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琴史:远古至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鸣惊人

世界上所有乐器的起源都和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比如吹奏乐器,最初用于模仿鸟叫来吸引动物,便于狩猎,后来才发展成不同用途、材质、形状的管乐器。弹拨乐器中,有研究者认为竖琴和箜篌的源起与弓箭关系密切,打击乐器则与原始劳动和舞蹈是分不开的。古琴则不然,它诞生于三皇五帝之手,不为实用与娱乐,而以沟通天地神明、教化百姓众生为己任,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肩负重任,因而不容小觑。

古琴之韵第一次在天地间响起,就预示着其必将作为礼器、道器、圣人之器存于世间,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几千年来,在文人士大夫心中,古琴一直有着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

蔡邕说:“伏羲氏作琴,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为什么要“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因为,伏羲时代领地很大,人口增长很快,部落兴盛,中原各部落都来归顺,于是,私心渐显,因分配不公产生不愉快的事常有发生,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作为首领,伏羲氏不得不思考,如何做到公正,如何教化大众远离贪欲,回归善良天真的本性。思考的结果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乐教,即用音乐教化大众,启迪民智。天地间第一声琴音由此被弹响,如甘露流淌于部落的上空,沁入民众的心田,滋润着原始的蛮荒,浇灌出文明的花朵。

神农制琴是为了和神明沟通,用以祭祀和祈福,祈愿风调雨顺,惠及万民,所以可以说他也是大巫师。桓谭说:“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祭祀是件很重要的事。《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说的是夏朝末年有个叫葛的小国,因为不祭祀而被商汤灭国,足见当时祭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葛国虽小,却历史悠久,最早的葛氏部落生活在三皇时期,首领葛天氏是传说中华夏歌舞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描写三个人手执牛尾,脚步跃动,像跳舞一样,并歌唱“八阕”(八段音乐舞蹈:《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建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非常形象。此外,葛天氏还是织布制衣的始祖,其部落的图腾一是葛(一种植物),二是玄鸟(黑燕),祖训是“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境界颇高。

夏禹时期,大禹曾想让位给治水有功的部落盟主伯益,伯益不敢接受,就隐退了。大禹只好封伯益公长子大廉为异姓伯爵管理葛国,故此后葛国的历代国王都被称为“葛伯”。到了夏桀时,葛国国力衰弱。商国和葛国是邻居,因此发现葛人不祭祀,便派使者去问不祭祀的理由。葛伯答:我们太穷了,没有祭祀的牛羊。商汤便无偿援助了一些牛羊,葛国人却把牛羊吃了,仍不祭祀。商汤又派人责问,葛伯说:我们没有祭祀的五谷呀,所以才吃了牛羊。商汤于是派人送去五谷,帮葛人种地,还让商国的老人孩子送饭送酒。葛伯心里不舒服,心想:你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种五谷,还不吃我们的饭,派人送酒送饭,葛国也太没有面子了,于是下令去抢商人送的饭食。双方发生了争执,还误杀了一个小孩,商汤一怒之下就灭了葛国。然后,商汤又乘势灭了其他一些诸侯,最后灭了夏,建立了商朝。后来周武王伐纣灭商,所列纣王六大罪状中有一条就是祭祀不认真。

黄帝弹琴,意在明心志,表达的是内心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他创作《华胥引》的故事前文已经介绍过。尧帝的琴音体现的则是真挚仁爱、中正平和、悲悯苍生的情愫。据载,尧帝祭祀时演奏古琴,琴音上达天庭,致诸天人感音而降,共庆盛典,《神人畅》由此诞生。

舜帝弹琴怀有心系苍生的大爱情怀。《南风畅》是当代琴家喜欢的一首琴曲,也是舜帝的最爱。相传舜帝常一边弹琴一边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来为百姓祈福。“熏风”就是东南风,“愠”就是怨气。“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是说当时天气闷热,风雨不调,百姓心有怨艾,所以舜帝弹琴祈求东南风快快刮起来,刮走怨气,刮来财富。《礼记·乐记》载:“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适时的“南风”多么重要。

在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心里,古琴从来就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的意思是,没有丝竹乱耳,没有公文待批,可以静心弹古琴读经书。可见,在刘禹锡眼里,琴和丝竹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