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例
一、本書考述唐代(習慣上包括五代)一百零六位作家的詩集、文集、詩文合集、詩詞集、詩詞文合集等;因詞集已有專書稽考,故本書不再涉及。
二、所考各集,首稽其原編的纂集者、編輯體例、書名卷數及成書年代等,次考其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傳本的存、佚、闕、未見等情形,以及刊刻者、傳鈔者、庋藏者、題跋者、校注者、品鑒者、評論者等等。當代整理出版的唐别集,亦扼要加以介紹。於中尤詳祖本、重要傳本;一般翻刻本、傳鈔本則視情況或從簡或略而弗及。
三、各家現存的歷代重要傳本,力求檢視原書,録其行款、版式、牌記及序跋中與版本相關的文字,辨析其篇章增減、卷次分合及文字正誤等等,同時對其版本優劣酌加品鑒,並指明庋藏地點。其歷代遞藏關係及卷内鑒藏印记,亦酌情加以考述。
四、各家考述旨在究明版本源流系統,爲此尤重探究歷代各傳本所據之底本,辨析上下位本之間的承傳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最終釐清其版本源流系統。
五、對各家已經散佚的歷代重要傳本,則依據書目題跋等相關文獻材料,也盡可能地予以追考,以完善其版本源流系統之梳理。
六、本書原則上只録全集;無全集者,考其有代表性的選集。故全集今存者選集一般不加考述;重要選集,則視情況而定。
七、本書所考,包括宋元明清等歷代的重輯本,清人重輯者以乾隆爲限;乾隆以後之輯本,除重要者外,一般不予考述。
八、明清人所編的一些唐人合集及總集,諸如鮑松《李杜全集》、吴琯《初盛唐詩紀》、胡震亨《唐音統籤》、季振宜《全唐詩稿本》、康熙敕編《全唐詩》等等,凡一家一卷或多卷者,其實與唐人别集無異,後世整理唐集不少以之爲底本。職是之故,對上述一類合集及總集所涵之百餘家唐集,本書視同别集,亦加考述。
九、域外所存百餘家唐集之歷代傳本,同一版本若國内尚存,一般僅只提及,不再考述;國内已無傳本者,本書依據所能占有的材料,亦加考述。
十、各集考述,均首列作家小傳,以知人論世,但内容從簡,以避繁冗。歷代編刊者、傳鈔者、序跋者、庋藏者、評點者、校注者等等,一般不作介紹;若行文需要,介紹盡量從簡。
十一、所考各集,均以書名標目,次爲考述正文,最後列“參考文獻”。唐集往往一集多名,標目則一般選用通行者。
十二、考述涉及的歷代各朝年號、紀年干支,凡首見者括注公元年代;同一家考述重見之年號、干支紀年,一般不再括注公元年代。
十三、考述中涉及的地名,僅於作家小傳中表明籍貫者括注今名,其餘視情況而定是否括注今名。
十四、本書所考各集,以著者生年爲序編次爲二十卷,生年不詳者,以大致生年次之。
十五、考述盡量吸收往哲今賢的研究成果,凡有徵引,均注明出處,重要者以“參考文獻”形式集中附於各家考述之後,注明版本,並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十六、考述徵引的典籍原文,均加校勘,訛衍者加方括弧“[ ]”表示,脱漏者以方框“□”表示,校正及增補的文字加六角括弧“〔 〕”表示,以免歧誤。
十七、反復多次徵引的典籍版本,另列《主要徵引典籍版本》附於書後,正文不再加注所據版本,以簡練行文;出現頻次較少的典籍,則隨文注明所據何本,以便讀者按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