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陳尚君
我於本書,期待甚殷,蓋緣欲重新編訂全部唐詩,務必摸清今存與唐詩有關之全部家當,其間重中之重,則是摸清全部唐詩選本與别集的存世文本及其相互關聯。四十多年前,當我起步關心唐詩相關文獻之時,對宋、元、明、清以來學人所作工作,充滿敬畏,真以爲天地間唐人遺文,已經蒐羅殆盡,所涉考證,無不盡善盡美,今人研究唐詩,只要購備基本文本,稍作閲讀,參酌前人議論,即能寫出合格論文。然從局部契入,則頗滋疑惑,越加深入,疑問越多。於是發憤依憑唐宋書志,廣求唐詩善本,逐次披閲,逐詩對校,因懷疑而證僞,因讀僻書而漸有輯佚,積累稍多,稍得成編。適逢時代風會,學風遽變,得緣蹣跚學林,漸悟門徑,稍有創獲,亦一樂也。而印象最强烈者,則爲初涉學苑之際曾專心閲讀之一些學人著作,萬曼先生《唐集叙録》爲其一也。
一九七九年夏間,因欲完成導師交代的學年考題《大曆元年後之杜甫》而遍讀杜集各通行本,追究杜甫永泰元年初離開成都草堂之原因,斟酌前人各家注本對杜甫相關詩歌之繫年及依據,追溯源頭而對杜集祖本即王洙編《杜工部集》二十卷之文獻依憑産生興趣。這時可以參考的前人論著,一是洪業(煨蓮)先生之《杜詩引得序》,二是收在爲紀念杜甫誕辰一二五○年所編《杜甫研究論文集》中的萬曼先生《杜集叙録》,再利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杜甫卷》網羅唐宋人所見杜甫文本的零星記載,披檢從《續古逸叢書》本《宋本杜工部集》所見杜甫自編文集之殘碎痕跡,從此本及宋各家注本與錢注杜詩中追查王洙所據從樊晃《杜工部小集》到晉開運官本杜集之部分面貌,寫成《杜詩早期流傳考》一文。此文刊出稍晚,初稿寫成則在讀研期間,且希望彌補前引洪、萬二文忽略的早期結集部分,當然首先仍然得力於二文對宋以後杜甫各集之充分考察。
稍後方知道《杜集叙録》是萬氏《唐集叙録》之一部分,全書在1980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我則於次年4月購於上海古籍書店,很快通讀一過,眼界大開,受益良深。那時已經完成學位論文,因爲國務院學位工作會議即將召開,答辯被無限期推遲,於是據萬書指示的線索,頻繁地在學校圖書館借閲唐人别集與歷代總集,與手邊的中華書局本《全唐詩》逐篇對讀記録,别集當然僅是能出借的通行文本,總集則包括從《文苑英華》到《唐音戊籤》之類規模浩大的總集。此爲我治《全唐詩》之起步,雖略顯笨拙,因此而積累文獻,稍窺門徑,不能説全無意義。
萬曼(一九○三~一九七一),是作家曹禺的兄弟,新文學的重要作者,曾主編各種新文學刊物,一九五一年起任教開封師院中文系,以教授現代文藝爲主。《唐集叙録》是他晚年轉型之著作,身後方得出版。此書對一百又八家唐别集之著者、書名、卷數、成書過程、歷代刊刻、編輯注釋及善本收藏,作了充分詳盡的考察與記録,爲今人研究唐人别集之存逸完殘、文本變化,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中華書局編輯部的出版説明稱此書“對於研治唐代文學史、目録版本學以及從事文學古籍整理的讀者來説,是一部資料豐富、使用方便的參考書”,是很客觀公正的評價。我在問學之初因此書指示而得充分閲讀唐集,梳理唐代詩文文獻,至今記憶猶新。
《唐集叙録》出版後,各方評價都給予高度肯定,在特殊時期能完成這樣高水平的著作,尤屬難能可貴。當然不同意見也有,比方我曾聽到黄永年先生的評價,認爲談唐集版本之專著,主要依靠歷代公私書志的記載,未能目驗手校存世各本,因此而談版本源流,畢竟尚隔一層。黄先生治中古史,於版本書志尤其諳熟,其説當然足備一家言。
齊文榜先生比我略長幾歲,就從學經歷來説,還可以説是一代人。從1989年開始,因爲與河南大學合作編纂《全唐五代詩》的緣故,認識熟悉,來往漸多。他是秉性淳厚、執着不移的學者,所著《賈島詩校注》、《賈島研究》早已蜚聲學林,廣獲好評。他之待人真誠,爲學踏實,在多次交談中尤讓我感動。最近三四十年唐代文學研究在基本文獻建設方面成就卓著,編纂《唐人著述考》、《唐集考》等重大選題,友朋間曾多次提出,但彼此達到一定學術層級,都深知此類選題簡單編排文獻,羅列面上資料,似乎成書不難,但要在每一點上窮究文獻,追根刨底,又談何容易!我本人也曾有慮及此,僅作幾篇鋪排文獻的文章,如《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新唐書·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之類,就畏難放棄了。此後獨自新定全部唐詩,經手唐集版本很多,且逐詩同異皆有所記録,要寫版本或流傳考,則自感學力和精力都無法達到。
文榜先生很早就與我談過他欲從事此一工作的設想。那時因項目合作多次到開封,説到前輩的成就,説到現在的工作條件與完成可能,大約也説到入門,要求達到今日學界期待之學術目標,則誠屬不易。那時的期待是《全唐五代詩》可以合作完成,其他相關話題也没很留心。四五年前,他來電告此一工作已經完成三分之二,其他部分可以陸續完成,寄來打印稿兩厚册。稍翻,即感到極大的震撼,這是何等的毅力,二十年來爲此南北奔走,付出多大代價,乃能臻此巨編。他囑我書出時爲序,以彰成就,以告未覩門徑者,我自不能推託,更感義不容辭。上月寄下最後一校校樣,多達一千四百多頁,煌煌一百五十萬言,誠爲當代不可多得之力作。
與萬曼《唐集叙録》作比較,本書有哪些不同和創獲呢?有幸先期讀到,可以略作介紹。
齊考最顯著的學術追求,是特别重視對百餘家唐集之手檢目驗,與通行本部分對校後揭示其特點與優劣,在充分參考前賢今哲研究所見後揭示文本價值。他在前言中,特别説明,他的工作圍繞四個主要方面進行。一是版本特徵考,二是版本優劣考,三是版本源流考,四是四庫唐集底本考。這四方面都很重要,齊先生傾注精力與熱情,皆完成得極其出色。所謂版本特徵,即含行格版式、文字結體、卷題標目、卷前序目及卷後附録,涉及編輯、校訂、刊刻者之相關信息。明清私家藏書志也多關注及此,惜把握分寸不一,學識體會更有差距,齊先生堅持始終,凡所經手皆自審定,故於各本特徵有可靠準確的記録。所謂版本優劣,則必於一集之各本分别對校後,方得區分評騭。蓋優劣不僅在行格之疏朗,字體之悦目,更在於内容之完缺,文字之正訛,承前之賡續,新校之精審。就我所知,歷代刊刻唐集,承續多於創新,學者與書坊各有貢獻,然成書上版則端賴刻工之勞作,其間任何一點疏漏都會災及梨棗,貽誤學人。今人喜稱宋本,鄙視明刊,僅就大端説,具體鑒别,則宋刊也有訛誤滿紙者,明刻亦有莊重不苟者,善讀者自能分别高下。齊先生經目唐集文本很多,他所作評價一般來説是可以信任的。所謂版本源流,今人有專治此一端學問者,且多喜以圖表表示,以清眉目。對此我時有疑問,殆同一版刻,常存版數百年,後世不斷修版,一版而前後刷即有所不同。已逸之祖本或善本,久已難見,憑一二片段之記載,即欲推斷其全貌,總有以偏概全之嫌。後之刊刻者,對所據文本有故意狡猾其辭者,若戴叔倫集之摻入元明僞詩而號稱源出宋刻,近代靈鶼閣印五十家唐集而號稱皆據棚本,學者如何據信?而若雲間朱氏、汲古毛氏、洞庭席氏之尊重古本,不妄改前賢,久已傳爲佳話。此就其大端言,細節則出入仍多。齊先生重視於此,努力揭櫫真相,指明源流,又時時把握分寸,字斟句酌,足爲楷範。至於關注四庫底本,關注《唐音統籤》及季振宜《全唐詩稿本》之底本,殆因諸書影響巨大,直接形成了今日通行唐詩的基本面貌,在此花費更多的氣力,都是值得的。
以下試舉齊書對幾種代表性唐集之研究,展示本書總體成就之一斑。
齊先生所見唐集版本,極其豐富,幾乎網羅殆盡。比如駱賓王集,是中宗朝敕命郗雲卿編纂,後世或刊足本,或以詩行,或作箋注,基本面貌則大同小異。齊書指出其集宋時有兩次刊刻,今僅存蜀刊五卷殘本。殘本經毛晉配補,似恢復原貌,齊考則指出其悖繆者三,以爲此本雖影響甚大,未堪稱善本。他所見駱集元明刊本,則有南京存十卷元刻本,兩相比對,他認爲宋蜀刻即江藩所云宋俗本,元本與之並不同源。對明銅活字本,他認爲是“明代刊行較早且舛誤較少的本子”。對明刊無注本,所見有朱警本、張明本、張遜業本、楊一統本、《唐詩紀》本、許自昌本、鄭能刻本、《唐音統籤》本、《唐四傑集》本等,可稱完足,他也各有評價。駱集注本,明清兩代較多,殆因駱氏反抗武氏而不惜亡命,有砥礪士節之意義,齊先生所見明注評本有陳魁士注本、虞氏注本、梅之焕注本、顔文選補注本、王衡評本,清注則以陳熙晉注本爲代表,對其後出轉稱精博,作了精當的分析。此外,清刊白文本也羅列了所見之十餘種。駱集在唐集中分量居中,歷代變化不算太大,齊先生用力如此,其他各集可以想見。
杜甫集在唐集中最稱複雜,齊書以此集獨占一卷,用一百一十八頁的篇幅來詳盡地加以考察。卷末他説明曾參考前引洪業、萬曼及拙説,以及今人周采泉、莫礪鋒、蔡錦芳説,但披覽之下,仍處處可見他對杜集各本及歷代箋注之獨特見解。如今人信爲今存杜集最早刊本之《續古逸叢書》本《宋本杜工部集》,張元濟認爲王琪蘇州本之下傳本,與配本五卷吴若本皆刊於南宋初年。澳門曹樹銘《杜集叢校》認爲配本並非吴若本,而是晚出之宋槧。齊考舉内證加以反駁,維護張説,頗爲有力。至於張氏據印底本之浙本,他認爲刊者可能爲王洙孫王寜祖,其説甚新。對於較早之治平本之傳抄本,知有明定府刊本,有著録,曾爲鄧邦述所藏,但下落不明。此本確未見今人徵校,鄧氏藏書很大一部分今存臺灣,或仍有存留。僞王洙注出鄧忠臣,吴若本雖全書不存,但校記賴錢謙益注本而存,錢注所引則今存錢曾影宋抄本,這些前人已言,揭出來仍很重要。至駁錢抄不出治平本,舉證確鑿。對早期注杜諸家成就之評述,不始於齊考,但評述甚清晰。南宋集注本,齊考對九家注、黄希父子本、託名王狀元《杜陵詩史》本、蔡夢弼《草堂詩箋》本等,皆用力甚深地展開論列,所涉重要問題都講到了。至元、明、清三代之無數治杜著作,本書當然無法全講,但重要者不曾遺漏,重點書有深入分析,也讓我欽佩作者之取捨眼光。
最近幾十年新發現的幾種唐集足本,本書皆有十分深入全面的評述。王績五卷足本《王無功文集》,本書先揭示宋、清兩代都有五卷本刊刻保存的記録,重點介紹上海圖書館藏乾隆時大興朱筠抄五卷足本,國家圖書館藏東武李氏研録山房抄五卷本和同治陳文田晚晴軒抄五卷本,對三本之文本面貌與保存文獻價值,都有很充分的分析。對《張説集》三十卷足本的介紹,則引清顧廣圻《王摩詰集跋》,揭出宋蜀刻《張説之集》三十卷,江都汪孟慈曾爲之寫副本。此書清初爲劉體仁所得,其後轉入大興朱氏椒花吟舫,復影寫一部,再後則有東武李氏研録山房抄本。這兩種抄本,齊先生皆得寓目,稱前本之前二十五卷與通行的伍氏龍池草堂本、朱氏結一廬本無異,後五卷則多存佚文,且引朱玉麒説,將朱本散出後的遞藏情況給以交代。李本則引傅增湘説,揭示其與朱本關係,指出所少詩二首,文三篇,爲李氏所删。且指出此本補輯張説佚文三十四首,傅增湘有此本“最足最精”的評價,齊考表示贊同。張祜之《張承吉文集》十卷宋蜀刻本,久不爲學人所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圖書館從香港購歸,方得爲學者所用。齊考究明此本之流播始末,對其保存佚詩及所存訛誤,則參考了孫望、尹占華之研究,可謂簡明得要。
本書有關李白、王維、白居易、韓愈、元稹、柳宗元、李商隱各集之考察,皆精彩披紛,探究全面而深入,在此不能一一介紹,讀者可以細心體會。
齊文榜先生長期任教於河南大學。河南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雖歷經滄桑巨變,仍始終能保持中州文史研究之學術精神與樸實傳統。其中唐詩研究,是由學術大家李嘉言先生奠定的格局。李先生早年研究賈島,所著《長江集新校》與《賈島年譜》,久爲學林稱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李先生更承其師聞一多先生遺説,倡議重新改編《全唐詩》,積極組織唐詩互見索引的編纂。李先生的後輩,自學成才的佟培基教授著《全唐詩重出誤收考》,齊文榜先生接續作賈島研究,皆能將前輩學術發揚光大,提升到新時代的學術層次,誠爲學林佳話。文榜先生的這部《唐别集考》,接續了萬曼先生的有關工作,以二十多年的努力,大發宏願,盡最大可能地閲遍所有存世唐集之重要版本,和宋元以來歷代注唐集之文本。本書二十卷,篇幅是萬書之六倍。考及唐集一百又六種,與萬書所收一百八種比較,本書增加了吴筠《宗玄先生文集》和楊巨源《楊少尹集》二種,萬書有而本書所無者則有李觀、權德輿、李德裕、唐彦謙、羅隱五家,萬書以章碣附收於章孝標下,齊書分作二家。兩家都不收陸贄集,或因其近於奏議集,也不收徐鉉集,或因其一般視爲宋集。就主要存世唐集言,本書已堪稱大備。本書涉及多少唐集,我未作逐一清點,估計總數應在千種以上。如此多的文本,大多分存於國内各公私藏家之手,要求遍閲,已屬不易,爲纂本書,同一人之文集宜將此本與各本比較,以確定其價值,以版本與書志著録與歷代考跋比讀,以分析前賢諸説之得失,並揭示各本在傳播史上的地位,更非淺嘗所可完成。作爲當代研究歷代唐别集刊刻、編校、箋注、會解及研究史的集大成著作,本書無疑可以在學術史上占據特定的位置,爲後人之唐集與唐代文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於齊先生没有長期在海外研究與工作的經歷,於海外所存唐集諸本,凡聽聞者都作了記録,未及親閲亦稍存遺憾,希望有條件的學者可以接續完成有關的工作。
承齊先生委託作序,學力不充,體會未切,謹述所知,向齊先生與本書讀者請教。
二○二一年十一月一日於滬上