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剧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华诗史诗脉概略

中华民族是出语皆诗之民族,中华文明的第一艺术是诗歌,它先于诸子百家的学术创新;且诗到唐宋更是文明之巅;之后大河流东,虽细不绝,每个中华儿女,海角天涯,妇孺老幼,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根据半面创新“起承转合”的底层逻辑,我将中华诗史诗脉分期如图所示:

第一轮的“起承转合”,我称之为“自然美”。

诗歌“起”于巫术乐舞和劳动号子。“承”于北方文学《诗经》与南方文学楚辞。在这段大历史中,如果将《诗经》视为“正”,其特征是质朴厚重、世俗抒情,并形成了诗乐相和的中华传统,四言诗为主,二二节奏,诗人佚名;楚辞则是“转”或“反”,华辞富象,诗风哀婉典丽,采用华丽辞藻、繁复雕琢、各色修辞,有丰富的想象力,多为杂言诗,其代表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诗人。

相反相成“合”于两汉魏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风骨,五言诗为主,代表诗人是陶渊明。至此走完了第一轮。

第二轮的起承转合,我称之为“人工美”,是对第一轮“自然美”的反者道之动,即增加了人工的格律技术。

“起”于南朝永明体的格律化,讲究四声八病,句式以ABABABAB……为结构,“承”于唐代将四声简化为平仄,演变为ABBAABBA……的构型。其实平仄的结构就是中华传统哲学的相反相成: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首尾贯通言尽意长。唐诗的代表是李白、杜甫。

“转”是宋诗的创变,从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到王安石初具规模,苏轼、黄庭坚最后确立,于是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继续前进,唐宋达成第二轮的正反合结构。大略而言,唐诗丰腴情韵,是诗人之诗;宋诗瘦劲思理,是学者之诗。

唐宋之后至今800年,我以为两条谬途:

一路是惟承古典的元明清诗,700年。似乎是对唐宋求“合”,但在宗唐与崇宋间摇摆而缺乏自身特点,终未超越唐宋两大藩篱。历经元代元好问推尊李白、杜甫,“明七子”复古唐音被批瞎盛唐,清代王渔阳、纳兰性德回光返照,龚自珍后油尽灯枯,创作走向陈词滥调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另外则是诗的词汇与日常用语完全脱节,同时过严的格律束缚了创作自由,尽管有晚清黄遵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和民国学衡派的“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一路是尽弃古典的民国新诗至今,100年。始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胡适提倡以白话入诗,并废除旧体诗的一切形式束缚,其后郭沫若《女神》,新月派徐志摩、闻一多,现代派卞之琳、戴望舒,象征派李金发、王独清,现实主义如七月诗派胡风、艾青……绵延至今,如朦胧诗北岛、顾城等。但过度自由恰恰扼杀了自由,新诗最后成为没有内在韵律节奏形式的换行的散文。其实一切艺术的通则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当然格律镣铐的“度”须放宽,过严的艺术法则如果不适合创新的表达,就应尝试去降低其“度”,但作为情感与诗的本体的音韵音律节奏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西方亦然,黑格尔《美学》认为,诗的音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诗的观念不仅要体现于文字,而且要用实在的话语说出来,因而涉及语调和字音这些感性因素。因此我们要跨进诗的音律领域。用音律的散文不能算是诗,只能算是韵文,正如用散文来创作诗,也只能产生一种带有诗意的散文。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更重要”[1]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