赏文艺,通常只图懂得一个大概的意思,满足某种刺激,以为这就是在鉴赏文艺了,结果难以对作品进行深入感受。犹如隔栏观景一样,理解不透,判断不准。《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以不好的影响。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去看,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6]清代有个叫蔡元放的,他读《东周列国志》,即把它当成一部历史书而不是当作一部小说来品赏。所以在他写的评语中,都是对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议论。例如如何用兵、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识别好人坏人等,基本上不懂得小说的审美鉴赏,更谈不上对小说有深刻的理解。
毫无疑问,一个有修养的文艺接受者,他的艺术感觉力和鉴赏力都较强,必然比缺乏修养的接受者较容易探寻到文艺的奥妙所在。我们研究文艺鉴赏学的发生发展,正是旨在帮助接受者能够系统地了解文艺鉴赏的本质、特点与方法,企图让接受者进入文艺宝库后能够左右逢源,探骊得珠。正如休谟所说:“许多人如果只依靠自己,美感就非常薄弱模糊;但一经人指出,不管是怎样的神来之笔,他们也都能欣赏。”[7]
比较遗憾的是,文艺虽然与人类诞生一样具有悠久历史,但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探索文艺接受的专门著作至今仍是凤毛麟角。在我国古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历史散文或是诗话词话,以及某部文艺作品的序、跋、评、叙、述、引、题词、凡例、读法、弁语等论述中,它们好像散金碎玉,零零散散,始终未能成其气候。而且,这些论述有个显著特点,都是从接受者的审美鉴赏经验出发,目的却是在总结作者的创作规律,因而对指导我们鉴赏文艺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十分有限。《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宋江、戴宗在江州被判死刑,金圣叹在本回中有两段夹批云:
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以惊吓读者,盖读者惊吓斯作者快活也。
读者曰:不然,我亦以惊吓为快活,不惊吓处亦便不快活也。
在这里,他显然揭示出了小说鉴赏的美感不是一种平直的心理状态,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即从惊吓转化为快活的过程,但目的是在强调小说情节的组织应符合读者的这一美感心理,要有惊险性和传奇性。当然,创作与鉴赏之间并未有绝对的界限,但由于以往学者的确未能把鉴赏接受当作直接的对象,所以,有关文艺鉴赏的理论就始终带有浅层性和随意性,这在以往诗话词话中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谈美色变”,文艺美学及其教学几乎空白,政治化的“崇高”教化方式替代了文艺美学希冀的“现世关怀”以及“个体生命价值”。新时期开始,文艺美学学科建设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的高等教育文艺美学教学也进入自觉有序的阶段。作为文艺美学的三个方向:创作美学、作品美学和鉴赏美学的建设构架逐渐形成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加强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版界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文艺美学的专著。比较有影响的有: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张德林《现代小说美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等,这对文艺创作与鉴赏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般来看,现在我们所讲“文艺美学”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美学(含作品美学),重在揭示作者的审美修养、作品文本的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规律与技巧,上面所列举著作基本都属此种类型;一是鉴赏美学(或称文艺接受美学),重在揭示鉴赏者的审美修养、文艺接受的心理特征、过程、规律以及接受的途径与方法等。国内学者这方面有影响的专著似乎还未能得见。国外学者已为笔者看到的倒有美国凯伦·马蒂森·赫斯《文学鉴赏辅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该著从影响文艺鉴赏的各种因素,诸如读者、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着手分析,重点探讨了小说鉴赏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每章均附有练习与答案,注重应用,但在理论深度上稍显不够。
从文艺鉴赏的角度揭开其中奥秘并不容易,上古以来中外不知有多少最杰出的文艺美学家都曾涉及这个课题。孔子《论语》、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印度《舞论》、顾恺之《论画》、刘勰《文心雕龙》、李渔《李笠翁曲话》等,无不对文艺美学作了大量有力的探讨,但如上所说,从创作角度揭示文艺之秘者多,而从接受角度专门探索文艺鉴赏的却非常罕见。
四
在早期的世界文艺发展史里,诗歌占了主要地位。唐以前的中国文艺史,基本是诗歌史。《论语·泰伯》篇有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兴于诗”是什么意思?包咸注云:“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可见,学诗对于我们身心的修养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歌是文艺之母。我们常说某篇小说富有诗意,某篇散文很有诗的意境,又称一幅好画是“画中有诗”,一曲动听的音乐是“音诗”等;事实上,生活中的诗意也无处不在,甚至我们还管叫建筑艺术为“凝固的音乐”或“立体的诗”。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说,如果把“意”比喻成米,那么文章就是将米煮成饭,而诗则是将饭酿造为酒。从这里可以得到这样两层意思:一方面,一切文艺作品都应具有诗的特质,不过是“饭”与“酒”的差别;另一方面,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我们鉴赏诗歌就好比是和“酒”打交道,这当然是一种高尚的鉴赏活动。据此,如果一个人不喜爱读诗,甚至于对诗歌全然不理解,那么他的文艺鉴赏趣味势必低下。
为什么这样说呢?朱光潜认为:“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精妙处,也终觉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阅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8]因而,诗歌鉴赏就是文艺鉴赏的最高形式,要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鉴赏趣味,当从诗歌鉴赏开始。
五
不论怎么说,人们对文艺的需要是无可怀疑的。它不仅仅是少数文艺作家的事业,同时也属于从事一切职业的人们。
文艺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力又从哪里来?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
这是一个神奇的彼岸世界!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我们,召唤着我们放下种种俗务与烦恼,到那神奇的世界里去徜徉。文艺鉴赏,好比就是我们从必然王国(现实世界)走向自由王国(艺术世界)的一座彩桥。它令我们真诚!令我们宽广!令我们澄洁!——人们在这里都将经受一场神圣的洗礼——文艺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绚烂而自由的美之所在。
人,为什么需要鉴赏文艺?大家从上面的阐述里多少会有所领悟,然而真正要说清它又是何等的困难,总不可能像描述数学方程式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但不论怎样,一种文艺样式的存在,总是因其接受群体的存在而存在,它不可能因少数人的意志而转移。
《达·芬奇笔记》谈到鉴赏有句名言:“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9]这个解释似乎太简单了一些,但仔细一想,又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人们之所以要鉴赏文艺,关键也在于这作品本身具有一种可以鉴赏或令人爱好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是指作品为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自由的艺术想象的世界。鉴赏一部杰出的文艺作品,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好像自己完全是沉浸在一片富丽堂皇的霞光里,自己与作者之间是如此的相通,达到一种在现实世界里从未有过的美妙与和谐,开启个人平素紧闭的心扉,自我被压抑的力量便会得到升华。这种享受,应当是滋味无穷的,也应当是人们为什么要鉴赏文艺的真正奥秘。
有学者指出,具备鉴赏文艺的能力在修炼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性格方面非常必要。这是从作品本身的教育功能而言,它虽然也同属于文艺作品可以鉴赏的“客观性”的一个方面,并与另外两种功能——认识作用和美感作用构成了文艺作品的三大社会功能,这是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看法。实际上,文艺的种种功能都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力系统,都是统一在审美接受的领域,通过情感的中介实现的。一篇文艺作品,如果首先不能给我们以美的熏陶,接受者与创作者之间达不到一种高度的和谐,那么接受者对它的种种社会功能就将产生一种抗拒之情,文艺接受也就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