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绪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了一股大规模的元小说创作潮流,博尔赫斯、约翰·巴思、纳博科夫、冯尼戈特、约翰·福尔斯、卡尔维诺、巴塞尔姆等一大批在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投入了这股创作潮流,使元小说的兴起成为后现代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元小说(metafiction),又称“自我意识小说”(self-conscious novel)、“超小说”(surfiction)、“自我衍生小说”(self-begetting novel),它最大的特点是对自身作为人工虚构物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自揭虚构。戴维·洛奇将之定义为“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帕特里夏·沃的经典定义是:“所谓‘超小说’,就是这样一种小说,它为了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疑问,便一贯地把自我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作为人造品的自身的位置上。这种小说对小说作业本身加以批判。它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甚至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对传统小说而言,“真实性”是最大的追求。谁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是撒谎,但传统小说家就是要把虚构的世界弄得酷似真实,把谎言撒得使人信以为真。为此小说家们会使用一系列的艺术假定性手段来营造“真实性”幻觉,如以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进行创作、追求细节的逼真、包容非本质性细节等。似乎小说世界就是真实世界的忠实再现,甚至就是生活本身。但元小说不再营造真实性幻觉,它直截了当地宣布自己是虚构的产物,并采用一系列手段明白清楚地暴露小说是如何被人工“创作”出来的。为此元小说家们进行了侵入式叙述、矛盾开放、任意时空等一系列激进的文本实验,使元小说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鲜明的形式特征。加之元小说作家大多热衷于玩语言游戏,公开宣称自己作品的游戏性质,否认作品的道德功能、政治功能、社会性目的(纳博科夫:“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作品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大作家都是大魔法师。”),这些都使元小说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性质和形式主义倾向。
戴维·洛奇认为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小说观:一种是人本主义的小说观,强调小说的模仿性、对外部世界的指涉及作者控制等因素;一种是后结构主义的小说观,否认以上因素。很明显,元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在这点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现实主义小说强调真实反映外部世界及其本质规律,从而具有明显的现实指涉、意识形态指涉之功能。元小说则由于自揭虚构而取消了小说指涉外部世界的权力,它是“自指”的,它斩断了与现实的关联而凸显了小说文体的自我意识和文本形式,从而带着后现代文学的游戏性特点和虚无主义的色彩。彼得·比格尔在1974年所著的《先锋派的理论》一书中批判了后现代主义的先锋精神是形式主义的“新先锋派”,因为它对社会或体制不进行批判,因而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先锋精神。
但问题是,形式主义的文本未必就与现实政治无涉。形式具有意义,独立于内容的意义,这是20世纪美学一再阐明的命题。小说形式特征的变迁,往往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相关联,换句话说,形式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形态,它体现了现实并参与进现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注结构形式的经典叙述学进入到后经典叙述学阶段。后经典叙述学的特点便是“从发现到发明,从一致性到复杂性,从诗学到政治学”(马克·柯里),它关注社会历史语境如何影响或导致叙事结构的发展,关注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很多研究者对元小说都是持彼得·比格尔的这种观点,大多探讨其形式特征及其“自反性”、形式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倾向。而这正是本书要加以反思并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本论题的选题目的,首先是作为一名热衷于元小说的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某些文本在玩弄形式技巧的过程中的犀利的批判锋芒和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图;其次是作为一名研究者,试图以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为工具,对此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观照。本论题力图对目前国内元小说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虚无主义”等理论问题进行澄清,并对元小说的局限进行反思,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本论题在研究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后现代元小说属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小说文体,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有学者介绍引进元小说理论。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在著作中探讨了元小说问题,但讨论较多的是中国的先锋派元小说创作以及个别具体的西方元小说作家的创作,至今没有一部纵论西方后现代元小说理论及实践,尤其是最新理论进展的专著。本论题有助于弥补这一空缺,深入研究元小说这种后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样式,并以元小说为切入点,深入观照西方后现代的文化景观。
第二,国内的元小说研究,其理论来源不外乎威廉·伽斯、帕特里夏·沃、华莱士·马丁三家,而对后经典叙述学以来的其他元小说理论家的成果则缺乏了解。本文引进这些理论家的理论,有助于对澄清国内对元小说的形式主义倾向、解构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等问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读。
第三,在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的今天,发掘元小说这种“形式主义文本”之“形式实验”掩盖下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有助于重建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也有助于对元小说以及中国80年代先锋小说之意义的重新考察和定位。
国内外对元小说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西方,“元小说”的正式命名是在1970年,但在此之前,元小说早已以无名的状态存在着,《堂吉诃德》已经被学者们认定为典型的元小说。但元小说文本的大规模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80年代后,元小说理论开始引起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元小说的理论专著。同时,后经典叙述学在80年代后兴起,它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而关注叙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而为深化元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主要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如下。
1967年,约翰·巴思(John Bart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枯竭的文学》一文(“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认为现实主义文学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在反映现实方面,已经达到了后人无法超越的顶峰。因此文学若不在形式上有所革新借鉴,则势必遇到真正的危机。巴思虽然没有用“元小说”一词,但他提出对抗“枯竭的文学”的办法,乃是“直面智力的枯竭,并以枯竭抗拒枯竭,从而创造出崭新的、具有人性的作品”,“一个艺术家可以把我们时代的终极性转化为自己作品的素材和表现手法”。这事实上就是后来所讲的元小说。巴思此文“枯竭”的呐喊震惊了文学界,被视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宣言书。
1970年,美国作家威廉·伽斯(William H,Gass)发表专著《小说与生活中的形象》(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最早提出“元小说”一词。伽斯提出,包括小说在内的所有艺术都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冲动,一种是交流的冲动,把交流的媒介仅视为一种手段;另一种是制作一件物质成品的冲动,把媒介本身视为目的。就小说而言,前一种冲动指的是其反映现实、表达情感的功能,后一种冲动则指的是小说对自身作为一种人工制品之本质的自我意识、对其自身的语言、结构等的关注。而后者正是“元小说”文本的主要特征。该书是最早研究元小说的著作,首先为“元小说”命名,并指出了元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对元小说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71年,罗伯特·阿尔特(Robert Alter)发表《半魔幻:作为自我意识文体的小说》(Partial Magic:The Novel as a Self Conscious Genre)。该书考察了自《堂吉诃德》以来西方小说中时隐时现、连续不断的自我意识现象,认为“自我意识传统”是西方文学的“另一伟大传统”,并勾勒了这一传统的发展轨迹:17、18世纪呈高峰状态,随后经历了19世纪现实主义时期的衰落,到20世纪重新勃兴,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该书第一次在“摹仿说”和“现实主义传统”主宰的西方文学界厘清了“自我意识传统”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并梳理了其发展线索,以具体的元小说文本分析为这一传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例。
1975年,雷蒙德·费德曼(Raymond Federman)发表《超小说:小说的现在和明天》(Surfiction:Fiction Now and Tomorrow),该书所称的“超小说”就是我们所称的“元小说”。费德曼在书中讨论了元小说区别于普通小说的形式特征,比如反讽性的叙述者进入文本的方式(他称之为“叙述性闯入”)等,并对元小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980年,琳达·哈琴发表《自恋的叙事:元小说的悖论》(Narcissistic Narrative: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该书讨论了元小说的特征及其所内含的诸多悖论,比如它的充满自我意识的叙述要求读者既要与它保持距离,又要被它卷入其中;它以形式美学的方式想象地把握现实等。该书对元小说的丰厚内涵及其内部的悖论张力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1984年,帕特里夏·沃(Patricia Waugh)发表《元小说:自我意识小说的理论与实践》(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沃给元小说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元小说’一词是用来指那些有自我意识地、系统地关注自身作为一件人造品的身份、以便对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的小说创作。在对它们自己的结构方法提出批评时,这些作品不仅检验了叙述性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探讨了对小说文本之外的世界的可能的虚构。”沃指出元小说的两个形式上的特点:自反性和形式上的不稳定性。该书还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了小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探讨了语言对现实的建构、文学虚构话语的本体地位等问题。沃的这本小册子篇幅不长,却极有见地,它开始突破形式主义的框架,探讨元小说同现实、同人生之间的关系。此书目前中国大陆尚无译本。台湾骆驼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钱竞的译本,但中有诸多误译、漏译之处。
1987年,华莱士·马丁(Wallace Martin)发表《当代叙事学》(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该书第八章“参考框架:元小说,虚构,叙事”从“打破框架”的角度定义了元小说,并探讨了滑稽模仿、反讽与元小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了元小说给理论家们带来的伦理性困境,从哲学的层面上探讨了“虚构是什么”的问题。该书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成规性、虚假性,滑稽模仿、反讽与元小说的联系等作了中肯的分析和有力的论证。但对元小说其他方面的特征的分析还不够全面。
1988年,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发表《后现代主义诗学》(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Theory,Fiction)。哈琴在该书中以巴赫金对话理论、福柯话语权理论、克里斯蒂娃及罗兰·巴特互文性理论、海登·怀特新历史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为背景,深入论述了后现代的戏拟、互文手法以及元小说文本对社会历史的介入及其意识形态指涉之功能。哈琴在该书中提出“历史编撰元小说”概念,认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文本对社会历史的“它指”功能。哈琴的研究纠正了詹姆逊、伊格尔顿等大多数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认为后现代小说纯属“文字游戏”“缺乏深度”“价值中立”等片面看法,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目前国内对哈琴理论的译介还很欠缺。
1991年,佛克玛主编的《走向后现代主义》出版,其中有诸多文章涉及元小说问题。理查德·托德的《后现代主义在英国小说中的存在——文体与个性面面观》对英国后现代小说中以斯帕克、伯吉斯作品为代表的“自指”与以戈尔丁、默多克作品为代表的“它指”作了分析。厄勒·缪萨拉的《重复与增殖: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引用了王尔德的“中间小说”的概念对卡尔维诺小说的“自省”和“指涉”进行分析。杰拉德·霍夫曼的《后现代美国小说中的荒诞因素及其还原形式》对约翰·巴思小说中的元小说因素及其荒诞性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对具体的元小说文本的分析为当代元小说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鲜的启示。
1992年,戴维·洛奇(David Lodge)发表《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该书是五十篇不长的文章的汇集,每篇文章以一个作家的创作为例,讨论小说创作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悬念、视角、内心独白、陌生化等,其讨论既涉及传统的小说艺术,也涉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其中第46篇以约翰·巴思的创作为例,讨论“元小说”。洛奇给元小说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洛奇讨论了元小说的自我意识、滑稽模仿、打破框架等特征。由于此文篇幅较短,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并未深入展开。
1995年,伦敦出版了马克·柯里(Currie Mark)编的《元小说》(Merafiction),该书着重论述了批评与小说之间的界限的消除,认为其是元语言客观性危机的表现。书的导言勾勒了历史编写中的自我意识以及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批评中的历史观的回归的演变过程。该书体现出了元小说研究与新历史主义视角的结合,这是一个较独特的切入元小说的视角。此书目前国内尚无译本。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海登·怀特(White Hayden)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该书是《元历史》发表以来体现怀特主要思想脉络的文集。集中探讨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相似性、历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该书为历史编撰元小说(借用琳达·哈琴的提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观照角度。
2005年,伦敦出版了戴维·赫尔曼(David Herman)编的《叙述理论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其中收有申丹撰写的“叙述”一节。申丹在文中以《项迪传》为例,对元小说写作的本质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国内迄今为止尚没有纵论西方元小说理论和实践的专著,有少量专著探讨了个别具体的元小说作家的创作,更多对元小说的研究散见于单篇文章或一些著作中的章节。
1988年,《文艺报》发表江宁康《小说乎?评论乎?——关于“超小说”》,同年《国外社会科学》载南朝鲜金圣坤的《关于后现代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一文也介绍了一些有关“元小说”的理论。这些应是中国最早介绍元小说的文章。
1994年,陈晓明发表《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第五章第三节以“叙述圈套:解构当代神话”为题对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派元小说进行了分析。认为对马原来说,写作就是虚构故事,而不是复制历史。真实被解构以后,叙述仅仅是虚构的游戏。陈晓明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观照元小说,片面地强调了其虚无主义倾向和游戏色彩,而没有看到其解构中的建构。
1995年,杨义发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认为《红楼梦》、李渔的《合影楼》都有元小说的意味。在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中,更以“复式视角和元小说”为题论述了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元小说因素。杨义运用元小说理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分析颇有新意,不啻为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一个生动的实例。
1996年,赵毅衡发表《窥者之辨》,第三章第二节探讨“元小说在中国的兴起”。赵毅衡把元小说分为自反式元小说、文类戏仿式元小说、关于类文本体系的小说三类,对元小说的性质、中国当代元意识的产生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2002年,胡全生发表《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第三章探讨了元小说的特征、元小说的哲学、语言、美学观等。该书在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对比中来分析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总体背景下来观照元小说,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许多问题进行了中肯的、有说服力的探讨。但由于不是研究元小说的专著,该书对元小说理论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深入。
2006年方凡发表《威廉·伽斯的元小说理论与实践》、2008年王建平发表《约翰·巴思研究》,都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元小说作家的创作。
此外早期有较大影响的关于元小说的单篇论文还有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王天明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与“自觉小说”》(《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胡全生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谈超小说》(《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江宁康的《元小说: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童燕萍的《谈元小说》(《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朱明的《“元小说”的叙事手段及其操作策略》(《文史哲》1998年第3期)等。
随着元小说在西方的蓬勃发展,国内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涉及元小说的硕士论文。万晓艳《元小说理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元小说的概念、追溯了其理论渊源及其形式特征。黄露《论元小说》(贵州师范大学,2009)联系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和解构思潮,探究元小说发展的渊源及其特点。其他大多数的硕士论文集中于探讨某个具体的作家的某部具体作品的元小说特色,张闫《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元小说艺术》(黑龙江大学,2016)、于航《〈瀑布〉的元小说技巧解读》(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张一卉《〈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东北农业大学,2014)、韩杰《论〈赎罪〉的元小说特征》(河北师范大学,2009)、吴华《库切小说〈慢人〉的元小说解读》(河南大学,2009)、苟仁友《读〈寒冬夜行人〉》(四川师范大学,2008)等。
国内目前尚无集中探讨西方元小说理论的博士论文。少数几篇涉及元小说的博士论文主要是探讨中国先锋作家的元小说创作,或某位具体的西方作家作品的元小说特征。
翟红《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苏州大学,2004)以马原、残雪、徐星、洪峰等作家为例,分析了中国80年代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特征及语言实验。认为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用“文学是虚构”代替了文学的真实观,昭示了先锋作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也意味着写作成为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山东师范大学,2006)集中探讨了中国当代新潮作家的文体探索与形式革命。该文指出新潮作家的文体实验主要集中在元小说、叙事迷宫和语言狂欢等三个方面,认为元小说这种自我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文体意识不但表现小说家对人生与世界真实意义的怀疑,而且表现小说家对于文学可以救治人生、拯救乾坤这一传统使命的背弃。认为对于欧美先锋作家来说,元小说是后现代反本质主义的一种文化表达,其目的在于戳穿本质主义的虚假性;而对新潮作家来说,元小说是其“主体性”觉醒的标志,是在相对自由气氛下一种多元论和个体意识的文化诉求。
欧荣《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危机母题》(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第二章以《换位》为蓝本,分析了洛奇小说中体现的文学危机,认为其以“元小说”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困境、现代主义的枯竭以及如何写小说的困惑,并用自身的小说实践和小说成就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当代小说家指明了方向。
王卫新《福尔斯小说的艺术自由主题》(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第三章探讨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小说虚构世界中的叙述自由,即其元小说特征。
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戏仿艺术》(厦门大学,2009)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里德小说的戏仿艺术,其中谈到里德的某些文本如《春季日语班》,伊什梅尔·里德作为一个小说人物闯入文本世界,跨越了小说与现实的本体界限,从而使得文本具备典型的元小说特征。
林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吉林大学,2012)分析了纳博科夫、冯尼戈特、巴思等作家的元小说创作特色,并探讨了元小说在当下的意义及其局限。
刘璐《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历史编撰元小说研究》(南开大学,2012)以哈琴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元小说的一个亚类——历史编撰元小说在后现代出现的哲学基础、文本特征及其书写意义。
以上这些著作和论文大体代表了中国对元小说的研究状况。可以说元小说已经引起了中国理论界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努力把握元小说的本质特征,并十分注意其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内在相似性及其对中国先锋文学的影响。但由于国内对西方后经典叙述学以来的元小说理论译介的欠缺以及受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在概念辨析上存在混乱之处(如将片断拼贴等一般后现代小说的技巧与元小说的独特技巧相混同)。其次,对元小说的特点还存在片面理解和误读,研究者们多停留于对其“形式主义”的认识,探讨其“自我反射”、文字游戏等形式特征,及其自揭虚构和语言狂欢造成的对“真实”、历史、主体的解构,对文学救治现实人生的使命感的背弃等,而未能认识到其现实指涉、意识形态指涉之功能。概念的混乱和认识的片面性不仅影响了对元小说这种英美后现代文坛的重要小说样式的深入理解,而且忽视了英美元小说及中国先锋小说除叙述革命之外,还具有的现实指涉、意识形态指涉(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之重要功能。本论题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本书基本框架
本书采用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从文本来探视文化。力图指出元小说的内倾性与外倾性之间的关联,揭示这种“形式主义的文本”的“形式实验”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及其“自我反射”掩盖下的对社会政治的介入和激进的意识形态意味。
具体的研究方式上,本书采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元小说理论,结合具体的元小说文本,对西方后现代元小说的理论和实践作整体的考察。
绪论部分说明了本论题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元小说问题的研究现状,展现论文总体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梳理了元小说的概念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大规模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指出了其新颖激进的形式实验及其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形式特征。
第二章考察元小说之“形式的镜子”,即从元小说的形式特征来探视后现代意识形态。本章从一切叙述文本最主要的一些形式特征切入:包括“叙述视角”“情节结构”“叙述时间”等。力图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元小说三者的总体对比框架中,来揭示元小说的叙述形式对后现代意识形态的反映。
第三章考察元小说之“形式的政治”,即元小说如何以其“自揭虚构”的文本形式,来挑战传统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本章第一节首先考察了“自我指涉性”概念,指出这个概念并没有蕴含否定它指维度的意思。恰恰相反,无论是在俄国形式主义者那儿,还是在结构主义者那儿,“自我指涉”的重要性,都恰恰在于其它指功能。第二、第三、第四节具体考察了元小说究竟是如何以其“形式自指”实现“意识形态它指”。第二节以对约翰·巴思《迷失在开心馆中》的具体文本分析为例,聚焦于元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述成规的“露迹”。通过把为现实主义作家所掩盖的各种成规策略暴露出来,元小说揭露出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不等于客观现实,而不过是作家们巧妙地运用那些有助于营造“真实性”幻觉的叙述成规的结果,从而解构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抨击了现实主义的文化霸权,消解了一切利用小说的逼真度来制造意识形态神话的可能。第三节以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聚焦于“历史编撰元小说”。历史编撰元小说采用历史题材,以自揭虚构等元小说的形式技巧写出了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叙事的看法。它通过对历史的重访(revisiting)和重构(reworking)以及在此过程中对虚构的暴露,凸显历史被“编写”、被“建构”的特征,进而揭露“客观”“真实”的历史文本中隐藏的叙事逻辑和意识形态,揭露历史、甚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怎样按照话语霸权被虚构的。第四节以艾柯《玫瑰之名》为例,聚焦于元小说对叙事成规及经典文本的“戏拟”。“戏拟”即用表面上忠实、事实上却具有颠覆性的方式,来对某个在叙事成规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文本,或某种已成为模式的叙事技巧进行扭曲和夸张的模仿。叙事成规体现的是一定意识形态环境中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观念,是一种简化的、被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框架制约和歪曲的世界模式,它的最大作用就是使人们把某种话语规范或人为的设定当作真实世界来理解。而经典文本中往往沉淀着人类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或折射着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意识形态。元小说通过在不协调的语境中对叙事成规和经典文本进行滑稽模仿,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进而消解其制约着文学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框架。第五节“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辩证思考:元小说揭示出小说、历史、现实等都是按照话语霸权被虚构的。同时,“小说”“现实”“历史”等一旦被虚构出来,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就携带着虚构者的话语霸权,对人们产生真实的影响和制约的力量。
第四章“超越元小说”,旨在对元小说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对其未来走向进行更为理性的观照。元小说作为一种充满锐气的新兴文体,学界普遍对之充满希望。而元小说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对话功能使其有力地回应了“形式主义文本”的质疑,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意义。然而,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其形式来考察,元小说的思考和探索都具有无法摆脱的盲点和局限。本章从“虚构叙述之人文内涵”“元小说技巧的成规化”“缺乏读者基础”等几个方面对之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